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6年10月24日 星期一

杭州要让75%的降雨量可控可利用

■中国城市报记者 吉文惠 《 中国城市报 》( 2016年10月24日   第 18 版)

  10月16日,2016杭州海绵城市高峰论坛成功举办。本次峰会的地址选择在了杭州上仓桥旁,桥对岸是南宋遗址陈列馆,陈列馆内可清晰看见800年前的杭州排水系统。800年前的杭州,像威尼斯一样河道密布,杭州如今的开元路、劳动路、西湖大道、惠民路、光复路、浣纱路、武林路等商业中心,在古时皆为河道。西湖水满时,直接经涌金三池,走“西湖大道”,注入中河。

  随着时代的发展,道路代替了河道,硬地取代了草地,遇到极端暴雨天,一些洼地常常水漫金山。

  北大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俞孔坚认为,城市雨洪管理不能一味依赖排水管道,而是要让它重归自然,这就是海绵城市的理念。具体怎么做?在本次峰会上,专家给出了很多建议。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超以“海绵城市建设关键技术”为主题,详细列举了包括建设都市自然排水系统、雨水花园、生态滞留草沟、绿色街道、可渗透路面、生态屋顶与雨水再生系统等的关键技术。

  王超表示,海绵城市千万不要理解成在地底下挖个蓄水池,而是要扩大地面的吸水能力。比如马路上的绿化带,现在很多都是加上水泥的马路牙子,大雨来袭时,马路牙子旁的下水管来不及排水,而绿化带中的土地却因为水泥的阻拦,无法发挥出最大的吸水功能。这就是城市建设时缺乏“海绵城市”的理念。

  另外,王超认为对于渗水材料的运用,不应该局限于渗水沥青、砾石这些材料,可以将埋入地下的下水管道也打造成渗透性的。特别是通过吸水土地时,使用渗透型雨水管道,雨水通过埋设于地下的多孔管道向四周砾石层和土壤渗透,补充地下水。

  对于杭州的海绵城市建设,王超结合着杭州部分区域存在地势低洼、排水设施能力不够,存在局部性“易涝”地带的情况,提出可增加可渗透路面与下凹式绿地建设的建议。

  杭州作为国际著名旅游城市,生活品质之城,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一贯秉承绿色、生态的建设理念。

  今年2月,杭州市政府决定,由市委宣传部、市发改委、市建委等多个市级部门以及各区政府成员联合组成“海绵办”,专门负责海绵城市建设,在城市改造中,打造一批能吸水、蓄水、渗水、净水的“海绵体”。

  3月,杭州出台《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根据实施意见,杭州将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对大部分降下来的雨水进行预收集,可控可利用。根据指导意见,杭州要通过海绵城市的建设,把每年75%的降雨量变得可控、可利用。

  杭州市政设施监管中心主任、教授级高工梁旭在其“杭州水文研究”的演讲中对杭州特殊的水文地质情况进行了阐述,总结了目前杭州市政设施中有关海绵城市相关的技术现状,提出了因地制宜发展杭州海绵城市的新思路。

  据梁旭介绍,如今杭州每个城区都画出了重点,比如上城区的白塔复兴地区;下城区杭氧杭锅片区、石桥片区、六杨区块、北景园生态公园、城北体育公园和颜家公园;西湖区的三墩北及双桥地区、蒋村及浙大西区、之江新城核心区;拱墅区的杭钢单元、桃园单元、铁路北站单元、康桥单元康桥路以南片区;江干区的钱江新城、城东新城、丁兰智慧小等都将率先建成“海绵体”。

  杭州是浙江省建设海绵城市的一个缩影。早在2006年,浙江省就在全国率先提出了走新型城市化道路。浙江省建设厅总规划师顾浩曾表示,从历史上来说,政府财政用于防止城市的内涝是比较少的,因此造成了很多排水的设施,特别是城市的排水设施都比较陈旧。所以浙江省计划将建设海绵城市作为预防城市内涝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目前,浙江省各个城市的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的区域都将落实海绵城市建设,以后地面既能够渗水,又能滞水,还能蓄水,又能净水,还能把这个水用起来。具体来说,到2020年浙江所有设区市建成区25%以上的面积,县级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都要达到海绵城市的建设要求,到2030年,浙江省所有的县级以上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面积要达到80%以上。

杭州要让75%的降雨量可控可利用
征稿启事
媲美古埃及的良渚水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