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6年10月24日 星期一

杭州装上“城市大脑”

——车辆通行速度可提升11%

■中国城市报记者 叶中华 《 中国城市报 》( 2016年10月24日   第 17 版)

  日前,杭州市政府公布了一项“城市大脑”计划:为这座首批列入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的城市,安装一个人工智能中枢——杭州城市数据大脑。在杭州萧山区的部分路段初步试验中,城市大脑通过智能调节红绿灯,车辆通行速度最高提升了11%。

  “城市大脑是个大胆而有创意的计划,也是智慧城市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的必然产物。”IEC智慧城市系统委员会及国标总体组专家余涛向中国城市报记者表示。

  据悉,交通拥堵,只是城市大脑迎战的第一个难题。城市大脑的目标,是让数据帮助城市来做思考和决策,将杭州打造成一座能够自我调节、与人类良性互动的智慧城市。

  如何打造城市大脑

  城市大脑的内核采用阿里云ET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整个城市进行全局实时分析,自动调配公共资源,修正城市运行中的Bug,最终将进化成为能够治理城市的超级人工智能。

  国家信息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宁家骏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城市管理领域,人工智能有望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单点突破、局部智能水平中有望超越人类智能。

  据悉,目前有来自阿里云、富士康、依图科技、数梦工场等13家企业参与其中。城市大脑项目组的第一步,是将交通、能源、供水等基础设施全部数据化,连接散落在城市各个单元的数据资源,打通“神经网络”。

  以交通为例,数以百亿计的城市交通管理数据、公共服务数据、运营商数据、互联网数据被集中输入杭州城市大脑。这些数据成为城市大脑智慧的起源。

  拥有数据资源后,城市大脑还需要五大系统才能高效运转——超大规模计算平台、数据采集系统、数据交换中心、开放算法平台、数据应用平台。

  其中数据采集系统是“末梢神经”和“小脑”(执行层),源源不断向城市大脑输送数据;数据交换中心是整个大脑的“脑核”(基础层),通过政府数据、互联网和社会数据的全面融合,提高数据的多维性和多样性;开放算法平台是大脑的“皮质层”(决策层),主要是通过各类算法和模型的搭建,进行决策;数据应用平台主要是把“大脑”的决策输出到城市管理和城市服务的各个场景。

  “数据采集系统中的智能感测设备,是城市大脑计划成败的一个关键,”余涛指出,将在不断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陆续进行功能性分化,以更好地满足需要。

  城市大脑计算平台采用飞天操作系统。城市大脑涉及的数据量巨大,仅视频摄像头就有5万多路。飞天(Apsara)是由阿里云自主研发的超大规模通用计算操作系统,它可以将百万级的服务器连成一台超级计算机,提供源源不断的计算能力,以保证大脑能够“眼疾手快”、“当机立断”。

  在交通领域初现身手

  “在交通领域,我们可以看到城市大脑是如何思考的。” IEEE院士、阿里云机器视觉科学家华先胜介绍,城市大脑是全球唯一能够对全城视频进行实时分析的人工智能系统。阿里云ET的视频识别算法,使城市大脑能够感知复杂道路下车辆的运行轨迹,准确率达99%以上。

  结合手机地图、道路线圈记录的车辆行驶速度和数量,公交车、出租车等运行数据,城市大脑即可在一个虚拟的数字城市中构建算法模型,通过机器学习不断迭代优化,计算出更“智慧”的方案。

  据悉,富士康的大数据团队正在研究杭州公共自行车的智能调度算法,不久将输入到城市大脑中。2016年9月,城市大脑交通模块在杭州市萧山区投入使用。初步试验数据显示:通过智能调节红绿灯,道路车辆通行速度平均提升了3%至5%,在部分路段有11%的提升,真正开始了用大规模数据改善交通的探索。

  宁家骏认为,人工智能将成为城市管理的新常态。

  加速智慧城市成型

  “城市大脑在交通领域的智慧应用如果取得成功,”余涛认为,今后在城市的基础设施、市政管理、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城市安全、医疗卫生、文教体育、社区服务等很多领域都将发挥智慧功能。

  城市大脑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在感应输入、转化调节、控制输出等方面着力,”余涛说,并能直接或间接地协调应用系统以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从而达到智慧型城市建设管理的目标。

  城市大脑未来进化趋势将呈现普适化、中枢化等特点,势必加速城市神经网络的演进,促进城市数据体系的建设和发展,使城市信息基础设施水平、智慧化应用等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将加速智慧城市的成型。

杭州装上“城市大脑”
首届中国新型智慧城市发展高峰论坛在京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