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6年10月17日 星期一

名人故居窘境多 何以再续文艺味儿?

■中国城市报记者 何玲 《 中国城市报 》( 2016年10月17日   第 21 版)

  “拆掉一座城楼像挖去我一块肉,剥去了外城的城砖像剥去我一层皮。”半个世纪前,建筑学家梁思成为保护北京古建筑大声疾呼。

  当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名人故居作为古建筑保护的重要内容,生存空间越来越狭小。那些散落于大街小巷间的房舍,不仅见证了名人的人生轨迹,更重要的是,体现着时代的风云变化,诉说着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谭嗣同故居等一批名人故居的破败现状,甚至消失的状况,让不少人扼腕长叹。

  不见其美 适见其丑

  北京,有着3000多年的建城史,800多年的建都史,古今名人云集,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北京的名人故居记载着北京城的历史变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据了解,仅西城区就有三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181处,还有尚未核定等级的不可移动文物建筑182处。这360多处文物中,有165处用于居民居住、存在安全隐患或被不合理使用。

  虽然这些故居被完整地保护下来,但由于地理环境的变化,原有的形态已经不复存在,保护状态并不理想。一些名人故居如同眼前的“田汉故居”,无异于周围的大杂院,大门朱漆斑驳,屋顶杂草丛生。

  记者来到东城区细管胡同9号,这是田汉生活了15年的地方。从1953年到1968年,田汉在此创作了《关汉卿》《文成公主》《谢瑶环》等传世佳作。和当初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的盛景相比,这座院子不仅今非昔比,甚至完全找寻不到一丝丝文化气息。此前也有媒体报道,各种临时搭建的屋棚“掩盖”了小院原有格局,院内堆满了各类杂物,只留了一条窄道,凌乱搭连的绳子上滴答晾晒着的衣物更是体现着浓郁的市井生活氛围。

  事实上,北京类似“田汉故居”窘迫境地的还有多处,并且一直是人们多年来关注的焦点。在探访名人故居的过程中,记者偶遇一位民间文物保护工作者刘先生,他向记者表示,“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品位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城市在历史变迁中慢慢积淀起来的。一座名人故居的消失,代表的是一个不可再生的文化符号的消失、一个我们与城市历史文化之间绳结的消失。”

  面对当下名人故居保护堪忧的现状,刘先生呼吁,“我们的城市不应该只铭记当下的辉煌,一座被称之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不应该不珍惜文化遗产。不管它发展得多好,缺少了历史文化的积淀,就会变得非常平庸。”

  “保”与“用”的争议

  尽管现在“抢救名人故居”的呼声越来越高,但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下,文化财富和经济价值的冲突和博弈仍然是名人故居“保”和“用”的争议焦点。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名人故居存在保护原则界定不清、缺乏相关法律规定等问题,尤其缺乏对于“名人”“名人故居”的法律界定,缺少相应的准入标准、申报程序、筛选机制。

  与此同时,由于历史的原因,相当一部分名人故居只是挂了一个保护的牌匾,院内还生活着众多居民。采访过程中,有居民向记者抱怨,“既然是文物,就应该保护起来,但目前的保护好像就只是立了个牌子,并没有其他什么措施。”

  “文物沦为大杂院是历史原因形成的,有的甚至在被认定前已经处于这种状态,加之权属关系复杂,腾退修缮资金投入较大,居住其中的居民利益难协同,所以一直以来是文物保护面临的难题。”北京市西城区文委主任孙劲松表示。

  北京市文物局也表示,名人故居的保护核心难点在于产权单位和使用单位关系复杂。部分名人故居的使用单位行政级别较高,现有的管理体制无法有效发挥协调和管理作用。

  据悉,“十二五”期间,西城区在积极探索多种方式实施文物“解危、解放、解读”三解工程的基础上,已经启动实施了“十三五”文物保护“5个一批”工程,从沦为大杂院的会馆和名人故居保护类文物入手,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对辖区内被认定为不可移动文物的会馆类、名人故居类文物全部实现腾退保护。

  一位名人就是一本书,一座故居就是一段历史。保护之后,如何让这些人文气息散发出来、让更多的人触摸到城市特有底蕴?这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孙劲松认为,文物保护的核心和最终目的是实现文物历史文化价值传承传播的最大化。当文物腾退后,不再完全由政府“全包”,而是可以明确公益性使用方向、明确管理使用规则,然后引进社会力量,把文物古建变成一个个传承历史文化、接续文脉的复合型文化场所。

  重视民间组织力量

  日前,“含英咀华——北京鲁迅博物馆馆藏文物精品展”正在北京鲁迅博物馆展出。自1956年成立以来,经过几代人艰辛努力,北京鲁迅博物馆已经形成了以包含鲁迅著作、书信、日记手稿和鲁迅藏书等大批鲁迅文物以及其他近代名家手稿书札、美术作品和近现代书刊版本为特色的收藏体系。北京鲁迅博物馆常务副馆长黄乔生希望通过展览向观众展现鲁迅文化遗产的精神魅力。

  以建设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等方式陈列名人资料与图片,让名人故居传达重要的人文价值、讲述时代的变迁、引发人们的共鸣、成为“会说话的建筑”,已经成为故居保护与利用的共识。

  专家认为,未来的保护工作应当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在政策导向上,名人故居不应被千篇一律地改为纪念馆或博物馆,而应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通过多种手段和方式,将文化展 示、思想教育、旅游观光和文化体验等相互结合,充分发挥名人故居的作用。

  当前,名人故居的保护和利用主要是以政府为主导,如何合理利用依然在探索过程中。面临着资金及管理等问题,业内人士指出,现代意义上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运动发端于欧洲,欧洲城市在保护名人故居等历史文化遗产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欧洲城市的名人故居保护普遍比较重视发挥民间组织的力量,注重激发民众文化遗产保护的自觉意识。

  日前,《安徽省实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办法(草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正在面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意见稿》鼓励有能力的单位或者个人采用认保、认养、认租、认购等方式,参与历史建筑的原址保护。鼓励历史建筑按原使用功能进行保护利用,也可以用作纪念场馆、展览馆、博物馆、旅游观光休闲场所,以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地方文化研究等的场所。

  刘先生表示,“保护名人故居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政府需要花大力气满足各方诉求,社会力量也是不可或缺的保护途径,要想留住这份历史积淀,还需各方合力。”

名人故居窘境多 何以再续文艺味儿?
编织墙
电影《测谎者》揭开检察人员办案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