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6年10月17日 星期一

“政府规划+项目” 推动未来健康城市建设

■中国城市报记者 康克佳 《 中国城市报 》( 2016年10月17日   第 19 版)

  日前,《中国健康城市建设研究报告(2016)》(以下简称“报告”)在京发布,《报告》指出健康城市的实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是促进居民健康和身心和谐的最有效途径,是21世纪全球城市化进程中最合乎民意的战略选择。《报告》共分6大部分,涉及健康环境、健康社会、健康服务、健康人群四大板块,其中,对城乡居民健康状况及健康影响因素变化做出了重点分析。

  传统模式的城市建设难以为继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城市应具备以下五种特征,即以健康城市计划为基础,坚持全面健康理念和健康促进原则;良好的行动方案;监测、研究良好健康城市对城市与健康的影响;向结盟或有兴趣城市介绍经验;城市间能相互支持、学习、合作。可以说,健康城市不仅注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更加重视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

  到2020年,我国的城市化率将达到60%。我国用占世界1‰的卫生总费用承担着世界22%人口的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任务异常艰巨。而传统城市发展模式和快速城市化不仅使得各种慢性疾病易发多发。在这种形势下,一大批专家学者、地方政府开始逐步接受、认同、宣传和践行“健康城市”理念,甚至将健康城市建设看作 “是一场用现代文明代替传统文明的深刻革命,是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积极应对城市化进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的最佳解决途径,是医治“城市病”、提升人类健康水平的根本出路。”

  报告从健康城市理念出发,试图通过回顾我国二十多年来健康城市的建设历程,特别是对各个地方政府在实践过程中呈现出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力图归纳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城市建设道路,并对我国健康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从而为提高我国居民的健康水平、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推进下一阶段健康城市建设、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做出贡献。

  国民健康状况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卫生保健水平和人口素质的重要指标。良好的营养和健康状况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国民健康状况受自然环境、生活条件、生活方式、经济状况、个人健康素养知识及卫生服务体系等众多因素的制约。

  《报告》通过对城乡居民健康状况的调查显示,总体而言,中国城乡居民总体健康水平得到进一步改善;慢性病患病率呈现不断上升趋势,慢病管理工作稳步推进,防控形势仍面临较大压力;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状况总体改善,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水平稳步提高;健康影响因素有所改善,但重视程度和干预力度仍需加大。

  据数据分析,中国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均有大幅的降低,城乡之间的差距也在进一步缩小;居民人均期望寿命逐年提高,截至2010年绝大多数省份的人均期望寿命超过了70岁,且女性的人均期望寿命要高于男性,此外,女性人均期望寿命的增长速度要大于男性的增长速度,2010年男女之间的人均期望寿命相差达到5岁。从两周患病率来看,中国城乡居民的患病率有所提升,但患病严重程度有所降低。这主要与人们生活质量和保健水平不断提高有关。从居民病伤死亡原因来看,造成居民死亡的原因主要是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等非传染性疾病,但同时仍应继续加大传染病的防控力度。

  慢性病防控仍是重点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疾病谱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慢性病患病率不断攀升,慢性病患者的基数也在不断扩大。 2013年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慢性病患病率高达33.1%,较2008年增长了13.1%,慢性病患病率居高不下。而且,慢性病已是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归因于慢病的主要比例高达79.4%。而另一方面,随着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慢性病患者的生存期不断延长,带病生存的人数也不断增大,这对于未来的防控带来极大的挑战。针对慢性病管理的严峻形势,国家自2009年开始,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并将高血压、糖尿病这两个重点慢性病纳入到项目管理之中,开展几年来,疾病的管理率、规范管理率以及控制率都有所提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未来仍需清醒的认识到个体不健康生活方式对慢病带来的影响,综合考虑人口老龄化等社会决定因素以及吸烟等行为危险因素现状和趋势,积极做好慢性病的防控工作。

  中国居民膳食质量明显提高,三大营养素供能充足,优质蛋白质摄入量有所增加,但仍然存在诸如脂肪摄入量过多,部分微量营养素缺乏等膳食结构不尽合理的问题。居民身高和体重都有增长,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水平稳步提高,儿童青少年生长迟缓率和消瘦率、成人和儿童营养不良患病率、儿童和孕妇贫血率均显著下降。但是,在儿童青少年发育水平提高的同时,超重和肥胖问题也日益凸显,肥胖率上升速度较高,超重率达到30%,需引起高度重视。

  随着人们的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和对健康的日益关注,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得到了人们的重视,人们的生活行为方式发生了积极的转变。历史数据显示,中国儿童保健和孕产妇保健工作近几年一直保持在很高的水平,这对于提高儿童和孕产妇的健康水平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健康体检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和重视,体检情况逐年转好,但2013年仍有56.7%的受调查者在过去一年中未参加过健康体检,仍需进一步加大力度提高体检率。15岁及以上人群体育锻炼率逐年提升,但所占比例仍偏低,截至2013年上升到27.8%,仍不足总体的1/3。中国目前吸烟人数仍然众多,男性吸烟率更是高达52.9%,而尤为严重的是非吸烟者中暴露于二手烟的比例达到72.4%,但戒烟率仅为11.9%,仍需要进一步加大健康宣传力度及开展控烟活动。从饮酒情况来看,经常饮酒率有所上升,且饮酒者中有害饮酒率仍多达9.3%。居民膳食情况总体改善,各营养素得到充足供应,但同时饮食习惯有向西方化发展的趋势,脂肪摄入量过多问题较突出,超重和肥胖问题依然较重。总体来说,中国居民健康行为有了明显的改善,但影响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控制仍需进一步加强,加大干预力度和积极引导。

  加大力度推动健康城市建设

  健康城市理念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被世界卫生组织引入到国内,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实践和发展,我国很多城市(区)在健康城市建设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效果,并积累了丰富经验。国内学术界和非政府组织也不断加强对健康城市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工作,陆续产生了一批有影响力的专著、文章等科研成果。在这一进程中,健康城市逐渐显现出与卫生城市、生态城市等传统城市发展理念的重大不同,即它是一种全新的、综合的、多维的城市发展模式。

  从世界范围看,我国健康城市项目启动较晚,又面临着人口基数众多、快速城市化、发展方式粗放等诸多特殊国情,建设健康城市任务艰巨。但是,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在全国爱卫办和世界卫生组织的指导和帮助下,我国健康城市建设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多个城市通过了世界卫生组织官员和专家的实地考察,获得了高度的认可和称赞。例如,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曾将上海经验概括成八个字:群众参与、健康之道;WHO西太区申英秀主任也指出,上海的健康城市实践为西太区国家和地区提供了有效的范本。

  中国健康城市建设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已经逐步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健康城市建设道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大卫生”的建设理念、“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运行机制、“政府规划+项目推进”的建设方式、卫生城市奠定良好建设基础、多种多样的建设内容、正面积极的宣传教育。

  与此同时,在健康城市建设过程中也还存在着宏观规划缺位、城市规划可操作性有待加强,爱卫工作协调能力下降、工作内涵内容有待拓宽,居民认知程度低、健康素养待提升,健康城市建设动力不足、非政府组织作用有待增强,建设高要求、科研低水平,项目任务多、人才培训少等六个方面的不足之处。

  为推动未来健康城市建设工作更好的开展,实现“健康中国”的宏伟目标,专家建议,未来在加大重点领域建设的同时激活、创新爱卫工作机制,发挥非政府组织力量。不断培育健康文化,践行健康卫生理念,增强科技创新,强化项目培训力度并推动合作交流,加强舆论宣传。

“政府规划+项目” 推动未来健康城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