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泛华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是原建设部直属企业,关注城乡统筹和新型城镇化,通过挖掘城市要素禀赋,找出适合地方特色的发展路径和产业体系,目前已在国内外的多个地区城镇化的开发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近日,本报记者专访泛华集团董事长杨天举,解读了泛华集团提出的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关键在中小城市的观点,以及“泛华·三融小镇”发展模式。
中国城市报:您提出了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关键在中小城市,我们该怎样理解这个观点?
杨天举: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一些问题也逐步显现。近十年来,我国的城镇化呈现大城市、中小城市“两端集聚”态势,20万人口以下的城镇集聚了51%的城镇人口,中小城市人口的集聚能力不断加强。中小城市作为我国城市群网络体系的关键节点和基础构架,是我国城镇化的主力军,解决城镇问题的关键点,是促进城市群分工协作、提升集群效率、提高我国城镇化水平的动力源。在我国特大城市过度蔓延、“大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中小城市城镇化动力严重不足的现实条件下,发展中小城市,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精准扶贫、提升城镇化质量、把握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关键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未来的结构升级关键在中小城市,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在中小城市,中小城市的发展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解决产能过剩、解决民生、解决三农问题、实现精准扶贫、提升城镇化质量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对提升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聚集功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城市化的重点一定是向中小城市倾斜,构建中心城市、县域经济、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四层结构的新型城镇化体系,成为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最大动力源。
中国城市报:您认为中小城市如何发展比较合理?
杨天举:中小城市的发展,无论在基础设施、扶贫、生态建设还是在产业转型升级上还需要投入,都应该从需求端入手,实现供给侧的改革。
伴随新型城镇化的加速发展,中小城市的发展成为未来中国新型城镇化的主要阵地。十八大以来,中央对新型城镇化发展定调为“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并提出“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格局,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群要科学布局”等重大决策,为中小城市的发展开辟了崭新的机遇和广阔的空间。
下一步的新型城镇化我认为应该有两个方面,一是大城市群、大城市的新型城镇化,应该从供给侧改革做突破;另一个是大量的中小城市、欠发达地区,应该从需求端入手,最终实现供给侧改革,以供给侧为目标,实现产业与城市发展有机结合。
中国城市报:泛华集团在新型城镇化、特色产业发展、特色小镇打造和特色产业金融创新,提出了“三融小镇”发展模式。请问什么是“泛华·三融小镇”模式?
杨天举:泛华三融小镇计划是泛华集团按照金融创新与要素集聚、特色产业聚焦与战略产业培育、区域价值提升与特色小镇打造相结合的产业、金融、城镇三者融合的综合发展投资运营计划。泛华三融小镇包括特色产业要素中心、特色产业集聚区、特色产业示范基地三层体系,以“四化融合”和“四生互动”为目标,以智慧城市全要素聚集为手段,选择有大健康、大文化、大旅游复合开发价值和拥有名优特产品战略区域,投资运营打造该产业影响全国乃至全球的要素市场、产品市场和服务市场。
概括来说,“泛华·三融小镇”是泛华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创新模式的落地,“泛华·三融小镇”是城经济和市经济的综合枢纽,既是资源整合的平台,也是要素聚集的核心,更是一个空间载体。聚集什么样的产业、有什么样的商业模式,就会在空间上有相应的落脚点。
中国城市报:请问泛华如何建构“三融小镇”的产业体系?
杨天举:“泛华·三融小镇”包含三圈的产业体系构建,最内的核心圈,集中放在要素市场、产品市场、服务市场,通过三大市场的融合,带动产业地产和一二级联动体系的构建;第二圈是复合产业圈、是产业集群聚集区,泛华主要是站在投资运营的角度,为其做好招商引资及产业投资运营的PPP模式;第三圈是多元的、多区的、多基地的示范区或示范基地,泛华主要是站在建设服务商的角度,为其做好项目PPP模式,主要涉及到基础设施配套或是项目的招商引资。
三个圈层的产业布局、载体、运作模式、课题研究、深入点、投资运营模式等均存在差异,产业特点的不同,所对应的投资运营模式也不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三圈都必须涉及到内容和载体,内容主要是产业集群、产业基地,“泛华·三融小镇”的产业重点主要是在名特优产品、农副产品、生命健康、文化创意、旅游、商贸物流上,重点研究该地区的战略产业、主导产业、配套产业、机会产业、保障产业,构建和运营好地方的产业体系,再通过基础设施、建筑等载体去承载,真正的实现产业集群化、集群基地化、基地园区化、园区社区化、社区带动地方的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构建起这样的商业模式。
泛华集团在努力重构这样一个“泛华·三融小镇”产业生态系统。泛华·三融小镇生态系统:一是指结构上的生态,就是结构上、功能上能够形成闭环,能够自循环,“平台+智库+资本+产业孵化器+系统解决方案”就是一种生态产业结构;二是指运行上的生态,是指生态中每个单元都是一个独立而开放的IP组织,能够与整个系统、与其他IP组织自由地、有机地链接,形成自组织、自协作、自调节的有序系统。三是外部生态产业链,用互联网平台思维+实体动力企业,搭建甲乙丙丁+政府联盟。泛华·三融小镇,从平台到生态,就是各类IP组织,从内容、运营与服务IP的聚集、融合与成长,实现产业生态系统和价值链,产业链的重构。
如何促进三层和三圈有机融合?如何促进产业生态圈各要素紧密连接?如何做到城经济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螺旋上升呢?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金融创新,一定要通过结构性金融手段的应用,构建政策性金融、开发性金融和产业金融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的金融体系,特别是通过特色产业和特色小镇的要素中心构建来承载和发挥结构性金融的作用。这是泛华三融小镇的“产业、城(镇)、金融”深度融合的内在逻辑和系统体系。
中国城市报:在打造“泛华·三融小镇”过程中,有何具体的原则?
杨天举:我们主要从区位优势、交通优势、自然环境、特色资源、市场规模、人才、基础承载等方面作为选址原则,“泛华·三融小镇”的选址分为主要分为有三大类:
第一类是大城市、大城市群周围的地区,该区域距离中心城市较近,要素聚集能力相对较强,产业聚集力明显,此区域主要以要素市场的产业运营及产业地产为突破口。
第二类是在特色资源独特、农副产品、名特优产品特别鲜明且市场占有率大、对当地经济拉动大的地区,打造区域要素市场,泛华做好产业运营,并与政府一起打造城市投资运营商,创新产城融合的PPP模式。
第三类是构不成要素市场的聚集区,只能是个产地基地,我们通过“312”的产业发展路径创新,从第三产业入手,先解决卖给谁问题,再带动一二产业的发展,泛华做好产业基地的系统服务商。
不同产品类型决定了我们的选址规模、空间结构的不同,因此我们落地“泛华·三融小镇”对选址也有着较为明确的要求。
通过战略产业空间上寻找市场源,把握大趋势,拓展更广大的市场。构建生命、生产、生活、生态“四生”理念下的文化、健康、旅游、特色产业、商贸物流等特色复合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