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6年10月03日 星期一

首部《中国健康城市建设研究报告(2016)》在京发布

需将“健康”贯穿城市建设始终

■中国城市报记者 康克佳 郑新钰 《 中国城市报 》( 2016年10月03日   第 19 版)

  9月28日,中国健康城市建设高层论坛暨健康城市蓝皮书《中国健康城市建设研究报告(2016)》《北京健康城市建设研究报告(2016)》发布会在北京举行。该发布会由中国城市报·中国健康城市研究院、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首都社会经济发展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北京市健康城市建设促进会、北京健康城市建设研究中心等单位联合主办。

  会上发布的《中国健康城市建设研究报告(2016)》是我国首部健康城市蓝皮书。书中指出,由于起步晚、起点低,且城市化进程过快,我国还没有一部全国性的健康城市建设宏观规划,健康城市建设仍处在各个地方政府“各自为政”的状态,健康城市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为规划而规划”的现象。

  蓝皮书进一步披露,健康城市的建设仍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以宏观规划缺位为例,从规划层级来看,一方面,虽然“健康中国”建设已经明确写入我国“十三五”规划,但从现在来看,全国的健康城市建设力量有待进一步深入整合。另一方面,目前开展健康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城市还不多,健康城市规划在全国各地城市中还不够普及,且已经开展健康城市建设的城市在规划方式、建设进度、具体做法、预期目标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理事长王彦峰在发言中总结了我国健康城市建设20多年的发展历程,他认为“我国健康城市建设发展的过程是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创造精神相结合的过程,是由传统城市向以人为核心的现代城市发展的过程”。他提出,二十多年来,我国在健康城市建设方面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希望能在全国爱卫办的指导下整理出版“中国健康城市建设全书”,助力我国的健康城市建设。

  中国城市报·中国健康城市研究院院长、北京健康城市建设促进会理事长王鸿春举例说,健康城市建设规划以短期规划为主,中长期规划较少。我国大部分健康城市建设规划都是以3-5年为期,如上海从2003年起就将健康城市行动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以每3年为一个行动周期,确定健康城市项目的阶段性目标和分步实施任务。

  王彦峰认为,虽然这种短期规划可以在具体项目推动上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要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健康的文化氛围,真正将“健康”贯穿落实于整个城市建设、管理、发展、运行的各个方面,还需制定与本地实际健康水平相符合的中长期规划,通过近期任务与远期规划相结合,跳出具体健康促进项目,以战略眼光审视和把握城市未来的健康发展目标。

  据王彦峰介绍,目前很多城市的规划目的不清晰,因地制宜不到位,仅仅把建设健康城市当作是一个个具体项目,缺乏长期的、统筹的健康发展规划,以人为本的健康理念还没有完全融入城市规划。许多因不科学、不健康、不合理的城市规划而导致的健康问题,只能试图通过一个个具体的健康促进项目来予以改善。这不但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而且还造成健康城市建设中的巨大浪费。

  为此,蓝皮书提出,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应制定短期、中期和长期相结合健康城市规划方案,统筹协调共同推进。通过明确建设目标、建设方向和阶段性优先目标,努力将“健康”理念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健康城市建设的常态化、制度化。同时,明确建设健康城市工作的重点。建议各城市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对症下药,明确自己的健康城市工作重点。

  另外,据《北京健康城市建设研究报告(2016)》显示,今后将在国家卫生城市、卫生乡镇基础上,深入开展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把健康中国的目标转化为健康城市健康村镇的指标,以爱国卫生工作的新成效来加快健康中国的建设进程。

  领导寄语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陈竺

  健康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没有健康的、现实的人的存在,就谈不上社会的良性发展。党的十七大指出,“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更提出要将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十三五”规划建议稿中也明确提出了建设“健康中国”的目标。健康,已经成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它既是社会生产力的一部分,又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

  2015年9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通过了《改变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该议程再次强调了经济、社会、环境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观。纵观人类历史,城市化是人类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必经阶段,但“高污染、高消耗、高浪费、低效益”的传统城市发展模式滋生了诸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各种威胁人类健康的“城市病”。与此同时,快节奏的都市生活带来的精神压力、锻炼缺乏、不良饮食及作息等问题不断增加对人们的身心健康产生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健康城市建设可谓刻不容缓。

  健康城市是20世纪8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为应对“城市病”而提出的一种全新的城市发展战略,其思想渊源主要是西方的“新公共卫生运动”、“人人健康”战略思想和《渥太华宪章》。健康城市以人的健康为核心,着重关注健康人群、健康环境、健康社会和健康服务四个方面。在发展理念上,将健康贯穿于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运行等各个环节;在治理方式上,健康城市采取以预防为主的源头治理;在涉及领域上,健康城市涵盖了公共卫生服务、环境建设、城市规划与建设、产业发展等多个方面。健康城市的目标是通过促进城市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群的和谐统一,居民生活方式的健康、心态积极向上,来提升人的健康水平。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正在不断加快。据估计,到2020年,我国的城市化率将达到60%。快速城市化带来的消极后果之一就是容易诱发各种慢性疾病,导致居民健康水平日益下降,这将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建设健康城市不仅有助于提升人民健康水平,也是我国城市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践行科学发展观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健康城市是我国转型时期城市发展的方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一环。

  从20世纪90年代起,健康城市理念开始在我国广泛传播,引起了国内一些地方政府、专家学者、社会组织的高度关注。1994年我国与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开展健康城市项目合作,2007年正式确定了北京市东城区和西城区、上海市闵行区七宝镇和金山区张堰镇、杭州、苏州、大连、张家港、克拉玛依为建设健康城镇的试点地区。经过多年努力,这些试点地区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8年,北京市以举办奥运会为契机,开展“健康奥运、健康北京——全民健康促进活动”,以北京为代表的一批城市的健康城市创建工作逐步深化。一些地方政府也先后推出了一系列建设健康城市计划,如:《健康北京“十二五”发展建设规划》《健康杭州“十二五”规划》,广州的《建设健康城市规划(2011—2020年)》《上海市建设健康城市三年行动计划》等。

  2012年,国务院发布的《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全面启动健康城镇建设活动,继续开展国家卫生城(镇)创建活动。2014年,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爱国卫生工作意见》中进一步强调,要“鼓励和支持开展健康城市建设,努力打造卫生城镇升级版”。可以说,中国的健康城市正迈入全面发展的阶段。

  今后加强健康城市的建设力度,既需要尽快制定和出台国家层面的健康城市建设指导性文件和指标评价体系,也需要进一步深化开展有关研究,努力探索和总结适合我国国情的健康城市建设模式,力争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健康城市建设理论,促进健康城市建设的良性发展。

  观点聚焦

  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理事长 王彦峰

  健康城市建设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它是世界卫生组织针对全球城市化发展对人类健康带来的严峻挑战所倡导的一种全球性的战略行动,并将健康城市建设活动逐步纳入制度化。

  世界卫生组织还明确指出:“21世纪的医学不应该以研究治病为中心,而应当以研究保护人类健康为中心”。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1世纪医学研究重点的转变,指明了世间医学发展的方向。20世纪90年代初,健康城市建设活动传入到中国,国家卫生部与世界卫生组织的代表商定以北京市东城区和上海嘉定区作为中国健康城市建设的试验项目。从此,健康城市建设活动在中国各地开展起来。

  从20世纪初至今,健康城市建设在我国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但在新世纪的前十年基本上是地方性的活动,有的城市发展的快些,有的城市滞后一些。以北京为例,东城区虽是中国最早开展健康城市活动的城市之一,两年后西城区也参加健康城市建设活动,东、西两区做了许多创建性活动,但就全市来说还是局部的。

  建设健康城市的过程,是一个由传统城市模式逐步向以人类健康为中心的现代城市转变的过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自然环境和人的观念等各个方面有机结合的复杂过程。从国家层面上讲,2012年国务院在批准《卫生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全面启动健康城镇建设活动,继续开展国家卫生城(镇)创建活动”。2012年8月卫生部发布了的《“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这两个文件的公开发表,表明建设健康城市已纳入国家战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决定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2014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编制发布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2016年全国爱卫会又印发了《关于开展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的指导意见》。

  由上看出,我国健康城市建设发展的过程是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创造精神相结合的过程,是由传统城市向以人为核心的现代城市发展的过程。

  中国能源汽车传播集团董事长 李春雷

  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载体,是现代文明的标志。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大规模、高速度的城镇化进程,城市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高速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交通拥堵、环境恶化、公共服务不足、慢性病高发、居民精神压力增大等“城市病”蔓延加重,这不仅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还制约着城市经济的发展。

  前不久,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健康城市是20世纪80年代由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并倡导的一项全球性的行动战略,通过完善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改进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健康服务,全面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满足居民健康需求,实现城市建设与人的健康协调发展。健康城市作为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抓手之一,全国爱卫会在7月18日印发《关于开展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要求,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结合工作实际,抓好组织实施,把健康中国的目标转化为健康城市健康村镇的指标。

  当前,建设健康城市对于城市领导者与管理者来讲,不仅是机遇也是挑战。我国从1994年以来,在北京、上海、苏州等部分城市开展了积极的探索,在理论与实践方面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如何借鉴经验,将健康城市建设推广开来是我们面临的挑战。在今后的健康城市建设过程中,我们不但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促进多部门协作,还要通过广泛的媒体宣传,推动健康城市理念进入到各个社会机构,提高全社会的参与度,使健康福祉惠及广大群众。在展现中国城镇化发展优秀成果的过程中,要积极推介国内外健康城市建设的经典案例,为我国健康城市的发展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先进经验。

  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 方来英

  随着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健康北京建设迈入新的五年规划。“十二五”时期北京市着重打造政府主导的健康北京。“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北京把促进全民健康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责,并成立了由主管副市长任主任、32个市级相关部门组成的健康促进工作委员会,统筹全市健康北京建设,各区也成立了相应工作机构,建立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动员、群众参与”的健康北京工作机制。

  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病快速增长引发的养老和为老服务需求快速上升,与此相关的政府、社会和个人卫生费用支出增大,个人负担增加,居民对健康服务的需求更加广泛和迫切。同时,大气污染、交通拥堵、水资源缺乏、垃圾处理、食品药品安全等“城市病”问题依然突出,影响人群的健康水平,成为困扰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

  “十三五”期间健康北京将围绕培育健康人群、优化健康服务和构建健康环境三个主要方面开展各项工作。

  在培育健康人群方面将以各项健康行动为重点,围绕当前面临的重点公共卫生问题,分别将7项行动列为主要任务,即:健康素养提升行动、慢病防控促进行动、全民健身普及行动、健康细胞培育行动、心理健康关爱行动、无烟环境深化行动和中医健康特色行动。

  从生命全周期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入手,关注五类人群健康服务,即:孕产妇、婴幼儿、青少年、中青年(在职人群)和老年人,通过政府、单位、社区、社会力量等多方努力,共同提高人群健康水平。

  环保、水务、市政市容、园林绿化、交通等部门制定实施各项政策,改善城市环境。食品药品、社会保障、精神文明、城市应急、安全生产等工作水平不断提高,给广大市民营造一个健康、绿色、安全和和谐的工作生活氛围。

  在健康中国战略指引下,未来北京市将继续以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为目标,努力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为建设健康北京继续努力。

  北京健康城市建设促进会理事长 王鸿春

  一人健康是立身之本,人民健康是立国之基。人民健康是最宝贵的财富,拥有健康的人民意味着拥有更强大的综合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全体人民共建共享健康中国的时代已经来临。

  为了顺应13亿多人民的期待,党和政府将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镇的关注和重视,融入到了健康中国的国家战略。正如中央领导同志所指出的,“建设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镇,是新时期爱国卫生运动的重要载体,也是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抓手”。此外,“要在国家卫生城市、卫生乡镇基础上,深入开展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把健康中国的目标转化为健康城市健康村镇的指标,以爱国卫生工作的新成效来加快健康中国的建设进程。”

  研究成果显示,健康的决定因素不仅仅是医疗卫生,还涉及到健康的环境、健康的社会、健康的服务、健康的文化、健康的产业、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今年5月23日,第二届联合国环境大会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总部召开,此次大会主要聚焦在如何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的环境目标,和如何改善人类的生活环境以保障人类健康。会议认为,“健康的地球能让人类健康的小船扬帆远航,也会促进经济和社会蓬勃发展。此次联合国环境大会,就是立足要让环境始终是人类福祉的庇护所,而不会成为伤害人类的刀口”。

  当今中国,健康城市健康村镇之所以能得到广泛认可,就在于它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城市发展模式,它将健康融入到所有政策,让健康福祉惠及全民。中国的健康城市模式是依托于世界卫生组织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健康城市”理念,并结合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发布的一系列健康城市建设的文件精神而逐步形成的。2015年,随着“健康中国”的提出,健康城市已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健康城市强调要从城市的规划、建设、运行到管理的所有环节都要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健康城市的建设要求我们在应对人的健康问题上,从末端被动处理转向以预防为主的源头主动治理,从单纯依靠医疗技术手段转向运用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等综合手段,从依靠卫生部门的单一力量转向依靠各个部门综合力量,从政府的独自治理转向社会的共同参与。实践证明,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是大卫生大健康观念的高度融合和完美体现。

需将“健康”贯穿城市建设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