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6年09月26日 星期一

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

首都园林绿化差距分析与建议

■张晓冰 《 中国城市报 》( 2016年09月26日   第 19 版)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提出要把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强调要多种树,多搞林业。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是在宜居城市和世界城市概念基础上的更高级、更综合的城市发展形态,目标是把北京建设成为具有鲜明宜居宜业特征、绿色发展特点、自然人文特色的首善之区,成为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协调发展、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可持续世界城市。

  园林绿化是城市唯一有生命力的绿色基础设施,在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借鉴权威指标体系成考核标准

  我们对比了具有代表性的国际权威机构指标体系,包括: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提出的“驱动力——状态——响应”模型,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城市指标,欧盟绿色空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美国耶鲁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环境与可持续性指标。

  同时,我们参照了具有代表性的国际知名评选活动,包括:联合国人居奖,联合国“国际花园城市”竞赛,“欧洲绿色之都”评选,英国经济学人智库“全球宜居城市排名报告”,英国《单眼镜片》杂志“世界宜居城市”评选,美世咨询“全球城市生活质量排名”。

  这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选有以下特点:一是聚焦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二是注重市民生活的便利性;三是突出城市空间的生态性;四是强调自然人文的融合性。

  宜居城市园林绿化指标存差距

  与国际宜居城市相比,北京仍有差距。

  一是城市绿量人均占有多少。绿色空间的可及性和人均享有率是依据城市的重要标准。如以常住人口为基数计算,北京的绿地率仅为33.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足10平方米,与纽约19.6平方米、伦敦25.4平方米、巴黎24.7平方米的人均绿地面积相比,存在着明显差距。

  二是资源分布重点区域少。目前北京的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仅为67.2%,中心城存在覆盖盲区达百余处,与国家园林城市要求的85%差距很大。

  三是森林结构功能质量低。北京的森林80%为人工林,树种单一、结构简单,且70%的林分处与功能亚健康状态,森林植被的平均蓄积量、碳储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四是发展规划兑现落实难。《绿地系统规划》规定的绿地实现率仅为55%。

  五是体制机制制约因素多。如:“多头管绿,多头管园”问题比较突出;园林绿化部门对城市园林绿化执法权不完整,园林绿化部门缺乏科研教育机构等。

  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建议

  一是完善北京市生态文明建设指标评价体系,将森林覆盖率、生态服务价值、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等关键指标纳入对方政府的考核,实行生态破坏一票否决制和终身责任追究制,增强绿色发展的刚性约束。

  二是落实空间布局,加大重点区域规划建绿。在热岛效应明显的地区调整用地类型,“宜建则建”、“宜绿则绿”;把部分郊野公园纳入城市公园管理体系;推进平原连片扩绿等。

  三是推动自然资源与历史文化融合,把历史名园纳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总体规划,发展森林生态文化和绿色休闲文化。

  四是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效的生态保护管理体制。适时成立首都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及办事机构,统筹协调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编制《北京生态文明建设中长期规划纲要》。

  (作者系北京健康城市建设促进会副研究员)

首都园林绿化差距分析与建议
不给尾气留机会的绿色多伦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