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6年09月12日 星期一

以文艺之名 实践旧城区更新

院落“重生”才刚刚开始

■中国城市报记者 何玲/图文 《 中国城市报 》( 2016年09月12日   第 21 版)

  2016年9月5日,白塔寺院落更新国际方案征集进入到入围作品名单公布阶段。作为 “白塔寺再生计划”的一部分,主办单位北京华融金盈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希望通过征集白塔寺院落更新国际方案,以设计竞赛的形式让更多人关注形成旧城肌理的普通小院儿,为普通小院儿注入新的活力,为白塔寺地区和中国众多城市中类似的旧城区发展提供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自2015年起,“白塔寺再生计划”成功亮相北京国际设计周至今已近一年,居民自愿腾退、基础设施改造、环境整治以及区域业态提升的工作一直在持续进行中。这一年,白塔寺区域复兴发展之路从未停止。

  然而,一切才刚刚开始,一切远未结束。“‘白塔寺再生计划’是一个长期的计划,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我们还有很多问题需要面对、需要解决。”北京华融金盈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玉熙对中国城市报记者表示。

  北京胡同的今日篇章

  2016年9月7日,记者沿着阜成门到景山这条大道自西向东行走,感受了一把老舍笔下北京城最美的一条街。从树木掩映的安静胡同到熙熙攘攘的街市,一路走过,韵味无限。

  此行的起点便是白塔寺地区的鲁迅博物馆。院内,鲁迅散文作品《秋夜》中的枣树已不见踪迹;院外,仍可遥遥望见白塔。北京的这块老城区究竟会如何谱写今日篇章?

  根据“白塔寺再生计划”,2020年前将实现200个院落的修缮改造、28条胡同的基础设施改造、600个新增机动车位的设置等,最终实现通过人口疏解,调整区域人口结构;提升区域业态,吸引优质产业入驻;改善区域基础设施,提升居住环境,加强居民社区归属感;实现区域的胡同文化复兴、居住精神回归的目标。

  在鲁迅博物馆院内,王玉熙向记者细数了当前的工作进展:已有350多户居民自愿签约腾退,近200户居民已搬离该区域;区域整体提升规划已完成,修路和基础设施改造工作已启动;阜内北街和阜内大街南侧主要街巷的环境整治和提升工程正在进行中;植入文化基因的区域整体定位也已经明确等。

  与北京金融街一街之隔,北面西直门商务区,西望阜成门商圈、三里河政务区,东临西单、西四商圈,白塔寺区域作为一个为众商圈包围且拥有丰富文化遗产的绿洲,似乎与周围商业氛围有一种天然的隔离,只是金融街白领午后在胡同散步时有所交集。

  胡同文化的核心是邻里文化,王玉熙希望通过改造项目,创建一个文化交流的空间,这个文化交流空间既可以用于本地居民也可以用于外来居民交流。

  位于青塔胡同41号院的书香社区文化活动空间,会定期举办朗诵会、书画会,也会请老师开设养生学堂。王玉熙期望通过创建更多这样的场所,培养更多基层社会组织,实现人们沟通交流的需求,同时引入一些外来的文化基因,让本地不过于封闭。

  “我们非常重视来自外部的力量,文化业态的引入对老的街区侵略性和破坏性是非常低的。我们对街区改造的定位并不是商业化的,而是希望通过引入文创业态不断促进街区的整体提升和融合。” 王玉熙指出,这是白塔寺地区未来的发展方向。

  共建力量的不断融合

  时至9月7日午时11点,青塔胡同内未腾退的居民们开始琢磨着午饭吃什么。王大叔(化名)和自己90岁高龄的母亲正坐在自家门口的板凳上择着韭菜。

  王大叔家即将四代同堂,现有的居住环境已无法满足现代生活需求。相关资料显示,白塔寺地区共有户籍人口约1.6万人,其中,常住人口约1.3万人,现状老龄人口约19%,外来流动人口约占50%;共有807个院落门牌,居住用地60%、商业用地6%、各类公共服务设施12%,区域院落平均容积率0.79,平房容积率约0.68;共有建筑约4000余幢建筑,总建筑面积约24.2万平方米,其中,私房约占39%,直管公房约占44%,插建楼房占37%,现状质量较差房屋约占70%。

  从门口朝里望去,院内堆积着各类杂物,进屋的小道仅有一人宽。在此居住已逾40年的王大叔也在考虑腾退的事情,但他希望能为孩子再争取到一套两居住房。

  腾退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王玉熙指出,白塔寺地区约5600户居民,企业的能力是实现15%的腾退,平均每年大概疏解100户。

  根据北京首都功能定位,“白塔寺再生计划”主要是通过政府主导、企业示范、社会力量参与、本地居民共建的新模式,制定出人口持续疏解、物质空间更新、基础能源提升、公共环境再造、培育文化触媒和区域整体复兴的实施路径。

  “对于片区那些大量未腾退的房屋,要必须不断引导居民共同参与区块单元的更新。这个引导,企业得先做试探和示范。在不违建的情况下,让老百姓体验到环境提升、功能完善、空间提升后带来的舒适感,他们才会主动参与。”王玉熙告诉记者,“城市更新的项目一定是在原产权人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既然要尊重原产权人,整个更新计划就需要原产权人的参与和配合。所有参与的主体,要对自身的定位和能力边界有清晰的认识。”

  那么,政府在其中应该起到什么作用?王玉熙认为,政府在其中一定是主导性的,不是控制性的,它应该充当引擎的作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项目执行过程中遇到的很多问题其实不在操作层面,而在政策层面。由于政策不是很清晰,项目执行难免会碰壁。

  “白塔寺计划是城市的更新计划,它不是城市开发,城市开发面对的主体是增量,城市更新面对的是存量,存量面对的是调整,二者在性质上有很大的不同。”王玉熙指出。

  根据现有规划管理体系,区域整体更新规划在房屋产权高度分散的情况下,审批路径并不清晰。在现有制度框架下,白塔寺区域主要采取单个项目单独审批的方式。

  当前,青塔胡同社区博物馆项目正致力于解决如何吸引社会力量参与。英国AA建筑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丹麦皇家建筑学院、香港大学建筑学院等科研院校的“加盟”,也成为了推动历史街区改造的重要外部社会力量。

  建筑智慧激发旧城活力

  旧时阜景街可以“一街看尽七百年”,如今的白塔寺历史文化保护区汇集了古都文化、市井风情文化和名人故居,堪称西城区的“文脉”。

  正确对待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拥有未来。如何在历史和现代中寻求一份安然的平衡?王玉熙认为需要进行一分为二的思考。“我们要尊重历史街区的历史感,建筑形式是一种表达语言,表达语言和表达方式要和传统结合,比如色调、曲线、门窗比例这些传统建筑元素都要保留,这是需要和历史对话的部分;和现代甚至和未来对接,就需要在功能上实现,满足人们现代生活的需要。”

  根据“白塔寺再生计划”微信公众号推送的《初评后评委访谈 | 2016白塔寺院落更新国际方案征集》一文,部分评委认为,参赛作品普遍在实用功能上设计得较好,但在诗意上体现不足。在王玉熙看来,从这些参赛作品中能看到一种方向,“很多设计师比较注重院落空间功能结构的重排,相比空间设计更偏重功能整合,这样更能满足人的需要,缓解人们面对的空间矛盾。”

  2016年9月20日,是入围作品提交深化设计成果的日子。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施卫良希望参赛者可以借鉴传统民居、古典园林的一些设计手法;清华大学建筑理论学教授亚历山大·佐尼斯认为方案必须要考虑北京的季节变化;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世界建筑》主编张利则建议建议从人本身对空间的感知与长期的社区生活结合来思考设计。

  从传统中寻找古老的建筑智慧,试图重新激发旧城空间的活力,“北京小院儿的重生”正探索此类区域与城市发展结合的途径。

  走进白塔寺,伴着午间的清风,静谧之下,隐约能听到叮当叮当的铜铃声;走出白塔寺,道路上车水马龙的喧嚣让这份宁静留在了身后。

  身前是未来,身后是历史。一切才刚刚开始,一切远未结束。

院落“重生”才刚刚开始
彩色活力的校园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