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6年09月12日 星期一

就地就近城镇化

四川“十三五”将转移500万农村人口

■中国城市报记者 孟航/整理 《 中国城市报 》( 2016年09月12日   第 06 版)

  近日,四川省住建厅副厅长樊晟在第七届C21论坛中发表了《走具有四川特色的就地就近城镇化路子》主题演讲。演讲中,樊晟指出,未来中国城镇化的主战场在中西部地区,就地就近城镇化将是主要模式。

  成渝城市群城镇化上升空间大

  自今年3月30日,《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正式获批以来,作为中央批复的第四个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备受关注。

  放眼全国,成渝城市群是我国西部少有的经济相对发达、人口和城镇分布密集、综合实力较强的区域之一,处在国家构建“两横三纵”空间开发格局的主轴线上,是促进东中西部协同互动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辐射带动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地区。

  成渝城市群特殊的战略定位,决定了其在全国经济发展、对外开放、城镇化和改革创新等战略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樊晟谈到,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发达地区降低了对农民工的需求,已经出现大量农业转移人口返乡就业创业的趋势。在此背景下,走就地就近城镇化道路是成渝城市群的典型特征。

  一组数据展示了成渝城市群城镇化发展阶段。2015年,重庆市城镇化率为60.94%,成都市城镇化率则较高,接近70%,成渝城市群其他中小城市多数都在50%左右。“十三五”期间,四川有约500万农村人口需要转移,就地就近城镇化发展潜力大。整体而言,成渝城市群城镇化水平与全国城镇化平均水平相近,尚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城镇化水平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樊晟表示,未来中国城镇化的主战场在中西部地区,就地就近城镇化将是主要的城镇化模式。因此,成渝城市群将在这种城镇化模式上进行探索创新,为全国城镇化积累经验。尤其是目前,四川已经走出了一条可行的示范路子。

  排兵布“镇”稳固载体空间

  现代化的历史就是乡村城镇化的历史。小城镇居于乡之首、城之尾,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意义重大。

  在四川48.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2032个小城镇。2013年,四川开始排兵布“镇”,启动“百镇建设行动”,分三批纳入300个试点镇,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入,改善和提升城镇承载能力和吸纳能力。

  3年过去了,300个试点镇竞相发展,一批工业强镇、商贸重镇、旅游名镇脱颖而出……四川通过上述小城镇建设,有力推动了农民工就地就近城镇化进程,在落实中央“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中,四川走在了前列。

  作为四川城镇化最重要也是最薄弱的一环,小城镇建设,也成为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夯实底部基础的重要部分,将推动四川省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

  截至目前,四川坚持以四大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路径,承载力较强的宜居宜商宜业城镇不断涌现,已形成了由1个特大城市、3个大城市、8个中等城市、141个小城市和1531个小城镇构成的省域城镇体系,为省内转移农村剩余人口提供了充足的载体空间。

  就地就近城镇化怎样留住人

  有了“就地就近”城镇化的载体空间,更迫切的问题是怎样留住人。

  据悉,在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为农民工提供住房保障,有助于推进这部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自2013年以来,四川实施“农民工住房保障行动”将公共租赁住房的30%定向供应给农民工,到去年底,已向20万农民工提供了公共租赁住房6万余套。

  “我们将城镇化离不开‘三保障、一融入’,即就业保障、住房保障和公共服务保障,最关键的一融入,是让农村人口融入城市生活。”樊晟说,四川的“就地就近”城镇化道路正是考虑到了农村人口融入城市的问题,这也是符合四川省情和需要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城镇化率“贪高” 折射农民进城痛点
四川“十三五”将转移500万农村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