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6年08月22日 星期一

尊重自然是城市化建设的不二法则

《 中国城市报 》( 2016年08月22日   第 02 版)

  诺贝尔奖获得者、奥地利学者康拉德·洛伦兹在其《人性的退化》指出,“文明对自然环境的不断摧残已经达到了极限。这种慢性的死亡,比原子弹带来的毁灭更为可怕。由于人类只对技术和经济感兴趣,注重工具理性的发挥,忽略了价值理性的重要性,导致人类居住环境恶化,人类社会向有害方面发展。”

  《人性的退化》第一章就对当今世界城市化过程做了生动、深刻地讽刺:“销毁这片土地上所有的自然植被,然后铺上水泥,或者最好在公园里铺上草坪;如果还有一块海滩的话,再用水泥砌起一道加固的堤坝,修直小溪的走向;或者如有可能,再让小溪从管道中流过,最后再喷上农药,以尽可能高的价格卖给一个顺从并因被城市化而变得愚钝的消费者。”

  这样的描述在现今中国也并不陌生。30多年来,伴随中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造成的生态危机着实让人们感受到了自然无形力量的警告与惩罚:热岛效应带来的自然热循环被破坏,让“城市烧烤”有了另外一种解读。现在的城市气候变得越来越恶劣,气温节节攀升,夏天炎热无比,冬天也不见冷,这就是城市热岛效应导致的恶果。城市硬化面积的急剧增加和绿地面积的减少直接导致暴雨产流量增加、汇流速度加快,引发不同程度的城市内涝,让“城市看海”的调侃不再新鲜,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城市的正常生活秩序,也造成了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地下水过度开采导致地面下沉、地下水位降低、海水倒灌、周边湿地系统退化,成为城市之殇。频繁光顾的雾霾,在改变中国人出行习惯的同时,空气俨然成为会呼吸的痛……

  毋庸置疑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结晶,也是各种资源和先进文化、理念及技术的集聚和交流之地,这些便利条件使得城市拥有让生活更美好的强大资本。然而,严酷的现实表明,人们对城市自然环境的改造应有一定的限度,其底线在于不应将一个城市的自然脉络破坏殆尽,使得城市难以发挥自我平衡和修复功能。

  你不敬尊重自然,自然也不会善待你。城市管理者应该更多尊重自然,不能总想通过人定胜天的路数来和自然对着干,否则很容易陷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困境。确定合理的城市承载力边界,与自然友好相处,更多通过借助而非改造自然来提升城市的运行效率应成为城市决策者的重要参考。

  自然之力是伟大的。2500多年前,伟大的思想家老子在《道德经》中写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不仅点明了自然是万物之根本,更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天人合一”的核心思想,就是把人类看做自然里的一个和谐的组成部分。离开了自然的哺育和滋润,人类就脱离了生存的基本条件。所谓“人定胜天’,说的也不是人类一定能战胜老天,而是指只有人的内心安定、团结和谐,才能迸发出超自然的能量。在自然面前,人类是脆弱的,不堪一击的。面对自然,科技可以主宰一切的观念是极端错误的,科学技术带给我们的是福祉与祸害同行人类不应该将作为智慧结晶的科学置于自然的对立面,在运用科学对自然进行改造时一定要谨慎行事,有所为有所不为。对科学技术进行批判、监督、制约和改造,是对科学技术负责,更是对人类、对整个宇宙负责。尊重自然,才是真正的科学观,也才是真正科学的自然观。

  今天,矫正人类活动的某些僭越之处,让自然法则重又成为人类生活的主宰性规则,在狂飙突进的城市化进程中确立尊重自然、节制开发的坚定信念,理应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不二法则。尊重自然就是要尊重自然价值和自然规律,只有尊重自然,才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去发现、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科学选择趋利避害的方法主动适应自然。顺应自然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基本方法,是人类主动适应自然的基本策略。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生态文明建设方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要加快绿色城市建设,将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市发展,构建绿色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当然,对于建设生态文明而言,回归尊重自然,不是要把自然重新“神圣化”或“神秘化”,更不是对内在价值的抽象认同,而是要从根本上消除文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立,切实保证人类文明的持续发展。只有尊重自然的城市,才能够让生活更美好!

尊重自然是城市化建设的不二法则
利用空气源热泵解决北方冬季雾霾
谏言空气源热泵供热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