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6年08月15日 星期一

差异化定位 天津自贸区打磨自身品牌

——专访天津市滨海新区区委副书记、区长、天津自贸区管委会副主任 张勇

■中国城市报记者 赵争铮 彭飞 《 中国城市报 》( 2016年08月15日   第 10 版)

  编者按

  在京津冀一体化大步迈进的当下,天津自贸区无疑是京津冀地区一颗闪亮的明珠。作为为数不多的国家级自贸区之一,天津自贸区承载着先行先试的重大历史使命,也肩负着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的艰巨任务。以金融打开发展突破口的天津自贸区,如何找准自身定位,实现与其他自贸区的差异化发展,中国城市报特邀天津市滨海新区区委副书记、区长、天津自贸区管委会副主任张勇为读者答疑解惑。

  中国城市报:细看天津自贸区的地图,不难发现,这几片区域并不完全相连成块,而是相对分散。同时,几片区域在功能上也是各有侧重。这种地理上的相对分散,对于自贸区的发展是否有利?几片区域之间是如何相互配合的?

  张勇:按照国家确定的自贸试验区要依托现有新区、园区和天津自贸试验区服务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定位要求,结合试点内容,我们确定了天津自贸试验区的实施范围119.9平方公里,包括“天津港东疆片区”、“天津机场片区”和“滨海新区中心商务片区”三个区域。三个区域具备了较好的产业发展基础和改革创新积累,能够代表天津的城市功能定位、产业结构特色和改革创新方向。从自贸试验区挂牌一年多的建设来看,三个片区在制度创新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在产业发展方面也达到了全国领先水平。

  三个片区地里位置相对独立,功能各有侧重,便于因地制宜地开展特色创新,充分发挥“空港、海港”两港优势以及中心商务区城市核心载体功能,实现错位发展。天津港东疆片区邻近港口码头,是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的核心功能区,重点发展航运物流、国际贸易、融资租赁等现代服务业;天津机场片区毗邻机场,是天津市先进制造业和科研转化的重要集聚区,实体经济发达,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将重点发展航空航天、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高端制造业和研发设计、航空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滨海新区中心商务片区处于滨海新区城市核心区,楼宇经济发达,重点发展以金融创新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将打造成全国标志性的金融创新运营区。三大片区的组合,在区域内东、中、西部形成发展合力,通过功能叠加,齐头并进地推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共同发展,形成面向东北亚服务北方的良好局面,全面承担国家战略功能定位。

  天津自贸试验区三个片区均在滨海新区辖区范围内,在协调区域配合发展上具有良好的管理体制基础,有利于高效推动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和政策落地。同时,在自贸试验区,领导小组和自贸试验区管委会的协调下三个片区都在统一政策方向下开展创新试验、拥有统一的审批管理系统、建立起统一的信息共享机制,互为支撑,协同发展,高效协调推进试点内容的落实。

  中国城市报:地处京津冀范围,天津自贸区的定位是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平台。为了实现这个定位,天津自贸区做了哪些重要工作?

  张勇: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服务,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是中央对设立天津自贸试验区的定位要求,也是赋予我们的重大使命。为贯彻落实好这一定位要求,我们做了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广泛宣传自贸区政策,在京冀两地举办了几十场政策宣讲活动,开展了各种类型的政府交流合作和企业项目对接活动。促使两地的企业全面深入地了解天津自贸试验区、运用自贸区政策,先行推动部分创新政策在京津冀地区推广,共享改革红利,更好地发挥自贸试验区的平台作用。二是积极推动制度创新,在京冀地区设立了10个无水港,实施了京津冀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和实行检验检疫“通报、通检、通放”和“进口直通、出口直放”一体化模式,整体通关物流成本减少近30%,通关时间平均每批货物节省0.5天,口岸快速放行率达88%,通关效率大幅提升。三是先行复制便利措施,在京津冀地区复制推广进口商品保税展示交易模式,在北京、河北开设了5家进口商品的直营、直销中心,造福普通民众。四是充分发挥平台作用,鼓励引导三地大批企业在天津自贸试验区设立了分支机构,依托自贸试验区更加开放的金融政策开展跨境投融资业务。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推动天津自贸试验区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八项举措的落地,发挥天津自贸试验区融资租赁优势助推三地产业转型升级,开展自贸试验区与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政策对比试验和互补试验,复制推广企业“走出去”高水平服务平台建设等,共享改革红利。为此,天津自贸试验区还制定出台了《天津自贸试验区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方案》,实施“1331”工程,即建立“一个具体工作协商机制”,实施在京津冀地区率先复制天津自贸试验区改革经验和在京津冀地区开展自贸试验区扩区改革探索等“三个推动”,促进京津冀地区海关及检验检疫通关服务、金融服务创新和监管以及区域要素资源配置等“三个一体化”,积极争取在国家有关部门支持下,三地联合共建一批项目,推动天津自贸试验区更好地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

  中国城市报:天津自贸试验区在融资租赁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截至2015年12月,天津自贸试验区各类租赁公司达到1500多家,集聚效应明显,租赁业的发展最能凸显天津特色和优势。为何租赁业在天津得以较好的发展,天津又为何选择租赁业作为金融业的特色优势?

  张勇:自2005年全国开展融资租赁业务试点以来,滨海新区的融资租赁业务发展迅速,已形成聚集效应,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截止2016年6月,天津自贸试验区三个片区内注册的各类融资租赁公司1600余家,累计注册资本1600余亿元人民币,据第三方机构评估天津市融资租赁合同余额1.5亿左右,业务规模占全国三分一左右。

  天津自贸试验区融资租赁业务能取得快速发展,得益于几个因素:一是从产业特点上看,租赁业务模式主要解决的是工业企业大规模资金问题,天津自贸区形成了以空客A320为龙头的航空航天产业集聚发展和围绕天津港、天津机场航运业务迅速发展的综合优势等,具有发展租赁业务的良好土壤。二是得益于国家部委的大力支持,批设东疆保税港区成为我国唯一的国家级租赁试点区和给予“融资租赁货物出口退税”等先行先试政策等,形成了行业先期聚集的优势。三是天津市对租赁行业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在财税优惠、市场培育、企业融资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出台了系统的配套支持政策。四是融资租赁业务属于创新型业务,业务模式复杂,行业内人才匮乏,天津经过多年的发展,不仅聚集培养了大批专业性业务人才,还打造了一支高水平的服务团队。

  天津自贸区申报过程中,李克强总理就曾指出,天津自贸试验区可以以发展租赁业为突破口,作为自己的特色,创出自己的品牌。选择融资租赁业作为天津自贸试验区金融业的创新特色,既是顺势而为又是有意为之。一是要在区域内实现金融业的错位互补发展,北京总部金融和管理金融发达,天津要着力在运营创新上下功夫,天津市融资租赁业务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效,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创新经验。二是自贸试验区拥有更加开放的外汇管理政策和便利化的监管体系,有益于租赁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创新业务模式。三是租赁模式应用范围广泛,市场前景广阔,要依托自贸试验区创新政策不断拓展租赁业务领域范围,有效服务医疗卫生、科技研发、现代农业等行业,为助推我国经济提质增效、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城市报:作为先行先试区域,自贸区在金融国际化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在与全国金融体制机制没有大的冲突的前提下,应如何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机制改革?以及天津自贸区是如何兼顾市场安全和健康环境的?

  张勇:实现金融国际化自由化是我国经济走向世界的必然选择;不断探索、深化金融领域开放创新是天津自贸试验区的一项重要改革任务,也是制度创新的一大亮点。按照总体方案要求,人民银行出台了“金改30条”,银监、保监及市金融局等相关机构也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我认为当前天津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应该重点从五个方面发力:一是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拓宽境外人民币境内流通和投资渠道,创造人民币“走出去”条件,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二是深化外汇管理改革,推动资本项目下可兑换政策的先行先试,统一内外资企业外债政策拓宽自贸试验区内企业国际融资渠道;三是促进新型金融业态发展,积极发展离岸租赁、保税租赁、联合租赁及风险租赁业务模式,创新与保理行业相适应的外汇管理制度发展国际保理及双保理业务,依托互联网技术实现传统金融业务转型升级打造互联网金融业态;四是完善提升要素市场建设,推动交易场所创新发展和资源整合,建立“投、贷、债、报”联动机制,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方式;五是加强京津冀区域金融合作,推进交易场所的战略合作、信贷资源的跨区流动以及服务平台的共享。 

  金融是经济发展的命脉,把控风险是首位的,我们坚持改革创新与风险防控“两手抓”,构建了立体化、网格化金融风险防范体系,保障金融改革安全。一是在国家宏观层面政策体系下,联合地方金融监管机构建立起监管信息交流共享机制;注重自贸试验区金融风险监测和防范,建立起跨境资金流动风险监管机制,不断完善系统性风险预警、防范和化解体系。二是地方监管实践中,依托“大数据”建设与应用,完善企业信用及交易信息金融服务平台建设,运用技术手段降低金融行业风险;严格防范逃废债务和非法集资风险,充分利用司法、仲裁等手段预防和解决金融行业纠纷,依法保护债权人合法权益。

  中国城市报:自贸区具有先行先试的使命。当前,天津自贸区在各方面进行的制度创新试验,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在向全国推广可复制的经验中,可否详细介绍某一个特别具有代表性的案例?

  张勇:天津自贸试验区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任务,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要求,全力做好自贸试验区推进工作。截至今年5月,《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90项工作任务完成49项,超过任务总量的一半。推出的两批自主制度创新清单175项任务,中已落地实施128项,占总量的73%。我们并及时认真开展已完成创新举措的总结评估工作,梳理汇总了一批建议在全国和京津冀复制推广的改革经验,得到国家有关部门认可,以信用风险分类管理为依托的市场监管制度、京津冀区域检验检疫一体化新模式两项创新举措作为最佳创新实践案例,已由商务部牵头在全国推广。

  我重点介绍一下信用风险分类管理为依托的市场监管制度。这项制度的核心是天津市市场监管委牵头,55个市级行政部门参与,建立了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对全市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市场主体的主体登记、行政备案、行政许可等4000余项信息指标,进行归集和公示,并将市场主体信用风险自动分为“良好”、“警示”、“失信”、“严重失信”四个类别,对等级为“良好”的市场主体,采用“执法人员与被抽查主体双随机”和“一表共享”的日常监督检查制度,将“警示”、“失信”、“严重失信”的企业列为各部门重点监督检查对象。通过这一监管制度,强化对市场主体的信用约束,推进市场监管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通过探索实践,加强政府各监管部门联动,实现了基于社会信用体系的市场监管体系,既降低了政府市场监管和执法成本,提升效率,又减轻了企业负担。公示系统网成为了社会公众、银行、信用管理咨询机构了解市场主体信用状况的重要渠道。

  中国城市报:各自贸试验区在主要任务设计、产业发展方面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同质化竞争,尤其是在吸引外资企业方面实际上存在着各种力量方面的“权衡”和“比拼”。天津自贸区应如何突出自己的特点,进一步实现差异化功能定位?

  张勇:已设立的四个自贸试验区中,上海自贸试验区将全面对接国际战略,力争建设成为具有国际水准的投资贸易便利、货币兑换自由、监管高效便捷、法制环境规范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广东自贸试验区依托港澳、服务内地、面向世界,旨在建设成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枢纽和全国新一轮改革开放先行地。福建自贸试验区立足两岸、服务全国、面向世界,要打造成深化两岸经济合作的示范区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天津自贸试验区则要努力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全国改革开放先行区和制度创新试验田、面向世界的高水平自由贸易园区。应该说,四个自贸试验区共同为国家承担着试制度、谋发展的任务和使命,探索的创新制度会定期在全国推广交流,不是同质化竞争的关系,而是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关系。

  天津自贸试验区基于自身的特点,也将从几个重点方面突破实现差异化发展:一是作为北方地区唯一的自贸试验区,可以利用处在一带一路的交汇点区位优势,面向东北亚,先行对接中韩和中澳自贸协定,在重点领域紧密开展经贸合作,打造对外进出口的绿色通道。二是围绕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通过深化京津冀海关区和检验检疫通关业务一体化改革、优化完善内陆无水港布局和多式联运体系等方式不断增强口岸服务辐射功能,通过建立以产业链为纽带的区域经济合作新模式推动各类资源合理高效流转,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三是发挥工业制造业发达的优势,不断强化政策制度创新做大做强融资租赁产业,并通过“融资租赁加快装备改造升级”等政策进一步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四是突出天津港大宗商品集散中心的功能,推进平行进口汽车试点业务开展,在业务量占到全国80%以上的基础上,加快推动售后服务、召回、“三包”等配套措施落地,不断丰富进口商融资方式,建立起完善的全产业链服务体系。

看青龙腾出深山 飞身亮相
差异化定位 天津自贸区打磨自身品牌
招商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