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6年08月08日 星期一

改出新医风 改出真民情

—武冈推行村级标准化卫生室建设新医改经验获中央改革办推介

■中国城市报记者 全亚军 通讯员 刘佑祥 尹建国 袁中科 罗中利 杨贤勇 《 中国城市报 》( 2016年08月08日   第 23 版)

  “能在家门口看上好医生”是百姓的殷切期盼。在新一轮医改中,湖南省邵阳武冈市切实履行政府托底责任,从供给侧发力,狠抓村级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推动优良医疗资源下放,让老百姓“小病不出村”,探索出了一条政府、群众、村医三赢的医改新路。截至目前,武冈市299个村已建212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并投入使用,今年底实现村村全覆盖,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看病远”的问题,群众拥有了更多的获得感。

  湖南省委改革办秘书处处长李钦在专题调研后指出,要进一步系统化总结武冈模式,改出集成效应、改出地方特色、改出普遍经验,形成全省乃至全国的模板。小诊所,大民生。武冈市探索打通医疗服务最后一公里,在百姓家门口建起的“医院”扎扎实实解决了山村群众“看病难”。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先后报道,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以《简报》形式专题推介了武冈供给侧“新医改”经验。

  小病不出村

  家门口可看病真方便 

  “现在村卫室宽敞明亮、设备齐全,看病便宜服务又好,我们老百姓看病方便多了,真的要感谢党和政府!” 近日,记者来到湖南邵阳武冈市湾头桥镇四清村卫生室采访,正在看病的4组81岁村民叶冬姣说起村里的卫生室赞不绝口。

  “以前看病等班车去县医院,排队拿号看医生,一折腾就是一天,现在家门口就能看病,方便!”患有胃病的村民邓集光刚刚拿完药,“10分钟就能走回家,一点都不耽误事”。

  湾头桥镇四清村7组的村民杨春兰今年已经72岁,因患糖尿病多次往返市区的医院治疗,每个月都需要家人陪同复诊,提起曾经的看病经历,杨春兰坦言,“费人、费心、费钱”。

  “三费”问题困扰着杨春兰,也是武冈市广大农村居民就医的真实写照。

  武冈市是国家武陵山集中连片贫困区县市之一,农村人口占全市人口的85%,留在村中的多为老人和儿童。此前,由于村卫生室医疗设备简陋,普通疾病也缺乏设备就近检测,村民们需到城里医院排队检查,确诊后也无法就近进行护理恢复,给村民看病带来极大不便。

  2015年,武冈市开始全面实施基层“新医改”——通过建设高质量卫生室、培训村医队伍,来解决制约基层医疗卫生的房屋、设备、人员三大瓶颈。武冈市委书记侯文、 市长唐克俭介绍,从2015年以来,武冈市委、市政府把中央和省委的有关医改、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与本地实际相结合,狠抓村级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推动优良医疗资源下沉,,极大缓解了农村群众就近看病之难、就医之苦。让老百姓真正“小病不出村”,防止因病返贫的现象出现。

  近日,记者在现场看到,新建的卫生室干净明亮,诊断室、治疗室、药房等一应俱全,每个卫生室还配备了超声雾化器、健康一体机等,不但能够进行简单疾病的治疗和护理康复,连接宽带后,还能实现新农合网上直报、公卫数据网上直传,在村卫生室就能报销,直接享受12大类43小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不仅如此,武冈市卫计局还规定由各县级医疗机构选派内科、外科、产科、儿科等专科具有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的住院医生,每周五上午10时至下午3时在新建的标准化村卫生室轮流坐诊,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到专家门诊。

  此前,人满为患曾是各大医院的常态,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许多基层医院门庭冷落。自武冈市标准化村卫生室建成以后,推行分级诊疗,建立转诊机制,疏通分流病人的各路“毛细血管”,越来越多的村民选择在村卫生室接受诊治。据统计,2015年,武冈全市村卫生室门诊人次为344099人次,占全市门诊总人次的25.3%,已经超过四分之一,有效地缓解了市级医院的压力,百姓也能够享受更加便捷的医疗服务。

  身份大转变

  村医有了职业归属感 

  2015年12月24日, 邵阳市委书记龚文密来到武冈市调研农村新医改,对当地探索打通医疗服务最后一公里,建设标准化农村卫生室,解决山村群众“看病难”给予了充分肯定。

  “以前就是老三样,听诊器、体温计和血压表,稍微复杂点的病都看不了。”湾头桥镇铜湾村卫生室的村医张卫红曾经也开过诊所,因为没有仪器,看病只能凭经验,“收入得不到保障,经常还要干农活补贴家用,百姓来看病也不一定能碰上人。”

  村卫生室过去属性不明确,乡村医生大多数在自己家中执业,场地、房屋、办公用品、医疗设备大多数是私人的,上级发放的设备和补助的资金也难以分清公私。新建的村卫生室,土地由集体提供,房屋由政府修建,设备由政府配置,产权为国家所有;财政托底保障经费,由市卫生计生局统筹管理,村卫生室已完全改为“姓公”。

  有了高标准的村卫生室,但要让群众愿意在这里首诊或康复期下转,村卫生室必须能“顶得上”“拿得下”。为此,武冈市组织实施国家卫计委统一要求的乡村医生IPTV培训,从市级医院聘请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专家型技术人员,对新建村卫生室的乡村医生进行集中强化培训,同时抓好乡镇卫生院每月一次乡村医生培训的例会工作。

  医疗服务技术提高了,收入如何保障?武冈市卫计局局长张永华为记者算了笔账,除了政府购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的40%和人均10元左右的政府补助基本药物经费外,村医还可获得每人次5元的新农合补偿的一般诊疗费。“如果工作做到位,1000人的村,村医的政府补助收入有3.3万元左右,2000人的村,有6.6万元左右。”

  作为受益者,村医刘云和杨春兰一样对该市实施的“新医改”给予了高度评价。刘云笑着说,“我终于也穿上了白大褂,有自己上班的地方了!”

  湾头桥镇六家铺村是武冈市第一批村卫生室标准化试点村,新建的180平米卫生室白墙红瓦,像别墅一样坐落在村中心,42岁的村医伍彬正忙着给村民做体检。他笑着说:“现在的硬件设施改善,可以说是鸟枪换大炮。有了健康一体机,一般常规检查都可以马上出结果。检查结果出来直接可以上传到资料库,有疑难杂症可以请教专家。”

  焕然一新的村卫生室,让乡村医生有了固定、良好的执业环境,医疗业务水平的提升更让乡村医生找到了执业的归属感,激发了他们的工作热情,踏实安心地留在乡村提供优质医疗服务。目前,武冈现有的564名乡村医生中,执业助理医师以上的为77人,占总数的13.7%。

  武冈模式

  成湖南基层新医改模板 

  湖南省委书记徐守盛说:“老百姓希望平时少得病,得病有保障,看病更方便。” 为破解农村群众就近看病难题,武冈市委、市政府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从2015年开始全面实施基层新医改:县域范围内299个行政村,每村修建1所标准化村卫生室,统一设计图纸,统一建设标准。每个投资35万元左右。截至目前,已建成的212个高标准高质量的村卫生室全部投入使用,“村卫生室全覆盖三年行动计划”已完成70.9%。

  在铜湾村标准化卫生室,前来看病的村民进进出出。“标准化的含义不仅指房屋建筑,还包括77项医疗设施设备。”村医刘卫红说,这些设备主要有观察床、治疗车、氧气袋等医疗设备45件;药品柜、诊断桌、档案资料柜等办公用品10件;铝合金无菌操作间、无菌操作台等配套设施11件;42英寸彩电、电冰箱等辅助设施11件;诊断床、不锈钢治疗车、超声雾化器等13件。

  有了专门的新房,有了先进的检查设备,专家医生定时坐诊,新农合报销即时结算……这里的乡村卫生室不一般。来村卫生室看病的人也多了起来。据统计,看病人数是过去的两倍多,可用药品数量由原来的二十多种增加到一百多种。

  据武冈市委主要负责人介绍,政府从国家开发银行拿到15年期低息贷款1亿元,一次性投入建设全市的村卫生室,政府今后对村级医疗卫生的财政投入用来还款,打一个“时间差”,乡亲们可以提前享受改革红利。

  武冈市的供给侧“新医改”创造了基层卫生服务体系的新模式,搭建了一个党和政府服务民生的平台,建设了一个可复制、可推广、高示范性的规范化建设样板。

  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4月18日发布的第142期《简报》对武冈的做法和经验进行了推介:武冈建设完成的高标准、高质量村卫生室,解决了制约基层医疗卫生的房屋、设备、人员三大瓶颈,走稳了分级诊疗第一步。

  7月7日至8日,湖南省委改革办秘书处处长李钦率省发改委、省卫计委等部门负责人,前往武冈市进行专题调研,并指出武冈市在基层医改方面建设了一个可复制、可推广、高示范性的规范化建设样板,对造福全省乃至全国的百姓都具有实际意义。

改出新医风 改出真民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