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6年08月08日 星期一

向西,再现新疆古代舞乐

■中国城市报记者 何玲/图文 《 中国城市报 》( 2016年08月08日   第 21 版)

  “下面大家看到的是彩绘舍利盒,在舍利盒盖上绘有精美的四身‘迦陵频伽’供养图,盒表面绘制了由21人组成的形象生动的乐舞图,它展现出的舞蹈叫苏幕遮。苏幕遮在唐代十分盛行,是一种具有娱乐性和群众性的舞蹈表演形式,人们以这种形式乞寒求水和破灾辟邪……”国家大剧院的讲解员正生动地向参观者介绍。据悉,该彩绘舍利盒于1903年,发现于新疆库车的龟兹古国的苏巴什佛寺遗址西寺。

  7月15日,“西域回响——新疆古代舞乐文物展”在国家大剧院东展厅拉开帷幕。此次展览由国家大剧院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共同主办,描绘了三千年的新疆舞乐的文化图景,带领观众领略西域大地舞乐艺术的曼妙回响,探寻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盛况。

  从广州前来北京旅游的王先生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这个展览有很多我喜欢的历史文物和歌舞艺术,真实展现了新疆作为‘歌舞之乡’别具一格的舞乐表演形式,不仅让我,也让我的孩子了解了文物背后丰富的意蕴,展览非常有意义。”

  同时,也有年轻观众感叹道:“这些文物历经沧海桑田仍然存留至今,非常珍贵。我感受到了历史的博大与厚重,不禁畅想先人欢舞奏乐的场景。”

  千年丝路 文物珍品绽放异彩

  步入国家大剧院东展厅,在麦西来甫乐曲的渲染下,古朴泛黄的文献、保存完好的出土文物、各具特色的乐器似乎具有一种神秘的召唤感,期待人们穿越漫长时光的尘埃,来解读新疆舞乐艺术的真意。

  早在约3000年前,东西方舞乐艺术交流的盛会就在新疆的天山脚下拉开序幕。先民们以翩翩起舞表达丰富的情感,讴歌生命、智斗野兽、欢庆丰收……此次展览,陈列文物多达120余件(组),其中国家一级文物数量多达15件,都是极为难得的稀世珍品,生动反映了新疆不同时期、不同种类的舞乐表演艺术。

  距今约2500年的竖木箜篌为且末县扎滚鲁克墓地出土,是用整块胡杨木挖刻而成,长87厘米,最宽处30厘米,非常珍贵,并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认定为世界出土年代最早的拨弦古乐器。

  展览中亮相的彩绘木胎舞蹈女俑和彩绘木胎宦官俑,出土于吐鲁番阿斯塔那206号张雄墓,均以木雕头部,彩绘面貌,用纸捻成臂膀,外穿绵绢衫裙,宛若真人。两个俑人中,男的挤眉弄眼、滑稽逗乐,女的“秋华窈窕,无肃穆忧戚之情,有嘲弄欢欣之态”,显现出他们是表演歌舞、戏弄以娱乐世俗的角色。

  《弥勒会见记》是中亚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古代重要文献之一,现存的两种文本(吐火罗文本、回鹘文本)均发现于我国新疆地区。它的出现和形成正是文化交融后所形成的西域佛教艺术特有风格和舞台戏剧,是由多元文化营养催生形成。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展览中的唐朝作品备受关注。唐朝是丝绸之路的繁兴时期,中原与西域交往频繁,唐代的舞乐文物在本次展览中占据了近半壁江山。一级文物绢画《舞伎图》鲜丽浓艳,画中舞女红裙曳地、轻拈披帛,展现了唐代舞伎华美的风姿。

  抓住机遇 再现古丝路辉煌

  作为地处亚欧路桥腹地的多民族聚居区,新疆成为了三大经济(农业、畜牧业、商业)、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三大古文化(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三大语系(汉藏语系、阿尔泰一乌拉尔语系、印欧语系)交融荟萃的传播地、集散地。在新疆,带有民族特色、民族性格与民族心理素质的民族文化物化形式之一的传统舞乐艺术,真实地记载着民族悠久的文化历史。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十一届政协委员、新疆大学国学文化教授张立斌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具体的发展历程来讲,新疆文化转型的节奏比较频繁,同时,各种多元文化融合的过程中,互相之间此消彼长,形成了丰富的舞乐文化。

  为了使千年丝绸之路的文明硕果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闪烁光芒,国家大剧院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首度携手,经过历时两年的精心策划,跨越三千公里的对接合作,成功推出了这场建国以来北京首个大型新疆古代舞乐文物特展。此次特展,正是为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

  当前,新疆努力抓住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重要的历史机遇,针对性地开展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间的文化交流活动,进一步加大与内地省区的文化交流合作,描绘着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科教中心的蓝图。

  新疆博物馆馆长于志勇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新疆有着得天独厚的气候环境条件,使得大量有机质文物能够保存下来。在全国范围内,很多文物资源的类别具有唯一性。正因为这种唯一性,对这些文物资源的性质、考古价值、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等方面发掘研究的意义十分重大。比如,新疆出土的很多文物能够反映早期尤其是汉唐丝绸之路舞乐方面的文化。

  于志勇同时还表示,新疆有很多佛寺、洞窟壁画类的遗址,都能够反映古代的舞乐艺术,从资料的丰富程度来讲,是其他地方不能媲美的。而且,汉唐以来,乃至于更晚的历史时期,西域的舞乐对中国内地礼乐制度的转型、变革和创新都起到了一定促进和推动作用,丰富并发展了民间音乐类型。

  打破地域局限 促艺术传承发展

  为了让观众更深入地了解西域舞乐艺术,主办方精心制作了生动形象的图文解说,不少观众在解说板块前驻足凝思,了解文物背后丰富的意蕴。此外,国家大剧院还别出心裁地用动态数字展览再现彩绘舍利盒上的舞乐场景。

  国家大剧院艺术品部部长刘欲晓对此表示,我们想让参观者近距离了解艺术,多元化、多角度感受艺术,所以这个展览不是一个纯粹的平面艺术,我们希望文物在大剧院里发出不一样的声音,让文物活起来。

  “新疆舞乐历史非常悠久,它具有多源和多元的属性特征,因此在考古调查、研究保护的过程中,要把舞乐艺术当作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现象,提高重视程度。”于志勇如是说。

  文化遗产保护能够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承载着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打造“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前提。在新的历史环境下,新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如何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多位专家均表示,要打破地域的限制,不能把新疆文化看作是地域文化,要打破民族的狭隘性,要以一种更包容、更开阔的心态把其中的文化价值当作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传播出去。

  采访中,于志勇还从保护文物的角度对传承和发展提出几点建议。他指出,要加强基础研究。现在考古研究越来越细化,文物研究越来越深入,如果我们只停留在简单的形式和形制的研究上,是不够的。基于现有的科研力量,问题不是不够而是过于单一,新疆政府组织、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和一些民间艺人在演奏技艺传承、器物制作、乐理研究等方面进行着文化技艺的传承,因此可以让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和考古人员携手,系统全面地推进文化技艺的研究。要做好文物的保护工作,过去人们把一些有机质文物当作一般性文物来保护,这导致了一些珍贵的有机质文物走向衰亡。要加强有关科学记录工作,做好数字化记录和科学的分析、监测和研究非常重要。

  最后,于志勇强调,要加强国际合作和研究,闭门造车、孤芳自赏是不行的。

向西,再现新疆古代舞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