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6年08月08日 星期一

“拆墙”高校 系误读

路网管控拨动哪根弦?

■中国城市报记者 郑新钰/图文 《 中国城市报 》( 2016年08月08日   第 11 版)

  图为车辆驶入北航东南门

  图为私家车驶出中国人民大学东门

  图为中国人民大学校园内停靠在路边的车辆

  在北京理工大学校园内,小型车穿行收费标准为每15分钟2元钱

  北京部分高校要“拆墙”?这一猜测来源于近日某媒体对于将在海淀区率先开展高校用地内城市路网规划研究管理工作的解读。不过,官方随即否认了这一说法。但是在实施街区制的大背景下,还是引发了各方对于一些具备条件的高校开放校园的讨论。

  实为建立道路微循环系统

  媒体对此次规划的误读也是事出有因。今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解决交通路网布局问题,促进土地节约利用。一时间,“拆墙”一词成为了敏感字眼。

  7月26日下午,北京市规划委澄清,本次规划与“拆墙”无关,旨在结合校园现状用地及周边区域交通情况,加密路网,打通各类“断头路”,建立地区道路微循环系统,形成完整路网,提高道路通达性。

  何为道路微循环系统?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杨励雅向中国城市报记者解释称,按照住建部的标准,城市道路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等四个等级。从理论上讲,合理的道路等级比重是金字塔结构。也就是说,等级越高,如主干路和快速路,所占里程数应越短。但是目前国内大多数城市处于比例倒挂的状态,主干路和快速路较多,次干路和支干路较少,而城市道路微循环系统是由部分次干路、支路以下道路组成的区域道路网络。

  在杨励雅看来,本次规划是想通过梳理大学里面能与城市道路相连,承担次干路、支干路功能的道路,以增加道路的微循环功能,优化路网结构。

  “车辆在主路上行驶时往往畅通无阻,但进入等级较低的路段后,就堵得不行。”天津城建大学副校长王建廷也向中国城市报记者表示,过去高校都在比较偏僻的地区,随着城市的扩张,变成城市中心区的一部分后,如果自身占地面积较大,势必会影响城市交通。增加校园道路与城市道路的衔接,能加密城市道路网中的次干路和支路的里程数,将对缓解交通压力起到一定作用。

  不过,杨励雅提醒,打通校园,是能够疏通城市道路的微循环能力。但是如果违章停车问题得不到解决,那么还是无法起到疏通微循环的作用。

  “一直以来,北京都在试图提升道路微循环能力,加建一些次干路和支路,打通断头路。但是效果并不好,因为违章停车的问题得不到遏制,疏通之后次干路和支路又被违章停车占用。”杨励雅说。

  多校实行收费穿行政策

  8月2日,记者走访此次被列入规划的几所高校后发现,人大、北理工、北航等校目前均实行着收费穿行的政策,但各校根据自身情况,在收费价格、开放区域、校内穿行方式等方面均作出不同的细则规定。

  在中国人民大学东门口,记者看到,虽有保安驻守,但私家车辆在进入校门时并没有被阻挡。随后记者在进入校园的过程中也没有要求出示相关证件。询问保安后记者得知,除摩托车、燃油三轮车、非法电动车外,其他社会车辆可分时段和区域进入学校,其中货运车辆、配送车辆入校则要从东北门绕行。

  在人大校园内,记者看到,校园主干道路较宽,且通行车辆较少。一位出租车司机表示,他平时从东门外的中关村大街到西门外的万泉河路,遇到早晚高峰北三环西路堵车,只能穿校园而行。但由于学校内的路障和减速带多,如果不是乘客硬要求,通常不会选择穿行。

  中国人民大学后勤集团相关负责人称,目前未接到规划部门的任何相关文件。具体路怎么规划在等上级安排。

  随后记者又来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据了解,目前北航校内并不实行封闭式管理,其中东南门社会车辆可以收费进入,南门社会车辆可以进出,北门早6:30至22:00需要持证进入,而学校的东门和西南门社会车辆不可以随意进出。校内保安称,因为东门邻近教学区,西南门邻近北航附中,为了不打扰同学们正常作息生活,故而这两个门是不对社会车辆开放的。

  在校园内,记者看到了标有“全路段测速、全校园监控”的指示牌,虽在暑假期间,但车辆穿行仍然络绎不绝。

  但在北京科技大学,虽然允许外来车辆进入校园,但由于校园内设有路桩,导致车辆无法穿行,只能从进来的门驶出。

  据记者了解,在北京市高校中,除北大、清华对进入学校的车辆行人有严格控制外,其他学校在这方面相对自由。

  打通校园有难度 但并非不可实现

  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全开放式校园,在国内,高校大院制已成常态。王建廷表示,学校本身的功能是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将校园开放融入社会理论上没错,但是在解决问题时要考虑到历史因素和文化传统,中国人的居住密闭空间的意识是有别于西方的。

  业内人士指出,封闭的“大院”尽管存在弊端,但是,简单地开放校园,会打破校园环境的平衡。对此,王建廷表示赞同,他提到,老校区的格局不是按照现有的逻辑去布局,如果一味的打通会带来新的问题。比如打通后的交通干线穿过学生宿舍区或者学习区,就会严重干扰教学。他提醒,校园道路向社会开放,并不意味着校园无条件、无管制地向社会开放,必须要有一些回避性、安全性的措施。

  杨励雅建议,如果真的打通校园后,首先,需要更先进的门禁系统,且应细化到每个教学楼、办公楼以确保校园安全。其次,保安应履行职责,维护校园安全。

  此外,专家还建议,在一些学生聚集的生活学习区域,可以设置一定范围的机动车禁行区域。为保证学校的安全与宁静氛围,校内楼宇则可通过门禁系统、视频监控等科技手段来解决。

  “如果治安状况、社会环境、管理措施都达到了一定标准后,那么开放对大学本身也是有好处的。”王建廷说。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在国内高校中,“破墙”做得比较成功的案例仍然存在——湖南大学以及宁波的高教园区。湖南大学的前身岳麓书院本是依山而建,先天条件就不方便修筑围墙,成为国内的著名景区后,市内的公交车甚至可以进入校园内穿行。

  而2003年投入使用的宁波高教园区,聚集了宁波大学、浙江万里学院等多所高校。在这座类似于“大学城”的高教园区内,各校之间没有围墙,只以水系、绿化相隔,实验室、图书馆、医院等园区部分资源与社区共享。

  “如果说湖南大学是因为历史和自然因素不得不‘破墙’,那么宁波的高教园区则是高校‘破墙’的主动尝试,从目前来看,这种尝试达到了高校和社区的双赢。”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应强认为,通过“破墙”让高校资源与社会共享,虽然目前面临较多困难,但在中国并非不可实现。

“拆墙”高校 系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