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6年08月08日 星期一

打造生态宜居城市的绿色底蕴

《 中国城市报 》( 2016年08月08日   第 02 版)

  绿色代表自然,象征生命,又象征和谐,绿色能给城市和建筑带来舒适、优美、清新和充满生趣的生态宜居环境。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在追求着城市生活中的绿色梦。人类由工业化推动的经济发展经历了由掠夺资源式、外延式、粗放式和线性发展模式向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的、内涵式、集约型、循环型的模式转变,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是这一转变的客观反映,也与人类所追求的终极价值和至高理想渐行渐近。

  绿色发展是一种思想观念,一种发展方式,也是一种责任担当。当前,建设绿色生态宜居城市已成社会共识。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五位一体”的国家战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又将生态环境问题上升到国家治理能力的高度,把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提出了实现绿色发展的一系列新举措。

  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要着力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不断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又进一步提出了强化城市规划工作、塑造城市特色风貌、提升城市建筑水平、推进节能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公共服务、营造城市宜居环境、创新城市治理方式等重要举措。

  城市承载着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检验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而绿色发展不仅是当今世界时代的潮流所趋,也是城市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生态宜居城市是一个由自然物质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共同构成的复杂巨系统,从规划到建设再到管理,每一个部分都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因此,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在城市化进程中最大限度地借用自然景观,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让人们在城市里“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畅享绿水青山的美好家园。

  建设生态宜居城市,要完善绿色城市空间格局,全面落实城市主体功能区规划,以功能定位约束空间规划、开发强度、用途用量,统筹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土地利用、环境保护,打造生产、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相互协调的城市空间格局。要建立“分区管理、分级控制”的城市空间管控体系,将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区和脆弱区、禁止开发区划定为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实行最严格的管控制度。要坚持集约发展,树立“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理念,科学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用方式。

  建设生态宜居城市,要强化生态环境的底线约束,综合处理好水、空气、垃圾等影响城市环境的问题。要加快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建设,让更多城市河道水变成流动水、干净水、景观水,通过海绵城市的建设,增强城市适应自然环境变化的弹性。要高度重视城市空气污染,持续用力、久久为功,逐步减少雾霾天气、改善空气质量。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让良好生态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动力”。不断提升城市宜居生活品质,让城市更加靓丽,让城市生活更加美好,让人民共享城市发展的“生态财富”。

  建设生态宜居城市,要依靠科技创新向智慧转型。当宜居变成了一种普世理想,如何具备可持续发展的高端智慧将成为城市的新追求。种种迹象表明,以科技创新为基础的具有高端智慧的城市是21世纪人类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建设高效信息网络系统,以“宽带中国”建设为引领,以智慧城市建设为契机,全面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及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宽带普及范围,推进信息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促进信息化发展水平提升,提高城市运行效率,为居民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建设生态宜居城市,还要保护弘扬城市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城市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应该是冷冰冰的钢筋水泥,而应该是具有历史理性与人文关怀的幸福家园,能让百姓“看得见水,望得见山,记得住乡愁”。因此,不仅要为居民提供舒适的居住场所等物质基础,还要铸就具有凝聚力的独特城市精神,培养居民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打造生态宜居城市的绿色底蕴
无标题
塑胶跑道国标有待完善
生命健康权法律上位列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