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6年08月01日 星期一

大胡同的前世今生

■中国城市报记者 刘蕾 《 中国城市报 》( 2016年08月01日   第 28 版)

  假如把海河比喻为横穿天津的一道绚丽的风景画卷,那么三岔河口就是这幅画卷中最具影响、最具魅力、也最容易让人产生无限遐思的地方。河海相抱的地理位置,让这里成为南北漕运中转的码头,也形成了天津最早的居民聚落。大胡同,这条有着600余年历史的古老的商业街,正坐落于此.这里曾是天津商业的摇篮,从明清、民国到现代,数度成为天津的商业中心。

  大胡同以中国北方最重要的小商品集散地而闻名全国,最火爆的时候,号称“南有义乌,北有大胡同”。曾经的商业辉煌,如今,却面临着搬迁再发展的命运。“清楚地了解过去,才能更好地知道未来该如何走”,这期就让我们回顾一下大胡同的历史,商业到底为何如此钟情于大胡同地区?

  缘起估衣街

  大胡同缘起于估衣街。“先有一条街,后有天津卫。”这条街指的就是估衣街。估衣街是大胡同地区最繁华的一条东西向的街道,清代诗人就有诗句,“繁华要数估衣街”。这条街宽10米,长800米,沿估衣街从西至东,两侧依次有五彩号胡同、归贾胡同、范店胡同、金店胡同等;估衣街南侧还有多条路可通达北马路,依次有耳朵眼胡同、万寿宫胡同、邑翠里胡同、沈家胡同、杨家胡同。这些胡同宽窄不一,宽的七八米,窄的如耳朵眼胡同宽度不足一米五,这条胡同也是天津最有名的小吃、天津三绝之一耳朵眼炸糕的诞生地。

  估衣街西口,现在立有一面牌楼,上写“沽上市廛”四个字。沽,是指天津旧有七十二沽(沽者,小水也),所以“沽上”就成为天津的代称。“沽上市廛”就是指天津的商市。两百年前,清代文人李慈铭(莼客)来天津,经常到估衣街游玩,他在自己的《越缦堂日记》中曾描写这条街“廊舍整洁”“几及二里”,繁华绝似“吴(苏州)之阊门”,可见它繁荣的面貌。

  最初,估衣街只有估衣铺,因而得名,是小贩摆摊卖旧衣服的小街.到清光绪年间,除了估衣铺外,绸缎、棉布、皮货、瓷器各业商店也发展起来,并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达到鼎盛,这里成为华北地区绸缎、布匹、毛皮、服装、笔墨文具、中药材及日用小商品的集散地。一些老字号,如谦祥益、瑞蚨祥、瑞生祥、元隆、老胡开文、老茂生、洋广杂货商店“范永和”、五甲子老烟铺、京都达仁堂等,都集中在这条街上,这里的摊贩遍地皆是,异常繁华。

  估衣街一直有开晓市的传统。晓市不卖估衣,每天拂晓五六点

  钟,各路摊贩在估衣街摆开阵势,货

  物主要是干鲜果品、糖果、蜜饯、干炒货、干腊制品、各种儿童玩具,一般持续到早晨九点多。传统相声《卖估衣》的吆喝,“这布真不赖,禁铺又禁盖,禁拉又禁拽,禁蹬又禁踹……”“这一件皮袄呀,把它卖了吧!”大体就是说估衣街上的吆喝。

  结缘商业

  天津的商业与水有着不解之缘,天津的商业就起于水上运输。到了元朝,天津地区因既临海又有运河便利,迅速成为了集海上运输和运河运输于一身的转运港口。凭借有利的地理位置,大直沽和三岔河口很快就发展了起来。

  就此,天津商业沿河发展的局面一直持续到了清代。商业行会集中的锅店街、估衣街、针市街、北大关、缸店街、茶店口、肉市口、粮店街、鱼市、驴市口,都集中在沿河西岸。到了清康熙年间,江南产粮区的漕粮、沿海的芦盐、江南的丝织品沿河海两线源源不断地运往天津周转集散,天津商业也迎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时代。

  随着商业的发展,从事汇兑业务的钱庄在天津应运而生,天津的票号钱庄声名远播大江南北,商业与由它衍生而来的金融业使天津进一步发展成为中国北方的商贸中心。而大胡同无疑就是这个商贸中心重要的一部分。

  1900年,八国联军攻进天津,都统衙门把天津卫的四面城拆平了,改成了四条马路,

  之后又把护城河填平了,变成了马路。这样的话,在天津城的东北角,也就是估衣街附近,就出现了一片空地。随后,袁世凯主持建设了中山路和金刚桥。在金刚桥开通之前,他为了能让金刚桥直接到他的中堂衙门,又打通了金刚桥到金华桥之间的通道。于是,估衣街旁就产生了大胡同。

  大胡同的地势比较高,又是连接天津旧城、新城的唯一通道。因此,精明的商家早早就把眼光盯到了这个位置上,在建桥工程开工的时候,就纷纷在桥的两侧开始建造店铺。大胡同建造完成以后,大胡同两边的店铺马上就开门营业了。

  随之,大胡同周围形成了四个集市一个是肉市,一个鱼市,一个晓市,一个鸟市。它们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充当了天津卫百姓生活物资的集散基地。

  大胡同的繁荣还离不开“人气儿”。而谈到“人气儿”汇聚的原因,不能不提的一个地方,就是大胡同紧邻的“侯家后”。

  天津卫最古老的居民聚落及胡同群,当属侯家后。当时有歌谣云:“侯家后里出大户,三岔河口笼不住。出进士,出商贾;数数能有五十五。”这里本是南运河边的一家侯家茶馆,在房后有一大片空地,在这块空地上渐渐出现了贩卖各种物品的商贩。人们都会说“到侯家后面去看看”,久而久之,这里就形成一个“侯家后小市”,后形成居民聚落时亦被称为“侯家后”。在清代嘉庆十五年(1810年),侯家后有一名文人李怀芳,曾在自家门前贴出一副对联:“天津卫八十三岁铁汉子;侯家后五百余载旧人家。”说明早在元朝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前,这里就有了居住的人家。

  这些都说明了侯家后是天津卫最古老的原始居民的聚居地之一。因此,它有人缘、人气儿。另外,旧时江南来的船,必先经南运河,再经三岔河口,转北运河运达北京。过往的客商和船家,多在这里停船靠岸,知会衙门签证完税。到三岔河口来往的水手、客人,都要在这里上岸休息,转运、购物、休闲,巨大的人流,带动了物流,而巨大的物流带来了财富,也带来了侯家后地区的商业兴旺,以侯家后为中心的北门外、估衣街、锅店街、大胡同就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

  “南有义乌,北有大胡同”。作为近代天津商业的发祥地,大胡同商品批发市场享誉全国,经过100多年的孕育成长,这里始终有着旺盛的人气和商气。如今的大胡同,早已不是原先那短短210米的胡同,而是作为最明显的地标,成为了随着老城拆迁、改造,逐渐形成的包括原来的侯家后、估衣街、针是街以及河北大街这一片地方所有范围的总称。

  但随着城市的发展,地处闹市中的大胡同逐渐跟不上了发展步伐,其交通、消防、安全等隐患日渐凸显,成为困扰经营者、管理者的棘手难题。昔日的商业繁华中心,面临着拆迁、搬迁、重新发展的困境,实在是令人唏嘘不已。

大胡同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