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6年07月18日 星期一

告别城市内涝, 我们准备好了吗?

■中国城市报记者 康克佳 张兴旺/整理 《 中国城市报 》( 2016年07月18日   第 18 版)

  韩国清溪川

  当前,我国正处在城镇化的浪潮下,虽然城市建设成效显著,但是道路、地面等设施建设导致下垫面过度硬化,改变了城市原有自然生态本底和水文特征,70%以上的降雨形成径流被排放,导致城市“大雨必涝、雨后即旱”。这严重影响居民生产生活和城市合理有序运行。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指导未来城市发展是大势所趋。

  2015年,16个城市成为第一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此后,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住建部印发《城市综合管廊国家建筑标准设计体系》和《海绵城市建设国家建筑标准设计体系》,各省市相继出台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的规划设计。2016年,14个城市入围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海绵城市建设成为地方政府新一轮着力点。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今年4月,全国范围内制定了“海绵城市”建设方案的城市就有130多个。不可否认,海绵城市建设受到不少城市的追捧。

  但是,海绵城市建设涉及住建、规划、环保、水利等多个部分,协调难度不小。同时,由于海绵城市建设在我国刚起步,不仅技术不成熟,而且缺乏经验,试点城市也是在摸索中前进。

  从国外来看,发达国家在城镇化过程中,城市建设出现过雨水利用不合理的情况,这些国家及时调整城市规划建设理念,通过实施低影响开发模式、可持续排水管理、水敏感城市设计等措施和理念,合理控制雨水径流,促进城市

  本期海绵城市专题将呈现目前国内试点城市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地方特色,以及国外在低影响雨水开发模式、水敏感城市等城市建设上的经验,希望为地方政府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参考。

  国内篇

  天津:入围海绵城市建设试点

  天津市已入选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联合确定的第二批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今后三年,中央财政将每年给予6亿元的专项资金,支持天津海绵城市建设。同时,天津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已在上月出台实施。

  据悉,天津市已在中新天津生态城、海河教育园等多个区域展开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重点对人行道、自行车道实施改造。上月,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配合天津市建委完成的《天津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正式发布,主要是推进技术管理体系和技术标准化建设,为天津市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

  今年下半年起,天津市将充分利用公园、停车场、居民区、产业园区、绿化带等设施,建设透水砖、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植草沟等雨水吸纳、蓄渗和利用工程,全方位打造海绵城市。其中,新建城区由于制约条件较少,将直接按照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和目标要求系统纳入到城市总体规划当中。截至目前,中新天津生态城、海河教育园、新八大里等项目在规划阶段引入了“海绵”理念。中新天津生态城已建设近8万平方米的透水砖,推行雨水收集和利用;海河教育园建设采用了雨水的收集、利用模式,减少了由于城市开发对河道、排水的压力;正在建设的新八大里项目,将来完工后市政道路透水比例能提高25%。

  据介绍,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到2020年,天津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将实现75%以上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

  厦门:全市域做顶层设计

  2015年4月以来,一批“海绵体”项目在试点片区快速铺开,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厦门初步建立起海绵城市建设管控机制和指标体系,形成了可借鉴、可推广的海绵城市建设“厦门经验”。

  厦门将海绵城市建设作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首先在规划领域进行了一系列顶层设计,着力将海绵城市六大要素融入环境保护、水资源利用、园林绿化、功能分区、市政和交通基础设施等规划建设中。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厦门已完成《厦门市防洪防涝规划》《厦门市水资源战略规划》《道路交通专项规划》等专项规划的编制、修编工作。

  以《美丽厦门战略规划》 《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为引领,厦门还着力专题编制海绵城市规划,绘制成视野宽阔、远近结合的发展蓝图。近日,由厦门市海绵城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联合编制的《厦门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已经获市政府批准通过,明确了厦门海绵城市建设推进思路。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认为,厦门在海绵城市建设和水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已走在了全国前列。厦门在全市域做顶层设计,并且把城市的总规、控规紧密地和水质的各项要求结合起来,这就相当于是国际上比较领先的水敏感型城市设计,这种做法在其他试点城市中较为鲜见。

  南宁:形成生态治水特色

  2015年,南宁入选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探索城市从“工程治水”向“生态治水”的转变。为此,南宁市以此为契机,积极构建严格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健康的水环境与水生态体系,举全市之力推进海绵城市试点建设项目,全力构建独具特色的海绵城市。

  为了项目及时落地,明确项目技术标准、工程建设内容,先后系统地出台了《南宁市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广西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设计标准图集》《广西南宁五象新区城市道路市政设施建设标准(一)》《五象新区海绵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等多个技术标准规范。

  同时为了加强规划管理指导力量,对规划目标、空间布局及相关指标要求等内容作进一步的统筹安排,为控规修编、规划管理和海绵城市项目建设实施提供依据,南宁已开展了南宁市海绵城市总体规划、示范区控制规划等规划措施的编制工作。

  经过一年的建设,南宁市形成了阶段性的“南宁做法”:充分发挥每平方米绿地的海绵化作用,积极引入绿地周边“客水”,利用雨水“断接”等技术措施使雨水“分散开、慢下来、吸进去、降污染”;通过地表径流流域治理、地下管网综合整治,增加绿色基础设施、强化灰色基础设施功能,有效削减地表径流污染,对城市河湖进行生态修复,消除城市黑臭水体;科学合理地做好顶层设计,强化各相关部门运行机制,实现对雨水资源的有效管理利用。

  西咸新区:构建三级雨水综合利用体系

  作为全国首个以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西咸新区从一开始就把城市定位为“田园都市”,从尊重山水格局、高效集约利用、统筹产城关系、创新修复自然功能等方面着力,先后启动了区域内渭河、沣河、泾河综合治理工程,依托渭河水系开辟了生态景观廊道和多个湿地公园。

  西咸新区是我国西北地区首个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在海绵城市试点核心区沣西新城,通过实现建筑与小区对雨水应收尽收,道路与绿地自然收集功能,中央雨洪系统形成调蓄枢纽,构建由建筑地块、道路和绿地、中央雨洪系统组成的三级雨水综合利用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升,初步形成了科研理论、技术标准、运营监管等海绵城市建设综合治理体系。

  截至目前,西咸新区海绵城市试点已实施建设区域面积8000平方米,完成投资6.59亿元,在规划建设管控、区域雨水排放管理、标准规范等方面探索形成22项制度办法和指南导则等成果。海绵城市建设体现了西咸新区对于绿色发展方式的探索,把雨水从“包袱”变成“资源”,走出了一条绿色城市发展之路。

  国外篇

  英国:源头入手,一举两用

  为解决日益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和提升伦敦等大城市的市政排水能力,英国政府积极鼓励在居民家中、社区和商业建筑设立雨水收集利用系统,以从根源上解决上述两大问题。

  据英国雨水再利用管理协会的最新数据,近年来,随着水价不断攀升,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使用雨水收集系统。当前英国家庭用雨水收集系统多用于满足家庭灌溉、洗衣等非饮用水需要,其中,一般房屋雨水收集系统的造价在1500英镑至3000英镑之间。家庭用雨水收集系统多在家中设置1000升至7500升的储水罐,雨水直接从屋顶收集,并通过导水管简单过滤或者更为复杂的自净过滤系统后导入地下储水罐储存。

  除此之外,英国政府通过《住房建筑管理规定》等法律规定,间接促进家庭雨水回收系统的普及。在2006年至2015年间,英国政府针对新建房屋设立1到6级的评估体系,要求所有的新建房屋至少达到3级以上的可持续利用标准才能获得开工许可,而其中最重要的提升等级方式之一就是建立雨水回收系统。2015年之后,英国政府为更有针对性控制水资源利用效率,直接要求单一住房单元的居民每天设计用水量不超过125升才能获得开工许可。

  英国政府也高度看重雨水回收利用系统对于提升城市排水能力和应对突发强降雨的效用。英国雨水利用管理协会数据显示,当前建立的家庭雨水收 集系统,能够使单一家庭应对突发降雨能力提升至一年一遇的水平。与此同时,大型设施和社区建立自身规模的雨水收集系统后,社区应对突发降水的能力有可能提升至30年一遇的水平。在此基础上,水务公司在大伦敦区周边建立的30个左右的大型蓄水湖,其应对能力则有可能提升至百年一遇,大伦敦区的主排水河道泰晤士河的应对能力也会相应大幅上升。

  与此同时,英国也在大力推动大型市政建筑和商业建筑的雨水利用。当前大伦敦区最为典型的就是伦敦奥林匹克公园。园内主体建筑和林地在建设过程中建立了完善的雨水收集系统。通过回收雨水和废水再利用等方式,这一占地225公顷的公园灌溉用水完全来自于雨水和经过处理的中水。此外,公园还将回收的雨水和中水供给周边居民,使周边街区用水量较其他类似街区下降了40%。公园周边居民的每天人均用水量也下降至105升,远低于伦敦地区的平均水平144升。

  法国:形态不一,提升循环

  位于欧洲大陆西端的法国受海洋性气候影响明显,全年降雨量较为充沛。法国作为现代城市雏形起源国之一,其境内不少主要城市的排水、防涝以及雨水循环处理的设计思路各具特色,形态不一。这些不同的地表水处理体系如同海绵一般,既使得城市免受了内涝之苦,还提升了水循环利用率。

  巴黎作为法国首都,其水循环系统堪称世界范围内大都市中的典范。1852年,著名设计师奥斯曼主持改造了被法国人誉为“最无争议”并基本沿用至今的水循环系统。目前,法国正逐步施行雄心勃勃、拟投资额高达1000亿欧元的“大巴黎改造计划”。巴黎市政府工作人员介绍,在这项宏大的计划中,巴黎会进一步完善维护既有的城市水循环系统,同时还将在巴黎市的多个地点增添蓄水、净水处理中心,提高整个城市对雨水的收集与再利用。

  实际上,在法国诸多具备良好城市水循环系统的城市中,巴黎仅仅是代表之一。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发展,法国在对一些小型城镇进行水循环规划与管理时,应用了更多现代化的设计理念与技术。负责设计规划法国莱佩尔勒市“海绵城市”概念的BASE建筑事务所工作人员认为,弱化城市与水界限的设计规划思路未来或将成为业界潮流,让冰冷的混凝土河堤与水电站被设计精妙的植被与大片绿化带代替,既有利于城市内水的自然循环,也有助于环保,说到底,是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韩国首尔:提高渗透性,重塑水环境

  首尔市在过去60年间经历了急速的城市化进程,在跨入国际一流大都市行列的同时,也染上了区域性水循环恶化等都市病。在这一时期,首尔地区的地表不透水率增长了6倍,降水排水越来越多地依赖人工排水设施,削弱了自然水循环能力。数据显示,1962年首尔市的地表不透水率仅为7.8%,而到了2010年,这一比率已经高达47.7%。与之对应的是,首尔市1962年降水总量中通过地表排出的比例仅为10.6%,而2010年这一数值已经增长到51.9%。地表排水比例的提升使下水管道等城市排水系统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同时还带来了包括地表水蒸发减少、城市热岛化、地下水水位下降、河川干涸、气候变化引发的干旱或洪水等许多复杂问题。

  为此,2013年10月,韩国政府发布了《建设健康的水循环城市综合发展规划》,提出到2050年大气降水地表直接排出比例下降21.9%,地下基底排出增长2.2倍,使年平均降水量的40%成为地下水的推进目标。该规划的实质就是发挥土壤如海绵似的吸水、储水作用。

  首尔市提出了5方面的解决方案:一是以政府机关为先导,改善地表透水状况。首先在沥青、花岗岩覆盖的道路两侧修建绿化带,同时使道路地形便于雨水的自然渗入,分阶段地将路边人行道和停车场的不透水地砖更换为透水地砖。特别是从2015年开始,首尔市将确保人行道等设施的透水性列为义务性措施。

  二是引导城市拆迁改造工程优先考虑水循环恢复。首尔市规定,未来针对老旧小区的拆迁改造工程在设计审核阶段,主管部门必须首先和水循环管理部门对方案进行事先商议,有效降低城市开发对自然水循环的影响。

  三是扩大雨水利用设施的普及率。首尔市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积极通过媒体宣传雨水的利用价值,引导市民提高水循环意识,提高雨水在城市农业和景观中的使用率。

  四是引导市民积极参与水循环城市建设。首尔市选定几个生活小区进行水循环改造,包括铺设透水地砖、建造雨水花坛、设置雨水收储设施。五是加强水循环技术研究和制度建设。包括水循环的实地监测体系、水循环技术和改造模型的研究。

  首尔市的相关负责人表示,虽然复原首尔的水循环系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只要市民共同努力参与,首尔市就有信心重塑健康的水环境,让市民享受更高质量的生活。

  日本东京:建设储水池,增强再利用

  东京在涩谷车站周边地区在地下25米深处,将建造一个4000吨的地下储水池,相当于8个标准游泳池的储水量。这种储水池一池多用,当降雨量超过每小时50毫米时,它可以把周边一带的雨水集中储存,解决附近瞬间排水能力的不足,同时与东京庞大的地下排水系统相连,在大雨高峰过后再陆续把雨水排放。更重要的是该储水池能起到调节池的作用,平时池中储存一定量的雨水,雨季过后在地面缺水时随时可以抽出来供地面浇花、除尘、消防等使用,甚至可以净化后供市民生活使用。

  这一工程反映了日本对处理雨水的思路从单纯排放到排放与利用有效结合的变化。东京的排水系统工程浩大,并实行雨水和生活污水分流处理,地下的各种排水管道延长总计达1.58万公里。地面上江户川、荒川、隅田川、神田川多条河流纵横,这些水系在美化城市、提供城市水源的同时,发挥着排涝、泄洪的重要作用。上世纪90年代,东京大兴土木,建设了巨型分洪工程——“首都圈外郭放水路”。该工程的主题项目是一条位于地下50米处,全长6.3公里、直径10.6米的隧道。隧道一头连接东京城市下水道,另一头连接入海河流江户川,在发生暴雨时可以用大型抽水机把城市雨水抽入河流,使之排入大海。

  其实,东京每年遭遇台风级的大暴雨不过五六次,除这些雨水需要排洪外,一般性的雨水并不造成危害。近年来日本更多考虑的是雨水的利用问题。除新建大楼配套建设雨水储存设施外,各公园、学校周围都建有储水池,所以常能看到路旁消防蓄水池的标志。日本注重地面的呼吸性能,很多马路用大粒石子和沥青铺就,便道也普遍使用透水砖,大大提高了其透水性。同时尽量减少地面硬化,多留泥土地面。

  日本的绿地覆盖率为66%,东京的公园绿地就有地区公园、近邻公园、街区公园、运动公园、广域公园、综合公园、特殊公园等等,数量达2795处,总面积1969公顷,人均绿地面积3平方米以上。为稳固这一成果,日本出台了一大批相关法规,形成了完整而长期的绿地保护体制。这些措施在净化空气的同时,也大大促进了地面涵养水分。

告别城市内涝, 我们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