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6年07月18日 星期一

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获批

■中国城市报记者 郑新钰 《 中国城市报 》( 2016年07月18日   第 11 版)

  7月12日,国务院对于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作出批复,原则同意《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按照批复,未来五年,南京将逐步成为经济繁荣、和谐宜居、生态良好、富有活力、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

  地位跃升 定位东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

  记者了解到,这已经是第三次对于《总体规划》进行调整,前两次《总体规划》对于南京的定位分别是“长江下游重要的中心城市”和“国家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而此次国务院批复的意见中,南京城市地位再次出现质的跃升——定位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为何选择“东部地区”这一异于“长江三角洲”的词语?业内人士分析称,后者是基于城市群的概念。而城市群偏重于区域内部的经济分工与职能划分,少了一些辐射力与区域格局的影响,总体定位是略低于“东部地区”的。

  在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程茂吉看来,地位提升是国家层面对南京建设中心城市的认可,南京的城市性质发生了改变。

  “但这只是定位,是国家的期待,南京能否不负众望成为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还有待时间检验。”程茂吉说。

  6月末,《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出炉,纠缠已久的宁杭之争落幕,特大城市的名头花落南京。

  记者对比国务院对于杭州和合肥两地总体规划的批复后发现,国家对于杭州的定位是“全省经济、文化、科教中心,长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之一”,而合肥是“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

  此外,据记者统计,虽然南京的城市规划面积比合肥少,但国务院对于南京中心城区常住人口控制分别是杭州、合肥的1.68倍、1.86倍,建设用地规模分别是两市的1.52倍、1.82倍。

  有人评价,南京在长三角地区目前的地位是“一城之下、万城之上”,对于这一说法,江苏省社科联研究室主任刘西忠没有否认。他向中国城市报记者分析,南京之所以能够集诸多宠爱于一身,首先是因为南京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影响力更大,知名度更高;第二,南京科教人才资源丰厚,具有创新基础和潜质;第三,南京综合交通枢纽的优势明显;第四,南京的区位优势明显,是长江经济带上重要节点城市,具有承东启西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带动安徽发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而杭州所处的沪杭金发展带,其辐射带动领域仅局限于浙江中西部。

  “总之,南京的诸多优势决定了其能够更好对接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在由板块经济向轴带经济转换过程中,担负着更加重要的角色。”刘西忠说。

  人口红线会阻碍特大城市发展吗?

  尽管南京连续被定位为“长三角特大城市”和“东部重要中心城市”,但在国务院批复中,对南京的未来却提出了明确的规模限制——到2020年,中心城区常住人口控制在670万人以内,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652平方公里以内。

  近年来,城镇化脚步加速迈进,但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粗放式发展、规划不足、“摊大饼”等问题,许多城市都难逃“城市病”一劫。南京也不例外。南京市民李女士向记者表示,中心城区拥堵已经非常严重,尤其是医院、学校周边,更是严重的堵点。

  专家指出,此次总规提出将中心城区常住人口控制在670万人以内,就是要通过控制中心城区开发建设,来让城市教育、医疗资源均衡发展,杜绝摊大饼式的无节制扩张,老城做减法,新城做加法,合理控制空间布局。

  而对于批复中划定的670万人口红线是否会影响到南京作为特大城市的发展,南京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控制中心城区常住人口并不影响南京成为特大城市。652平方公里人口控制在670万人,相当于一平方公里以内居住一万人,这样的人口密度有利于城市公共服务和大型商业设施形成集聚效应。

  值得注意的是,批复还要求,要提升城市的通透性和微循环能力。坚持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加大存量用地挖潜力度。

  对此,江苏省城镇化与城乡规划研究中心主任陈小卉解释,通透性指的是城市要容得下风,容得下水,见得到山,露得出江河。比如,保护、开辟通风廊道,建设海绵城市,把水边、山脚留作公共敞开空间,都是增加城市通透性。

  “以后城市建设的难度会更高,多年的发展证明,很多问题不是靠砸钱就能马上解决,城市要静下心营造宜居之城。”陈小卉说。

  发力江北新区 布局城市地下空间

  相关数据显示,2015-2020年,南京市仅剩10.59万亩城乡建设用地增长空间,从近几年用地平均增速来看,仅能满足近2-3年用地需求。而江北新区凭借区位条件优越、产业基础雄厚、创新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完善、承载能力较强等优势或将成为南京发展的重要“释放空间”。

  记者注意到,国务院提出9条批复意见,其中一条对江北新区的发展做了明确规定。批复提到,江北新区要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建设,与上海浦东新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中国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等联动发展,逐

  步建设成为自主创新先导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长三角地区现代产业集聚区、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合作重要平台。

  南京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期江北新区将充分挖掘江海联运港口潜力,发挥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开通后的优势,致力于以物流业发展带动产业做大、经济做强,打通向苏北、安徽、江西等区域辐射的通道,打造江海联动、铁水联运、对接国内外的综合性开放平台;其次,向长江中上游以及内陆、沿边地区开放,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展开合作,拓展更加广阔的开放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江北新区规划的一大亮点,就是对地下空间进行了布局。

  据了解,江北新区中心区地下空间总建筑面积将达到450—480万平方米,未来将打造成南京滨江的示范性CBD地下城市,提供均衡多元的公共服务功能,以商业零售、文化娱乐、体育休闲及生活服务各类设施满足大量地下公共活动需求。

  对于饱受市民诟病的市政管线施工对路面进行重复开挖等问题,在江北新区地下空间专项规划中,关于地下空间的用途,其中重要的部分就是市政基础设施,电力、燃气、雨水、污水、供水、通信、空调水管等全部进入地下综合管廊。同时,管廊设置也更为合理,道路东侧或北侧设置雨水、电力、供水管,道路西侧或南侧设置污水、电信、燃气管,如果道路宽度超过40米,则两侧都设置雨水管,遇大雨时方便雨水快速流走不会积水。此外,江北新区中心区还在全市最先设置了绿化储水系统,即通过公共绿地底部的调蓄设施,对雨水进行过滤后储存。

  据悉,未来10年,江北新区将力争把目前占全市18.5%的GDP总量提升到25%以上;依托产业发展,江北地区的人口要从目前的170万提升到260万;城市化率从目前的60%左右提升到80%以上,初现与经济发展新引擎地位、新区高端形象相匹配的南京江北新区滨江城市形象。

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获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