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6年07月18日 星期一

微论“改革下一程”

《 中国城市报 》( 2016年07月18日   第 02 版)

  为什么有时改革的进度令人不满意?第一,改革能带来红利,但并不是每个人都真正相信,公众觉得改革红利有点看不见、摸不着,至少不敢说哪一项改革对应着哪部分红利。第二,改革不仅靠中央,还要靠全社会,公众会发现改革要付成本。这其中,有些改革成本可以确定,就是某些主体来付,但是有些红利,比如说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加劳动力供给,扩大消费规模,却不是某一个城市获得,而是整体性的。因此,如果改革红利的分享和改革成本的分担和还没有界定清楚,激励作用就不够,改革就可能很难推进。

  ——蔡昉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虽然今年在去产能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本质上恐怕还不是最根本的改革,最根本的改革还是要回到三中全会的报告。三中全会谈到国有企业该怎么改,谈到土地流转制度怎么改,城镇化户籍制度怎么改,这些才是基本面的、基础经济制度的改革。

  ——李稻葵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对中国来说,应该将短期的应急举措与长期的改革举措区分开来。令经济增长速度恢复至其潜在增长速度是短期目标,调结构和改革则是长期目标。不过,上述两者之间并不一定存在冲突。中国经济正处于一个不稳定的时刻,政府的政策必须在长期的结构调整和短期增长之间取得平衡。这其中的难点在于找到能同时达成上述两个目标的政策工具和改革手段。未来一段时间,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任务是“三去一降一补”,而 “三去”是一个治标的问题,在去产能的过程中,能不能同时把国有企业改革一起推进,这是一个治本的问题。

  ——姚洋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

  中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是把经济活动的组织成本、运行成本降下来,要降低综合成本。其中,大幅度降低体制成本尤为重要。体制成本决定经济发展,也决定未来。

  我们的改革是渐进式改革,留下了很多硬骨头没啃,容易改的改了,不容易改的还留着,同时经济增长又带来很多新问题。如果这些问题没有进一步的改革,而是被已有的成绩弄得头脑发昏,自我满意,然后在自满自足中强化既得利益,体制成本就可能掉头向上。

  ——周其仁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归根到底,供给侧改革的第一要务在于创新。一方面,供给侧改革不是现有政策的“大箩筐”,其本身需要理念、制度与政策的创新突破,毕竟改革本身就是创新;另一方面,供给侧改革最终目的是通过促进创新创业来实现转型发展,保障经济中高速增长。创新不完全是“创造性毁灭”,老供给的退出需要一定的时间与空间,同时让过剩产能、僵尸企业按市场规则有序劣汰,为新供给留出创新空间。

  ——王战 上海市社会科学院院长

避免新城新区规划恶性蔓延
城市管理要精准精细
微论“改革下一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