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6年06月27日 星期一

谁知五柳孤松客 却住三坊七巷间

故事满坊巷

■中国城市报记者 刘蕾 《 中国城市报 》( 2016年06月27日   第 28 版)

  黄楼庭院中白兰的幽香,二梅书屋前的老梅树,郁郁苍苍的玉兰树,长出凤眼果的苹婆树,果香仍存的古芒果树,绿了青苔的水井,代表了海洋文明的蓝色壁画,衣锦坊的水榭戏台、七星洞、朱门与黑门、异彩纷呈的漆器、大小福州帆船……仿佛都在给一副古朴的时空水墨画增添着重墨浓彩。

  福州最有文化气息的地方

  福州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城内的三坊七巷正是这个千年古城历史和文化的精髓所在。

  福州自汉始,先后建成了冶城、子城等六次城垣。城市由北向南扩展,整个布局,以屏山为屏障,于山、乌山相对峙,以南街为中轴,两侧成坊成巷,讲究对称,逐步形成三坊七巷一条街

  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位于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市中心,包括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从一些坊名、巷名就可看出当年的风姿和荣耀。

  三坊七巷始建于西晋末年,在王审知建罗城之前,唐代福州人还使用着晋代建造的子城,南门护城河外的南门大街是一片繁华的商住文化区。当时闽江的沙洲沉积到那里,便出现了一片陆路与河道并存的“开发区”。“安史之乱”令中原混战,南迁避难而来的各界人士很自然地选择了这片平整的土地,开始了新一轮创业和组建家园。一个以士大夫阶层、文化人为主要居住民的街区,便在南街附近生成,这就是今天人们常说的三坊七巷街区。

  在这个街区内,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瓦屋,曲线山墙、布局严谨,匠艺奇巧;不少还缀以亭、台、楼、阁、花草、假山,融人文、自然景观于一体。许多民居的门窗漏花采用镂空精雕,榫接而成,以及丰富的图案雕饰,精巧的石刻桂础、台阶、门框、花座、柱杆随处可见,集中体现了福州古城的民居技艺和特色,被建筑界誉为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三坊七巷民宅沿袭唐末分段筑墙传统,都有高、厚砖或土筑的围墙。墙体随着木屋架的起伏作流线形,翘角伸出宅外,状似马鞍,俗称马鞍墙。墙只作外围,起承重作用全在于柱。一般是两侧对称,墙头和翅角皆泥塑彩绘,形成了福州古代民居独特的墙头风貌。宅院有一进或多进,每进都有大厅、后厅、正房、后房、左右披榭、前后天井。天井是福州传统民居的又一特色。它由厅、榭的敞廊围绕构成矩形空间,为宅内交通枢纽,并使宅院日照充足,空气流畅,排水便利。室内的门、窗也与其他地方不同,既多且大。窗以双层通长排窗为多,底层为固定式,上层为撑开式或双开式。正房的主门朝大厅敞廊,多为四开式,门上雕有丰富的图案花饰,以增添大厅的气派。

  自古以来,三坊七巷一直是福州最有文化气息的地方。“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可谓人杰地灵。自从晋、唐代形成起,它便是贵族和士大夫的聚居地,于清至民国走向辉煌,见证了自中原人入闽以来福州城市发展,浓缩了福州城市文化变迁历史,也涌现出大量对当时社会乃至中国近代史进程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此外,它蕴含的多姿多彩的人文资源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见证,民俗文化的聚合体,是“闽学”和闽台历史文化亲缘的重要载体。

  中国近现代的见证地

  严复、林则徐、沈葆桢、林旭、林觉民等一大批在中国近现代舞台上风起云涌的人物,他们的生活背景都或多或少映现在了三坊七巷中。近代以后的重要历史事件,如虎门销烟、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卢沟桥事变等等,都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关节点。这些从三坊七巷中走出的人物都在这些事件中扮演了时代推手的角色,影响了中国近代的政治、文化、思想、科技和军事的发展进程。

  严复是我国近代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和社会改革理论家,也是著名的翻译家和教育家。他早年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嗣即被派往英国留学。回国后,长期从事教育事业。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他出于强烈的爱国热忱,公开撰文呼吁“救亡图存”“变法图强”,提出改革封建专制制度,废除科举制度和“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主张,强调要坚持长期国民素质教育,实行渐进式变革。随后,陆续翻译出版《天演论》、《原富》等西方八大名著,提出“物竞天择”“与天争胜”的口号。

  林则徐:“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1785—1850)是揭开中国近代史序幕的杰出政治家,也是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英雄。他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对西方文明成果采取积极地了解和吸收并为我所用的态度,故能成为“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和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之开风气者”。

  沈葆桢:中国“船政之父”。沈葆桢(1820—1879)在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中,被推向前台。他担任福建船政大臣,负责造船、练兵和人才培养,为组建福建水师、南洋水师而努力,成为早期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引进西方科技的先驱,我国近代教育和近代海军的创始人之一。他脚踏实地、不遗余力地将林则徐、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付诸实践。

  灿若群星的名贤英杰辈出

  唐代著名的学者黄璞;宋代理学家陈襄、诗人陈列、国子监祭酒郑穆;明代抗罻名将倭名将张经;清代台湾挂印总兵甘国宝,民国海军总长刘冠雄,海军司令杜锡珪、蓝建枢,海军将领陈季良;近代文化名人陈衍、何振岱,革命烈士翁良毓等人。此外,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还是闽台历史文化亲缘的见证,福州城市精神的集中代表以及闽学的发源地之一。

  三坊七巷里文人间的交往让人羡慕。关于光禄坊的玉尺山房,宋代福州知府程师孟曾留下过“光禄吟台”四字;1850年,知名学者叶敬昌邀林则徐于此放鹤,留下“鹤蹬”两字纪念;同治年间,玉尺山房归文史名家郭柏苍,著述宏富;再然后,房主人换成了沈葆桢的女婿李端,他的儿子李宗言、李宗袆好诗,成立了一个诗社,每月聚会四五次,坚持了十年。19名诗社成员中,包括了后来名满天下、不懂外语的翻译家林纾,同光体代表性诗人郑孝胥、陈衍。说同光体闽派诗风诞生于此,也许并不过分。

  坊巷的历史,跟随着岁月斗转星移;坊巷里的人物,却从来不曾因为历史的变迁而淡出人们的视野。

  闽水泱泱 闽都煌煌

  位于三坊七巷文儒坊尤氏民居的福船文化馆浓缩着福州文化精髓,亦带有海洋文化因子。于造舟、于海贸、于抗倭、于封藩、于迎西学、于兴船政,无不是带有南国海滨文化的烙印,这正如中国风力帆船四大代表之一——福船的演变一样。这种尖底中宽的木船吃水深、载重大,特别容易远洋航行,是南国人拓海平疆的主要工具。细细观来,三坊七巷与福船,这两个历史沧桑的古老瑰宝竟分别都是闽人陆上与海上的居所,都推动了福州及福建海洋文明的历史演变,且互相糅合。时代变迁,曾经驰骋于大航海时代的福州帆船已不复存在,淹没在历史长河中,也淡忘在人们的记忆里,但我们不能忘记它作为千百年的历史见证,以及它所代表的古代科技发展水平。跨洋贸易,怀柔远交,平倭踏虏,它们将各时间、各空间内的文化精华包容兼并的态度组合起来,形成了闽地独特的海洋文化,曾经并将继续影响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历史浓稠,风景正好。如果你懂得阅读,三坊七巷里的每一幢房屋都记得许多故事。但是,三坊七巷不止是房屋,不止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古老街区,不是这些可见的物质形态。从建筑的角度看,闽北建筑更精美谨严,闽南大厝更壮观华丽,但它们都不像破旧的三坊七巷那样,短短几步,就让我们走进历史深处,在各个年代间来回穿梭。

  穿梭在三坊七巷之间,残陋的砖墙和如今美好的姿态缠绕重叠,粉墙黛瓦石板路仿佛把人扯进岁月的沉淀里。亭、台、池、桥、石、花、木、林仿佛向世人倾诉着老宅的深邃和悠久的历史。身在其中,感受到的是存在于细节之间的须臾与永恒。

故事满坊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