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6年06月27日 星期一

湿地旅游 会成为黑龙江的招牌吗?

■中国城市报记者 张亚欣 《 中国城市报 》( 2016年06月27日   第 20 版)

  “目前,中国有49块世界重要湿地,黑龙江省就有8处。同时,黑龙江省还有国家级的湿地自然保护区26处,有国家湿地公园52处。”黑龙江旅游发展委员会的副主任候伟在“2016·黑龙江湿地论坛暨夏季生态旅游产品推介会”上无不骄傲地介绍。

  在此之前,不少人提起黑龙江省,首先想到的是“东北老工业基地”“东北粮仓”这样的关键词。然而,就在今年,国务院提出“新一轮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站在东北振兴的大格局下,旅游业将作为黑龙江省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试验区。

  “黑龙江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黑龙江的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要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路,摸索接续产业发展路子”“生态就是资源,生态就是生产力。”这是习近平在“两会”期间参加黑龙江代表团审议以及考察调研时对黑龙江旅游资源的高度概括和精辟论断,为黑龙江省依托自然资源禀赋、坚持发展生态旅游注入强大动力。

  如何充分挖掘夏季湿地这一核心资源的潜在价值,如何探索湿地旅游开发的可持续模式,如何打造世界级的湿地旅游品牌,是黑龙江省亟待深入讨论的问题。

  湿地资源丰富

  黑龙江省位于祖国东北部,总面积47.3万平方公里,在祖国版图上犹如一只腾飞的天鹅,大森林、大湿地、大湖泊、大边界、大农田,构成了全省夏季整体生态化的独特优势。因此,黑龙江的夏季是以生态为核心、以多样文化和边境优势为翼的旅游资源模式,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

  其中,湿地资源又显得弥足珍贵。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极高的保护利用价值,素有“地球之肾”“生命摇篮”“文明的发源地”“物种的基因库”的美誉。正如黑龙江旅游发展委员会的副主任候伟所言,中国有49块世界重要湿地,黑龙江省就有8处,占了超过全国七分之一的湿地资源,显然,湿地也是黑龙江省发展旅游业的一大优势。

  据侯伟介绍,黑龙江省的湿地有三个特点:面积大,类型多,生物多样丰富。针对黑龙江省湿地景观类型的丰富而独特,2016年黑龙江省推出了27个特色湿地旅游产品,如哈尔滨的万顷松江湿地、珍宝岛东方红湿地、南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兴凯湖自然保护区、五大连池自然保护区、挠力河自然保护区、扎龙自然保护区、三江自然保护区、大沾河自然保护区、富锦公园。

  连点成线再织网

  黑龙江省拥有如此丰富的湿地资源,各大湿地保护区是否有通力合作的可能?能否共同开发?全省是否有联合布局的计划?

  面对中国城市报记者的一系列提问,五大连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局长李洪光表示:“五大连池是世界级的旅游目的地,我们的优势是火山湿地。我们打算把周边区域结合起来,共同发展。距离五大连池自然保护区最近的是大沾河自然保护区,约30公里,因此我们要把大沾河的湿地资源结合起来,纳入到五大连池的风景区的产品。同时,我们积极向北扩展至黑河,往南同大庆、齐齐哈尔联袂打造黑龙江省的西部线,使黑龙江的西部线更加丰富、更具有生命力和色彩。如果将大湿地、大火山、大森林、大工业全部纳入我们的资源,我想西部线可能也是黑龙江最精彩的一条线。”

  “本次推介会,我们提到了挠力河的两大国家4A级景区——千鸟湖和燕窝岛,这两个景区的地理区位分别在草青县、饶河县。由于我们战线比较长的结构特点,现在挠力河以内部联合为主打,两个景区形成一条统一的属于我们挠力河内部的旅游线路。”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副局长王金五对记者如是说。此外,王金五坦言,根据反馈信息,在未来,挠力河将与富锦、珍宝岛、五大连池、以及省内其他的保护区,在黑龙江省统一的调动下,积极沟通,合作共赢。

  由于黑龙江版图辽阔,各大自然景区散落在不同位置。是否能通力合作、联合发展,与其地理位置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南翁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副局长殷纪秋看来,区域互补性十分重要,然而南翁河保护区距离其他保护区相对比较远,因此南瓮河自然保护区的重点是打造本区域内的各个景点,争取将它们连成线。“我认为,全省规划是要将各大景区联成‘网’,这可能是需要一个整体的规划和协调。”

  多学经验少走弯路

  黑龙江省有着丰富的湿地资源,难能可贵的是这些湿地多数还停留在开发的初始阶段,极具天然性。因此,如何合理开发和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来推动本省发展,是黑龙江政府较为重视的问题。

  用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副局长蔡莹的话来说:“广东省和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样,因此湿地公园建设的阶段也不一样。黑龙江是一块‘处女地’,刚刚揭开面纱;而广州湿地公园原来是农民手中的一个果园,得不到保护就会被逐渐蚕食,因此经济发展对生态条件破坏到一定程度,大众逐渐醒悟,开始注重生态保护。”

  蔡莹坦言,与黑龙江各大湿地公园迫切招揽游客参观不同,珠海湿地公园目前已打开市场,并不缺游客,现在的重中之重是对游客进行限流。为了将集中的游客分散开来,珠海湿地公园采取晚上购票预约的形式,每天只开放3000个游客名额。

  蔡莹还与黑龙江省各大湿地负责人分享了珠海湿地公园获取经济效益的方式。她称,珠海湿地公园仍有一些未开放区,可以用来反哺周边产业,通过周边的产业转型,腾笼换鸟,包括把周边环境做好做大,吸引一流的企业和人才,这样管理成本将大大降低。此外,通过搭建湿地公园的平台,可以把众多资源盘活流动起来,包括科普教育、游学活动、户外运动等。“我建议,像黑龙江这样的条件,可以做候鸟式的旅游和度假。夏天,南方组织的亲子游和夏令营游可以在凉爽的哈尔滨进行;冬天,北方的客人可以去南方体验‘四季如春’。”

  “关于合理利用的问题,作为湿地部门,我们应该加入环境教育元素并增加体验形式。人们可以通过赏自然美景、听自然的声音、说自然的故事、品尝自然的硕果、体验自然的资源、感受自然的力量,从而产生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进而去爱护和保护自然。”蔡莹表示,只有真正爱上自然,才会懂得珍惜和爱护自然。

  交通,是旅游六要素之一,直接影响着旅游业的发展。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研究中心主任刘想直言:“黑龙江要搞好旅游业,前提是要把交通建设好。”如,游客来到哈尔滨后,要乘坐13个小时的火车才能到达黑龙江东方红湿地。一般来说,商务人士出差一般是1-2天,这样一来,很少有时间能够去湿地参观,使湿地错失客源。

  刘想建言黑龙江旅游要因地制宜地找准自己的定位,毕竟,有文化的旅游才能更能促进旅游的发展。以湿地文化为例,“这里的文化十分具有民族气息,如赫哲族的乌苏里船歌,夏天,完全可以让游客体验乌苏里船歌、坐船打鱼的湿地文化;冬天,则可以让游客体验赫哲人的生产生活方式。”

湿地旅游 会成为黑龙江的招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