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6年06月27日 星期一

抓规划 谋特色 聚产业

探美好新明光发展之路

■余成林 《 中国城市报 》( 2016年06月27日   第 04 版)

  余成林

  编者按

  中小城市和特色小镇发展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亮点与重点。在今年6月于宁波举办的2016年APEC城镇化高层论坛上,国内多个中小城市和特色镇介绍了他们的发展经验。安徽省明光市余成林市长在APEC城镇化高层论坛上的发言,发言中提出“抓规划、谋特色、聚产业”三点,对于中小城市发展来说具有普遍性的意义。

  科学谋划发展布局

  明光市地处安徽东部、江淮之间,是安徽省6个县级市之一,辖17个乡镇街道、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省级服务业集聚区,人口65万,面积2335平方公里,是全国科技先进市、全国文化先进市、全国水产百强市、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市、中国河蟹产业先进县、浙商(省外)投资潜力城市、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享有“明皇故里、生态酒乡”的美称。

  近年来,我市主动适应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积极融入合肥经济圈、南京都市圈、皖江城市带、长江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等区域协同发展,着力构建切合基本市情、独具自身特色的城乡统筹发展格局。探索提出“人口、土地、项目”三集中,“城乡、产城、生态”一体化融合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理念和“532”人口分布模型(即到2030年,人口50%进城区、30%进集镇、20%进中心村)。确立了建设“生态秀美、经济强好、城乡靓新、政治清明、社会阳光”的“美好新明光”发展目标。确立了打造“南京北郊的滨湖花园度假城,城乡一体的山水田园生态市”的发展定位。确立了实施城镇带动、项目拉动、产业联动、资源推动、创新驱动“五动”战略的发展路径。确立了建设“一核、两线、三区、四星、十字廊道”的远期发展布局(“一核”,即城区这个核心;“两线”,即南部以老嘉山为核心景点的“X”型旅游线,北部以女山湖为核心景点的“O”型旅游线;“三区”,即北部现代农业区、中部产业集聚区和南部生态经济区;“四星”,即潘村、女山湖、涧溪和张八岭四个卫星城镇;“十字廊道”,即沿104国道的产业发展纵轴,沿309省道的产业发展横轴)和14935的近期发展布点(“1”即城区这个核心,“4”即潘村、女山湖、涧溪和张八岭4个卫星城镇,“9”即9个中心集镇,“35”即35个中心村)。

  统筹推进特色镇建设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着力提升城镇品位、优化城乡环境。一是增强功能。3年多来,共谋划实施总投资310亿元的城乡建设项目320个,修建市政道路111.4公里、国省县乡村道路348公里,新建商品房180万平方米、保障房100多万平方米,整治老旧小区11个,改造背街小巷85条,体育馆、文化馆、图书馆、市医院、中医院、明光中学、明湖学校等一大批城市公共服务项目相继投入使用,城市面积新增12.2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46.5%。二是优化生态。新增城区绿地625万平方米,新建城市公园16个,农村新增造林18.2万亩,城区绿化覆盖率达22%,全市森林覆盖率达23%。创成省级、滁州市级“森林城镇”、“森林村庄”、“生态镇”、“生态村”、“绿色社区”37个,建成美丽乡村示范点 21个。三是特色引领。我们按照“14935”城乡统筹规划布局选择女山胡镇、张八领镇等乡镇进行重点打造。

  女山湖镇是全国重点镇,按照安徽省要求,把女山湖作为特色乡镇重点打造,位于安徽省明光市东北部,为安徽省旅游、水产大镇、滁州市特色乡镇,在苏、皖交界一带享有水上明珠美名。

  女山湖镇依托沿湖优势,打造成为远近闻名的“千年古镇,生态水乡”,目前集镇建设初具规模,乡村面貌焕然一新,社区功能日趋完善。抓住美丽乡村建设契机,先后建成光明、赤塘、山南美丽乡村和渔民新村。在古镇建设方面,保持原有肌理,梳理现有街巷格局,插入商业、娱乐功能、提振古城活力。在休闲旅游度假区方面,积极开发女山地质公园等景区,围绕女山湖周边,引导开发特色商业、餐饮、休闲娱乐、住宿等,提升旅游服务功能。在产业方面,围绕水产品养殖、加工,延伸产业链,发展特色产业,大做水文章、做大水文章,带动女山湖镇经济社会发展。

  张八岭镇,为省级森林城镇,地处明光市最南端,位于江淮风水岭脊背,属低山丘陵地区,以山岗地为主。近年来,该镇围绕山资源,突出“规划引领、完善功能配套、建设生态家园”的规划目标,重点打造生态休闲养老养生基地,建设山区特色风情小镇。加快集镇人口集中、功能集成、产业集聚,建成了八岭湖旅游度假区和燕子湾养生度假区,其中八岭湖旅游度假区入选《2016年全国优选旅游项目名录》、全国生态旅游水利风景区和合肥都市圈十佳休闲旅游线路,景区被评为AAA级景区,正在申报AAAA级景区。

  全市12个镇、1个乡、35个中心村均按照一寸一品、一乡一业进行错位打造、特色发展,在2015年滁州市美丽乡村考核评比中,位居第1位。

  着力促进产业集聚

  按照“布局合理、产业集聚、用地集约”原则,着力推进产城互补、产城融合,推动高效发展。工业上,大力实施“工业强市”、“创新驱动”战略,市经济开发区建成区面积达13平方公里,入驻企业200多家。农业上, 大力发展规模农业、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建成潘村洼1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石坝、桥头2个滁州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家庭农场602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数达24家,国家和省级龙头企业达9家。服务业上,3平方公里的“明光电子商务产业园”初具雏形,传化物流、寿光蔬菜物流园、21家本土物流企业签约入驻。

  回顾近三年多的建设历程,我们始终坚持规划引领,突出三个集中:一是以人口集中为核心。以人的流动,带动物流、商流和资金流,引导合理配置公共服务、商贸市场、基础设施等资源,最大限度节约建设发展成本,以人口的集聚推动生产要素集聚、基础设施集聚,加速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二是以土地集中为前提。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环境友好”原则,坚持以土地的集中利用,推动要素集聚,提升资源效益。三是以项目集中为抓手。紧紧围绕统筹城乡空间发展谋项目、布项目,推进项目集中、集聚、集约建设,发挥项目最大效益,全面提升基础设施配套、产业相互配套、综合服务配套水平。

  (作者系安徽省明光市人民政府市长)

探美好新明光发展之路
市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