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6年06月20日 星期一

文化遗产何以融入现代生活?

■中国城市报记者 张亚欣 《 中国城市报 》( 2016年06月20日   第 20 版)

  不久之前,我国迎来了第11个文化遗产日,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已经算得上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而今年的主题“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让人们普遍感受到了它的亲切感,使文化遗产走进生活成为了可能。

  如何理解“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表示,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我们国家未来发展的一个客观需要。从文化景观到历史街区,从文化古迹到乡村民居,从传统技能到社会习俗,众多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了我们国家记忆的最有力物证,是城乡价值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国家的名片。“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既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能促进全社会对文物价值的认识,对保护文物也有积极意义。”

  “互联网+”助力非遗传承

  作为国内唯一的文化遗产传播剧,舞蹈剧场《遇见大运河》于文化遗产日当天在国家大剧院上演,完成了沿中国大运河的巡演,并宣告以“互联网+”的方式,联合新锐媒体“二更”开启世界巡演之旅。

  据主办方介绍,在过去的两年里,《遇见大运河》剧组沿着中国大运河沿线六省两市,全国巡演、采风96场。明年,该剧将赴法国参加中法文化节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演出,同时,该剧已获得亚、非、欧多个国家邀请。《遇见大运河》的世界运河遇见之旅,将通过这种独特的方式让中国大运河与世界其他著名运河隔空对话。

  纵观近十年发展趋势,非遗项目与互联网新媒体结合得更加紧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杨福喜表示,此前,百度聚焦“聚元号弓箭”,举办了“致匠心”特别活动,为弓箭爱好者带来了一场近距离的弯弓射箭体验,上演了一场指尖上的“中国制造”。据了解,百度知道通过打造非遗专题、线上及线下沙龙活动,对非遗项目进行品牌传播,向大众传递非遗知识,并与问咖联合运营,邀请传承人入驻问咖,增加非遗传播途径。据了解,百度知道上的非遗问答量已经超过200万,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为民族“寻根”的基础上,满足了用户的现实需求,正在形成良性、共赢的发展趋势。

  此外,由文化部认可、淘宝众筹联合“故宫淘宝”发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众筹项目上线。项目的年货作品由“故宫淘宝”提供设计方案、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手工制作完成。其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的高密剪纸老艺人范祚信与“故宫淘宝”合作,在淘宝众筹上发布了康熙御笔福字、帝后赐福等多款剪纸项目,仅仅半天就吸引到5730人支持参与,筹款超过13万,项目达成率1300%。专家认为,此举能够让万千民众意识到非遗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也为非遗的保护与开发增添了新的资金获取渠道。

  多条路径保文遗

  记者获悉,文化遗产日前后,文化部将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为主题,组织参加“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的学员回访、开展传统工艺专家巡回讲习、中泰手工艺交流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讲座月等四大活动。

  文化部非遗司巡视员马盛德表示,非遗保护必须以融入当代生活为导向,在生活中得以传承。“通过全国各地的展览展示活动,我们将充分展现传统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丰富魅力,展示多样化的保护成果,让大众看见并了解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诸多成果,促进传统工艺在当代日常生活中得到新的广泛应用。”

  中国艺术产业研究院副院长西沐认为,根据目前非遗发展形势总结出四个路径:一是通过当代设计,培育非遗产业链条,推进非遗产品与消费品进入当代生活;二是通过市场机制的推动,进一步利用市场交易创新,使非遗产品、非遗文化进入人们的当代生活;三是通过发掘新的非遗消费需求,推进非遗产业发展的时尚化进程,创造非遗新的需求,从而使非遗消费(物质与精神)进入当代生活;四是通过“互联网+”,使非遗产品、文化等的推广与传播大众化在与新的生活方式融合过程中,通过垮界创新融合,推动非遗进入大众生活的进程。 

  令人赞叹的韩国文遗保护

  我们的目光不应当仅仅停留在本国,更应该走出去,向其他国家学习、借鉴。以韩国为例,韩国面积不大,却拥有11处世界文化遗产。各种历史文化遗产在韩国被很好地保护和传承。韩国很早之前就提倡将文化保护与民众生活紧密结合,对历史遗迹的保护采取开放的态度和灵活的措施,追求节约资源、提高文化遗产的使用率,赋予文化遗产现实生命力。

  韩国强调把保护修缮与有效使用相结合,尊重历史文物的社会作用,提升文物保护的现实意义。对于占地面积较大、历史意义深远的文物建筑,根据其用途,尽量延续其使用功能。如位于忠清北道清州市的道厅(省政府)办公楼,是始建于韩国建国初期的老道厅所在地,目前的道厅以此建筑为主楼,扩建了部分配套建筑,继续作为道厅使用。

  对有形的实物文化遗产保护如此,对无形的文化遗产亦倍加珍惜。韩国和我国同属东亚儒教文化圈,无论是语言文字还是价值观、礼仪、民俗、建筑都深受华夏民族的影响。有专家撰文说,韩文中还保留着不少汉字,且韩文读音65%与古汉语(主要是唐宋时期)读音相近。

  对万世师表孔子更是敬仰有加。韩国各地为数不少的“乡校”是专门用来传授儒家经典的场所,也是每逢圣人诞辰举办祭孔活动的礼拜场。其他如新生入校的供奉牺牲(冷猪头)仪式、师生共享猪头肉的场景,我们只在一些古代小说中看过,可在这里代复一代地沿袭着。在农村,还有以宗族为单位的祠堂、世葬山、数十代的家谱宗谱保留完好。

  西沐指出,其实韩国保护文化遗产的做法很简单:尊重、爱护文化遗产,以代代相传为己任,这种意识已经融入到每一个韩国子民的骨血之中。

文化遗产何以融入现代生活?
北京提出建设世界文脉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