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周六,清晨7时许,很多观众站在湖南省邵阳市花鼓剧院门口,翘首以盼周末剧场首演的亲情大戏《牙痕记》。“上周看戏来晚了点,没领到票,所以今天我7点钟就赶到了。”家住江北的花鼓戏迷李毓麟一脸高兴地说。
李毓麟今年60岁,花鼓戏的铁杆粉丝,在湖南邵东老家组建了一个业余花鼓剧团。然而,等了一个多小时,李毓麟却被告知由于设备出现故障,原定于上午8时30分的表演临时变动,改为下午演出。听到消息后,李毓麟怅然若失,但他说下午还会赶过来看戏,因为他期待这台大戏很久了。
下午2时,邵阳市花鼓剧院人气爆棚,一场关于伟大母爱与母子情深相交融的《牙痕记》精彩上演,并由此开启了邵阳市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恢复传承一批传统花鼓戏剧目的序曲。作为该中心今年恢复复排的首个经典新剧目,且老中青三代演员首次同台献艺,一上演就赢得满堂喝彩。
复排沉寂十多年的经典大戏
《牙痕记》又名《瓦车篷》,剧本分为上、下两部,演出近四个小时,是一台精彩的传统花鼓大戏。由于该剧规模宏大、参演人员众多等原因,沉寂长达十多年,被称为“演不起的好戏”。此次,邵阳市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将此剧复排,并定下传承抢救一批邵阳传统花鼓戏的远景规划。
邵阳市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主任朱国强介绍,由于花鼓老艺人相继退休,行当角色缺失,导致有些传统剧目已经失传或濒临失传的危险。针对花鼓戏专业人才流失和断层、传统剧目内容陈旧的现状,他们计划复排《打鸟》《磨豆腐》《楼台会》《小姑贤》《白兔记》等一批传统花鼓戏,将它们搬上周末剧场的舞台,以满足广大戏迷们的需求,《牙痕记》就是其中之一。此次复排该剧,他们邀请了唐伟红、李赛俭、呙松如、陈戊生等离退休的著名花鼓老艺人进行传、帮、带,并与曾玲珑、易海良、唐晓燕、邓倩等花鼓戏中青年演员同台献艺。“通过传帮带,能够让年轻演员迅速成长,不断提高唱腔和基本功。这样,才能入戏出戏,花鼓戏才能永葆艺术之花常开不败。”朱国强说。
《牙痕记》讲述了寒儒安文亮携妻顾凤英、儿子安寿保进京赶考,不幸染病破庙,八岁之子安寿保自卖自身,替父治病。文亮得知后,迁怒顾凤英。凤英在寻子途中,于瓦车篷内又产一子。迫于生计,她在婴儿手上咬下牙痕作记,弃之路旁,适为李氏所拾。后来,寿保状元及第,在庵堂中认下生身之母。翌年,安文亮亦应试登榜,夫妻、父子团聚。唯凤英对所弃之子思念成疾。其时,平寇将军王金龙凯旋,他的手上也恰有牙痕。于是,顾凤英与李氏同上金銮宝殿认子。经辨清事情始末,终成一家亲。
该剧以顾凤英庙堂卖子、车篷弃子、千里寻子、偏殿认子为线索,讲述两位母亲由争子到让子的故事,让观众看得动容落泪。
老艺术家不计报酬倾情排练
今年61岁的李赛俭是花鼓戏老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曾是红极一时的名角。14岁时,李赛俭进入邵阳市花鼓戏剧团(现为湖南省邵阳市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师从著名花鼓戏演员唐伟红,并博采众长。在40年的艺术生涯中,她先后参加70多个剧目的演出,在30多个剧目担任主角。由于基本功扎实,文武兼备,无论是青衣、花旦、彩旦、武旦,还是反串小生,都显示出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艺术魅力。
不仅在表演艺术上精益求精,李赛俭还很注重培养新一代年轻演员,她先后收徒9人,在出演的剧目中让年轻人挑大梁,带徒弟们苦练基本功,使曾玲珑、刘昭陵、张佳媛等一批新一代演员脱颖而出。
李赛俭主演的《牙痕记》曾演出上千场,深受广大观众喜爱,创下过邵阳花鼓戏票房最高纪录。李赛俭至今仍清楚记得十多年前在新邵县陈家坊镇演出的场景。当时,演出三个多小时后,已是晚上11时,可演出结束后,很多观众觉得不够尽兴,久久不肯离去,纷纷要求加演一场。于是,演员们又重新登台表演,演出一直持续到凌晨2时。
得知复排花鼓戏《牙痕记》的消息后,定居北京的李赛俭心奋不已,她于5月17日下午搭乘飞机赶回邵阳。还来不及休息,她就投入到紧张的排练。此次,她和老师唐伟红一起在剧中饰演女主角顾凤英。女儿看到母亲李赛俭在朋友圈发的排练照片后,戏称她是“劳模”。对此,李赛险解释说,她从小在剧团长大,得益于老师们的精心培养,她早已把这里当作自己的家。虽然已经退休,但排演花鼓戏《留守媳妇》、拍摄花鼓戏电影《儿大女大》,她每次都抽时间回来指导、捧场。李赛俭的丈夫聂和平也是一名花鼓老艺人,今年清明节过后,他一直留在邵阳,指导年轻演员进行排练集训。“作为老艺人,看到复排新剧目、花鼓戏后继有人,我们很高兴。只要有需要,我们不计报酬,随时听候召唤。”李赛俭动情地说。
68岁的老团长呙松如介绍,他在《牙痕记》中饰演王朝品,能够参加复排这个经典剧目,他感到由衷的高兴。“这个剧目10多年没演了,恢复新剧目对演员来说可以加强唱腔和基本功,让剧团充满生机。对观众来说,题材贴近生活,有亲切感,同时又从中得到教育。”呙松如说。
舞台上,78岁高龄的唐伟红依然腰板挺直,唱腔、吐字、道情,声腔宏亮,举手投足间韵味十足,不减年轻时的风采。虽然20多年未登台演出,又加上由于年龄大了,中气不足,唱起有些吃力,但唐伟红说一直坚持排练,从未有过打退堂鼓的想法。“只要还能唱,我就会进行传帮带,让年轻演员快速成长,让经典剧目一代代传承下去。”唐伟红坚定地说。
刘忠明是邵阳市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原主任,现任邵阳市文体广新局艺术科科长。此次,他也参加《牙痕记》演出,饰演男主角安文亮。刘忠明说,虽然因工作调动的关系,没有继续从事花鼓戏表演,但作为邵阳花鼓戏唯一的省级传承人,他有责任和义务为传承花鼓戏贡献一份力量。因此,接到演出的邀请后,他便一口答应了。“走心的剧情,感人肺腑的故事,是成就一部戏最重要的根本,再加上演员对剧本的诠释,才能最终促成一部最好的剧目。我们都是被这部戏感动着,也都走心地去演绎每个角色。”说起《牙痕记》这个剧目,刘忠明如是说。
感人剧情令观众泪奔
“如果你要看这部剧,请自带纸巾,否则可能会哭湿衣服。”演出前,有观众略带调皮地在网上向戏迷们调侃观后感。的确,演员们精湛的演技、高潮不断的剧情融合人性真情,不断引爆观众的泪点。
剧中顾凤英的眷恋、愤慨、哀伤、喜悦等一系列内心情感都通过大段的演唱细腻地刻画出来,长于抒情的花鼓戏诠释的母亲形象不仅坚强刚毅,还满怀深情。地道而质朴的邵阳花鼓韵味深深感染着现场观众,他们随着剧情的跌宕起伏经历了起起落落。当看到儿子安寿保为了给父亲治病,不得已卖身,在庙堂深情拜别母亲顾凤英的感人一幕时,不少观众红了眼眶,侧过身去用纸巾悄悄擦拭眼角的泪水。
近四个小时的演出,观众看得聚精会神,现场不时响起热烈掌声。当演员登台谢幕时,观众全体起立鼓掌,用热情为老中青三代演员的精彩表演欢呼,为剧中深沉的母爱和人间的真善美点赞。“全剧通过唱景唱情,用大段抒情的唱段来刻画人物,充分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很好地达到了感动人、启示人的目的。没想到演出这么感人,看得我都湿了眼眶。”观看后,李毓麟感慨地说。
(图片均由邵阳市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提供)
相关链接
邵阳花鼓戏是湖南花鼓戏六大流派之一,是在当地汉族民间歌舞“打对子”“车马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最迟形成于清道光、咸丰年间。其传统剧目,大都是表现农村生活题材,有的表演程式则是从农村的劳动生活里直接吸收和提炼出来,生活气息浓郁,喜剧色彩突出,载歌载舞,颇具特色。其音乐孕育于当地的山歌和民间小调,共有560多首曲牌,地方风格很浓。
邵阳市花鼓戏剧团成立于1950年,1954年定名为邵阳市花鼓戏剧团。20世纪80年代起,继承、移植、创编了大批优秀传统剧目和新编现代花鼓戏,并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演职人员。2006年收录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收录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随即更名为邵阳市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