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匡迪,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国人民友好协会会长,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名誉主席,中国城市报顾问委员会主席。1995年至2001年曾任上海市市长,2003年当选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徐匡迪先生长期从事教育研究工作,是国务院认定的第一批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之一。
徐匡迪先生分别当选为英国皇家工程院、瑞典皇家工程院、塞尔维亚工程院、美国工程院、俄罗斯工程科学院和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外籍院士。
用中国独有的文化载体——地方志书来记录名镇,记录新型城镇化历程,是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对接的重要尝试,也是提升新型城镇化文化内涵的重要举措。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新型城镇化,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等重要会议都对城镇化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也专门制订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进行了顶层设计。要通过改革释放城镇化发展潜力,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和谐进步,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新型城镇化要坚持“以人为本”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到2015年,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6.1%,成就举世瞩目,城镇化为城乡居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提供了巨大平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其内在要求。新型城镇化,首先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是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等四化互动的城镇化,是城乡统筹发展、合理布局的城镇化,是绿色、低碳、生态文明的城镇化,是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城镇化。在看到我国城镇化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同时,还应看到我国的“半城镇化”人口大量存在,资源环境约束瓶颈突出;资源、资本和科技等过度向大城市集中,中小城市乡镇发展迟缓;大城市的交通拥堵、安全隐患等“城市病”凸显;不少历史文化和自然遗产遭受破坏,某些地方甚至动摇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推动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正是为了回应和解决这些问题。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四化同步、布局优化、生态文明、文化传承,才能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持久可靠动力,才能走出一条符合国情和时代要求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新型城镇化要记得住乡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城镇化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既要融入现代化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要融入让群众生活更舒适理念,体现在城市建设的每一个细节中。传统的中国社会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基础上的,因此,中华传统文化根在农村、乡镇。制度文化方面,有农村生产生活组织方式、社会规范、乡规民约等;精神文化方面,有孝文化、宗族家族文化、宗教文化等;物态文化方面,有山水风貌、乡村聚落、乡村建筑、民间民俗工艺品、民族服饰等;行为文化方面,有民风民俗、生活习惯、传统文艺、传统节日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底色,篆刻着中国人独特的民族性格。新型城镇化一定要与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无缝对接。现在,大城市“千城一面”已经成为严峻的现实,这不仅仅是物质空间的雷同,更说明了规划理念的精神枯竭和城市文化知识的贫乏。一些城市景观结构与所处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不协调,部分城市贪大求洋、照搬照抄、脱离实际建设国际大都市。一些农村地区大拆大建,照搬城市小区模式建设新农村,简单用城市元素与风格取代传统民居和田园风光,导致乡土特色和民俗文化流失。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促进中华文化的繁荣复兴是民族文化自信的一个体现,也是城镇化的职责所在。新型城镇化必须一方面创造城市文化的多样性,塑造各具特色的城市景象,另一方面要记得住乡愁,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考虑地方的人文和风俗,绝不能以牺牲文化遗产为代价来进行所谓的新农村建设,特别是那些名镇、名村,它们是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更需要得到重点保护。
名镇志文化工程助推新型城镇化
连绵不断编修地方志是我国独有的文化传统,为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务院办公厅《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将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纳入进去,不仅仅对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新型城镇化同样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可完整记录我国城镇化的历史进程。城镇化既是伟大的历史变革,也在重新构建中国的经济版图、社会结构和中国人的生活习俗、行为习惯等,是数千年未有之巨变。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依托名镇志丛书,记录了最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名镇、经济强镇、特色镇的城镇化历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对于全面反映城镇化的变迁主脉络,刻录时代印记具有重要的作用,也可为今后开展中国城镇化研究留下真实可信的样本,是后人了解城镇化的重要历史资料。
为新型城镇化提供了历史智慧。中国作为发展不平衡大国,区域发展千差万别,东西部不仅存在着经济发展不平衡,也存在着较大的文化差异,“南腔北调”“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比比皆是。新型城镇化有了顶层设计,同时还得“摸着石头过河”,要根据不同地域的山水地貌、经济基础、民风民俗、区域发展水平与自然生态相协调的、推进有地方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防止千城一面,建设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是新型城镇化的基本要求。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在记录历史风貌的同时,还提供了先人的智慧,这对探索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律具有重要价值。
对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和保护文化生态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脉在乡镇、在农村,乡土文化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信息,对中国人的价值观、生活方式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发掘乡土文化资源,强化文化传承创新,把城市建设成为历史底蕴厚重、时代特色鲜明的人文魅力空间,是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所在。新型城镇化必须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民族文化风格和传统风貌,注重在新城新区建设中融入原有的乡镇自然人文特征,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地方特色文化发展,保护好当地的文化生态。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是对各乡镇乡土文化资源的一次全面梳理和普查,对了解掌握本区域乡土文化脉络、特征、亮点等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保护好乡镇文化生态具有重要作用。
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势、积极启动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对新型城镇化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在首届全国名镇论坛暨中国名镇志丛书出版座谈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