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6年06月06日 星期一

城市竞争力研究瞄准城市体系

多中心群网化或成未来

■中国城市报记者 赵争铮 《 中国城市报 》( 2016年06月06日   第 07 版)

  编者按

  前进的动力往往来自于竞争,竞争的压力往往来源于排名。人如此,城市亦如此。城市的发展也顺应那句老话——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当今竞争白热化的阶段,不全力前进就等同于退步。当然,前进也需要有方向,一份城市竞争力排名就显得越发重要。历经14载,社科院的这份城市竞争力排名一直伴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发展中遇到问题的不断增加,有关城市竞争力的评估指标也逐渐向综合性层面迈进,城市竞争力已然不是单一的经济命题。

  “结合大国特征,立足基本国情,按照发展规律,未来中国将形成集群化的城市组织体系、哑铃型的城市规模体系、多中心的城市结构体系和网络化的城市联系体系。”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4》

  5月3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重大成果《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16:新引擎: 多中心群网化城市体系》(下文简称《报告》)发布会在京举办。与会专家学者回顾了《报告》发表以来中国城市的发展与变化,充分肯定了《报告》对中国城市发展所起的引导、激励和决策参考作用,对报告未来改进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围绕第十四次报告所提出的重要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十强城市集中分布城市群

  《报告》指出,2015年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十强为深圳、香港、上海、广州、台北、天津、北京、苏州、澳门和无锡。与2014年相比,综合经济竞争力十强城市名单没有显著变化,只有广州超越台北跻身第4位,北京超越苏州跻身第7位。从十强城市的区域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和港澳台地区,中西部地区无一城市进入综合经济竞争力十强。从综合增量竞争力指数来看,重庆、成都、武汉分列第5位、第8位和第9位,广大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后发优势比较明显。天津的综合增量竞争力指数最高,而澳门的综合效率竞争力指数优势明显。

  《报告》称,2015年可持续竞争力指数十强为香港、上海、北京、深圳、澳门、广州、杭州、苏州、南京和青岛。与2014年相比,青岛取代厦门进入可持续竞争力十强城市之列,深圳延续了近年来的良好势头,超越澳门跻身可持续竞争力十强城市第4位。

  另外,2015年宜居城市竞争力十强为珠海、厦门、舟山、香港、海口、深圳、三亚、温州、苏州和无锡。其中,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分别占据4席和3席,环渤海地区无一城市入选,海南省的海口和三亚双双位列中国宜居城市十强。同时,2015年宜商城市竞争力十强为香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重庆、武汉、成都、杭州,基本上为全国性和区域性中心城市。

  需规划新的城市体系

  “城市竞争力研究有一个重大转变,即从原来的仅仅进行城市竞争力的评价,发展为对一些重大的前瞻性的问题进行研究。今年我们选择了城市体系这样一个问题。” 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说。

  选定城市体系进行研究,具有相当的意义及合理性。

  中国正在进行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这将深刻改变中国的城市体系,蕴藏着驱动中国新发展的巨大潜能。在城市化加快推进过程中,中国目前的城市体系需要做重大调整,“因此我们应该要研究、规划新的城市体系”。倪鹏飞表示,全世界比较有前瞻性城市体系规划目标都是要促进国家的经济增长、社会公平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当前,中国城市化中的巨大潜力如何发挥出来,是一个重大命题。

  从中国到世界,一个重大的趋势就是城市大型化。因为城市存在规模经济,规模越大,会享受越多的外部经济,所以一般情况下,大型城市竞争力较强。但大型化的大城市“城市病”愈演愈烈,往往城市竞争力最强的城市也是“城市病”最严重的城市。如何趋利避害,需要新途径,也需要设计一个新的城市体系。

  倪鹏飞称,中国分化得非常严重。中心区在繁荣,它的一百公里以外的贫困带却在衰退。经研究发现,东北的衰退与其大城市的衰落有很大关系。“整个国家的不同区域在进行分化,区域里面的不同区域又在进行分化,这也与现行的制度体系和城市体系有很大的关系。改变这个问题,也要使我们的城市体系进行一个重新的设计。”他说。

  多中心群网化或成未来

  经过一系列的研究,《报告》认为,未来中国将出现一个组织上集群化、规模上哑铃型、结构上多中心、联系上网络化的城市体系。

  在规模分布上,中国已初步显现出大城市和小城镇“两头大”、中与小城市“中间小”的“哑铃型”规模体系,而且竞争力普遍较强的城市和小城镇多分布于城市群之内,城市群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和规模红利的源泉;在空间结构上,中国全域空间上已经出现了以上海、北京和广州为中心的多中心城市群空间结构,部分城市群内部还具有多中心的空间特征。但由于受到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和制度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大城市内部的多中心结构普遍缺失、城市病愈演愈烈;尽管顶级城市间功能分工和网络化已经浮现,但低级别城市间的等级化联系特征明显,城市网络化联系远未形成。

  《报告》建议,未来中国应构建开放的多中心、网络化、集群化、哑铃型的城市体系。具体而言,规划和构建中国城市体系应确立“经济竞争力强、社会凝聚力强、环境永续力强”三个目标价值,以“单中心转向多中心、等级化转向网络化、孤立城转向集群化、尖塔形转向哑铃型”的四项城市体系转换为目标任务,采取重点发展城市群体系、放开对大城市的限制、因地制宜区别发展小城镇、构建多尺度的多中心以及促进城市空间和功能体系的网络化等五项路径措施,推进建立一个经济竞争力、社会凝聚力、环境永续力强的多中心群网化城市体系,包括:一网五带三十群城市群体系,三十百千万城镇体系,四尺度多中心和多功能城市网络体系,支撑中国现代化和民族复兴。

多中心群网化或成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