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6年05月30日 星期一

我国绿色城市的顶层设计和要求

■余池明 《 中国城市报 》( 2016年05月30日   第 27 版)

  图1 2020年绿色城市建设的量化目标

  绿色城市的思想和理论渊源

  《管子》顺应自然的建城思想。古代《管子》中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规划思想,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绿色城市思想萌芽。《管子·乘马》:“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埠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毋庸置疑,《管子》对我国古代城市的规划建设产生了深刻影响。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古代城市建设不只受到《管子》顺应自然的思想影响,还受到《周礼》礼制王权思想的影响,而非行政中心的城镇受《管子》影响更明显。

  钱学森的山水城市论。1984年11月21日, 钱学森在致《新建筑》编辑部信中提出“构建园林城市”的设想。1990年,他明确指出,“城市规划立意要尊重生态环境,追求山环水绕的境界”。1992年10月,他再次呼吁,“把整个城市建成一座大型园林,我称之为‘山水城市、人造山水’。” 之后,他进一步提出,“把微观传统园林思想与整个城市的自然山水结合起来”,中国未来城市应该是“有山有水、依山傍水、显山露水和有足够森林绿地、足够江河湖面、足够自然生态”。

  曲格平的绿色城市标准。2001年,在厦门召开了国际城市绿色博览会,此在期间,举行了“21世纪绿色城市论坛”。在这次论坛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原国家环境保护局局长曲格平,从环境保护和生态的角度提出了绿色城市的六条基本标准和九条建设途径。其中,绿色城市的六条基本标准是:合理的规划布局;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有效的污染控制,环境质量达到优良状态;选择使用清洁能源;城市有一定比例的绿化覆盖;居民有强烈的环境意识。

  牛文元的绿色城市系统论。牛文元在《中国科学发展报告 2010》中提出:绿色城市是一个生态系统,应在一个确定的范围内实现其内部平衡。它包含了减少资源消耗、增加资源重复利用和资源循环再生等因素。“绿色城市”是一个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体系,主要体现在其结构内部协调,功能要素协调以及其区域性平衡。结构内部协调,指城市环境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具有较严密的组织构成、合理的比例和规范的秩序;功能要素协调,指城市环境系统中各要素的相互配合,在一定的时期内,保持其相对的稳定性。单独的城市环境系统是无法存在的,必须与区域乃至地球相互平衡。绿色城市具有阶段性,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目标、形态及环境表现。

  这些对于绿色城市的理论探讨,为中央提出建设绿色城市奠定了基础。

  绿色城市的顶层设计和要求

  2011年,“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的理念。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2013年12月12日至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指出,“城市建设水平是城市生命力所在。城镇建设,要实事求是地确定城市定位、科学规划和务实行动,避免走弯路;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要求。《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首次系统地提出了加快绿色城市建设的框架要求,提出了七项任务:

  第一,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将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市发展,构建绿色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第二,节能降耗: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发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和能源等资源,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控制总量提高效率。加快建设可再生能源体系,推动分布式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多元化、规模化应用,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

  第三,绿色建筑:实施绿色建筑行动计划,完善绿色建筑标准及认证体系、扩大强制执行范围,加快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大力发展绿色建材,强力推进建筑工业化。

  第四,绿色交通和绿色出行:合理控制机动车保有连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改善步行、自行车出行条件,倡导绿色出行。

  第五,大气治理: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开展区域联防联控联治,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第六,固废治理:完善废旧商品回收体系和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加强城市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和无害化处置。

  第七,生态保护:合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扩大城市生态空间,增加森林、湖泊、湿地面积,将农村废弃地、其他污染土地、工矿用地转化为生态用地,在城镇化地区合理建设绿色生态廊道。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要求。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要求,“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布局,实现紧凑集约、高效绿色发展。”“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要求城市工作要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中心目标,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随后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对城市绿色、环保和生态方面提出一系列具体要求,都是属于绿色城市建设的范畴:

  在指导思想方面,要求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贯彻“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

  规划编制方面,要求创新规划理念,改进规划方法,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全过程。加强空间开发管制,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根据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能力,引导调控城市规模,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形态功能,确定城市建设约束性指标。

  在建筑设计管理方面,要求按照“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突出建筑使用功能以及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环保,防止片面追求建筑外观形象。

  在建造方式上,要求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减少建筑垃圾和扬尘污染,缩短建造工期,提升工程质量。

  在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方面,要求提高建筑节能标准,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支持和鼓励各地结合自然气候特点,推广应用地源热泵、水源热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技术,发展被动式房屋等绿色节能建筑。完善绿色节能建筑和建材评价体系,制定分布式能源建筑应用标准。分类制定建筑全生命周期能源消耗标准定额。

  在绿色交通方面,要求加强自行车道和步行道系统建设,倡导绿色出行。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以提高公共交通分担率为突破口,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统筹公共汽车、轻轨、地铁等多种类型公共交通协调发展。

  在开敞空间和绿地服务方面,要求合理规划建设广场、公园、步行道等公共活动空间,方便居民文体活动,促进居民交流。强化绿地服务居民日常活动的功能,使市民在居家附近能够见到绿地、亲近绿地。原则上,城市公园要免费向居民开放。

  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要求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充分利用自然山体、河湖湿地、耕地、林地、草地等生态空间,建设海绵城市,提升水源涵养能力,缓解雨洪内涝压力,促进水资源循环利用。

  在城市自然生态方面,要求制定并实施生态修复工作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修复被破坏的山体、河流、湿地、植被,积极推进采矿废弃地修复和再利用,治理污染土地,恢复城市自然生态。优化城市绿地布局,构建绿道系统,实现城市内外绿地连接贯通,将生态要素引入市区。建设森林城市。

  在污水治理方面,要求强化城市污水治理,加快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改造,全面加强配套管网建设,提高城市污水收集处理能力。整治城市黑臭水体,以中水洁厕为突破口,不断提高污水利用率。

  在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面,要求加大城市工业源、面源、移动源污染综合治理力度,着力减少多污染物排放。加快调整城市能源结构,增加清洁能源供应。

  在城市垃圾治理方面,要求加强垃圾综合治理。树立垃圾是重要资源和矿产的观念;建立政府、社区、企业和居民协调机制;通过分类投放收集、综合循环利用,促进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十三五”时期绿色城市的建设任务

  “十二五”时期,国家发改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环境保护部分别进行了低碳城市、低碳生态城市、生态市的试点示范,这些实际上都属于建设绿色城市的探索。

  “十三五”规划纲明确提出,“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调节城市规模,实行绿色规划、设计、施工标准,实施生态廊道建设和生态系统修复工程,建设绿色城市。”显然,建设绿色城市的力度会进一步加大。上面所摘录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关于城市绿色节能环保和生态的要求,不少工作都有到2020年的量化要求,我们可以把它们看作是“十三五”时期绿色城市建设的具体工作任务。跟“十二五”时期的试点示范不同,城市工作会议的要求是对全国城市的普遍要求,部分量化要求(如图1所示):

  第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

  第二,到2020年,超大、特大城市公共交通分担率达到40%以上,大城市达到30%以上,中小城市达到20%以上。

  第三,到2020年,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力争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0%以上。

  第四,到2020年,力争将垃圾回收利用率提高到35%以上。

  (作者系全国市长研修学院对外合作与地方基层领导干部培训部主任)

我国绿色城市的顶层设计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