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6年05月23日 星期一

文化原来可以离我们更近一点

■中国城市报记者 张亚欣 《 中国城市报 》( 2016年05月23日   第 20 版)

  日前,浙江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讨论了补短板的问题,并提出若干意见,其中“补齐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短板”是一项重要内容,而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便是其应有之义。硬环境之外,公众更加需要有品质和人性化考量的软服务。一方面,城市管理者要提供文化产品、文化基础设施,另一方面,要打通公众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宁波“文化卡”支妙招儿

  文化是一个社会的灵魂,公共文化是社会稳定、和谐、健康发展并形成社会凝聚力的基本因素。优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助于涵养城市文明,促进公民素养与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美国社会学家欧登伯格在《伟大的好地方》一书中提出“第三空间”的概念,他称家庭居住空间为第一空间,办公场所为第二空间,而博物馆、图书馆、公园等公共空间为第三空间。第三空间设计得越合理,城市多样性越丰富,城市活力也越突出。

  如今,各大城市都有了丰盈充实的文化生活,但在公共文化设施的共享方面,还存在着尚未打通的最后一公里,制约着城市“第三空间”功能的发挥。而宁波市的措施为其他城市提供了一个参考。

  早在2014年,宁波政府就发行了“文化卡”,千万别小瞧这一张小小的卡片。这张卡片巧妙地将文化服务的供需两端维系起来,甚至形成了一个公共文化的“共同体”。一张“文化卡”,绑定全城主要文化机构和企业,包括书店、影剧院、博物馆、娱乐、艺术品市场、旅游等文化机构及文化企业,持卡消费可打折。两年来,签约文化机构和企业近400家,发卡36余万张。

  近几年,宁波文化消费机构和企业快速增长,大大小小达到几千家,文化产品相当丰富,可老百姓的文化消费却仍显“保守”。数据显示,城乡居民家庭文化消费在消费性支出中的比例仅为7%左右,农村只有3%,远低于国际水平。

  “文化卡”一手牵着文化企业,一手连着文化消费者。“推出‘文化卡’就是要激活文化消费通道,让文化消费也能像其他公共产品一样方便、价廉。”宁波市文化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甬城“文化卡”采用政府引入市场化运作、产业化发展的新思路。政府负责出台“文化卡”惠企政策、扶持商家,撬动社会文化资源,让文化企业切实让利于民,引导与拉动市民文化消费。

  宁波市政府每年的文化产业扶持基金约为2000万元,部分用于采购公共文化服务,低价或免费提供给公众。今后,这些政府采购项目将与“文化卡”关联,还将对销售额排名靠前、受市民欢迎的文化单位进行一定的奖励。

  数据说明“文化卡”的拉动效能:2016年第一季度,使用“文化卡”的文化消费达到5000万元左右,预计全年可达2亿元左右,比2015年增长近一倍。

  “一旦有了全城百姓观看剧目偏好的大数据分析,我们便可以按此来引进演出,避开消费弱点。这对企业来说,能准确分析市场,减少了经营盲目性和风险。”宁波文化广场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魏雪梅在媒体面前深有感触。一年多下来,“文化卡”记录了百姓消费,也成为企业经营靠得住的参考数据。

  实体书店筑起精神窝巢

  在巴黎,让思想自由碰撞的莎翁书屋被誉为英语世界文学青年的庇护所和乌托邦;在台北,诚品的出现让整座城多了份文艺雅致的格调;在大陆,独立书店近几年也开始成长起来,如上海独立老建筑里的“衡山·和集”、成都以“藏经阁”概念打造的文化空间“方所”、苏州金鸡湖畔的“诚品生活”……这些独立书店仿佛社会实验室,探索着“书店”概念的可能性,也培养着文艺与美学的土壤,进而影响着一座城市的气质和内蕴。

  阅读季里的相聚和偶遇,不仅给个人的精神生活带来了滋养,更重要的是,还为一座城筑起了精神窝巢,让无数心灵有了栖息之所。

  近年来,各大城市纷纷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机构纷纷建立,“天堂书店”“最美书店”纷纷走进城市。

  “实体书店不仅卖书,一些影响力大的书店积极介入出版、文艺评论、挖掘和推荐作家等环节,将自己的定位从出版产业链终端往前移。”英国最大连锁书店水石书店总经理詹姆斯·旦特表示,书店这个看上去最传统的书籍售卖场所,已经变为推动城市文学、艺术、戏剧等领域的活跃力量。

  不止一家知名书店掌门人认为,实体书店在高颜值之外,更要重视与作家、读者的交流,力争把自己打造成当地精神文化生活的据点,让更多爱书人可以走进来、留下来。老书虫书店总经理彼得·高夫亦对记者表示:“实体书店的更高目标,是创造一个文艺能量高度稠密的平台,让人们觉得在家之外,还有另一个文化家园。”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位于法国巴黎塞纳河畔的莎士比亚书店,远远超出了单纯售书的意义,更多具有英语文学青年庇护所的象征意味。书店里,层层叠叠的书从狭窄的走廊堆到天花板,散发出杂乱而不失美感的韵味。

  从上述书店的发展来看,“硬环境之外,公众更加需要有品质和人性化考量的软服务。一方面,城市管理者要提供文化产品、文化基础设施,另一方面,要消除这些文化设施之间的壁垒,打通公众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产品和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才能提升文化价值,聚合城市的文化力量。”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李晓波的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坦言。

  在文化之路上,崎岖的探寻本身也是一种美好。“文化卡”也好,实体书店也罢,它们自然不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唯一道路,但其思路至少有所启示。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造一个相互融通的文化共同体,对社会的影响或许短期内难以量化,但十年、二十年之后,对城市精神的滋养和社会文明的培育,会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显露,诚如“风从花里过来香”。

  阅读是一个人的事,但又不仅是一个人的事。当阅读成为一群人、一座城的事时,每个人都会从精神窝巢中得到滋养。

文化原来可以离我们更近一点
这些书店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