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6年05月02日 星期一

服务业引领新型城镇化

■柳森森 《 中国城市报 》( 2016年05月02日   第 11 版)

  美国经济学家富克斯指出:“服务业是促进其他部门增长的过程产业。服务业是经济的黏合剂,是便于一切经济交易的产业,是刺激商品生产的推动力”。在工业化和城镇化阶段,服务业是作为一个服务和配套的行业而发展的,对城市工业具有很强的依赖性;而当城市发展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时,服务业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第三产业逐步走上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高级阶段,这表现为城市服务业由自发发展状态走向第三产业的自觉发展状态,最直接地体现在城市服务业内容的演变和深化过程之中。特别是在工业化的中后期,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呈不断上升的态势,成为国民经济的“顶梁柱”。城镇化的“接力棒”也因此传到服务业上,并由它继续推动下去。

  如果说工业化带来的是城市规模的扩张和城市数目的增多,即城镇化在量上的扩张,那么,服务业的发展则是促进了城镇化软硬件设施的完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即主要表现为城镇化在质上的进步。因为服务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和知识、技术密集型行业,不仅能够吸纳较多的劳动者就业,成为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因素,还将有利于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质量和效益。

  服务业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城市经济聚集效益的实现。城镇化过程是各种经济要素不断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城市具有如此强大的吸引力,原因在于城市具有聚集经济和规模经济的特性,能带来较高的要素收益。城市集聚经济的形成离不开服务业的支持。服务业具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生产与消费在时空上的高度同一性,服务业不会像工业那样在甲地生产、到乙地消费;二是要求有最低的“入门人口”,也就是人口必须集中到一定规模,服务业才能盈利,才能作为产业来经营。因此,服务业天然地有向城镇聚集的要求。服务业通过为工业和城市提供服务和基础设施,增强城市的吸引力,为城镇化提供动力。当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分工成为整个社会的普遍生产组织形式时,它对产前和产后的种种服务必然提出全方位和高效率的要求,例如需要有速度快、成本低、载量大的运输业,保证投资、减少风险的金融业和保险业等;同时国民收入的增加、生活消费的提高也刺激了种种生活服务,如医疗、教育、饮食等行业的大发展。这些行业在为工业提供服务的同时,形成了城市的基础设施,诸如:交通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和信息产业设施等,使城市的产业更加齐全、生产生活更加便利、功能更强,吸引力增加,从而使工业后期的城市发展找到了“产业依赖”,使城镇化的继续发展成为可能。

  第二、服务业激发城市外部经济效应。在城市经济中,外部经济效应往往比较突出。外部经济效应指某单位内部效率的提高并不是由该单位内部支付代价带来的,而是由其外部的经济行为所带来的,并没有通过货币或市场交易反映出来。城市的外部经济效应相当部分源于城市服务业:较高的教育水平和良好的卫生条件,使城市劳动力具有较高素质;发达的市场体系、完备齐全的公用事业服务系统大大降低企业的运输及交易成本;密集的信息和先进的信息传播手段使企业往往无需支付成本而坐享其成。城市服务业的比重越高,外部经济效应就越大,城市的聚集效应就越高。

  第三、服务业促进城市经济扩散效应的发挥。经济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的地方,而是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形成一定的中心区,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边缘地区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最终的影响。城市可以发挥这种增长极的作用,其崛起对邻近地区的发展形成扩散效应。而服务业就是实现扩散的重要条件。交通运输、通讯服务业的发展,金融及各种要素市场的发育,是生产从城市向边缘地带转移的前提。服务业越发达,城市经济的扩散范围越大。当代发达国家出现了市郊化或称逆城镇化现象,市郊化发展的结果使大都市连绵区或城市群带出现。而现代工业以大机器生产为其物质技术基础,需要一定的资金、技术规模起点,与服务业的许多行业特别是传统行业具有劳动力和资本比较容易进入的特点形成鲜明的对照。因此,在资金、技术不足的条件下,虽然难以迅速发展第二产业,但可以通过服务业特别是传统服务业的发展推动城镇化。

  第四、服务业给城镇化带来后续动力。高度发达的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城市提供更多更好的配套性服务行业,如金融、保险、科技、通讯业;商品流通要求有仓储、运输、批发、零售业的服务;市场营销要求有广告、咨询、新闻、出版业的服务;专业化程度的越高,越要求企业间的协作与交流,越要求有发达的市场服务体系。随着收入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人们更多追求更丰富多彩的物质消费和精神享受,由此促进城市文化教育、体育娱乐、医疗保健、旅游度假、法律诉讼等行业的发展。特别是,以网络作为快速传递媒介的现代金融、咨询、贸易、信息、文化、旅游等知识服务业成为重要的产业基础,知识服务业的比重日益上升。

  服务业具有覆盖面广、形式灵活、从业人员规模大的特点,其发展水平是衡量城市现代化水平、综合经济实力、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服务业的发展可以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将出现制造业服务化现象,包括投入服务化和产出服务化。而城市是服务业的基地。城镇化水平提高必然要求城市服务业发展。从国民经济看,也出现国民经济服务化即GDP中服务业比重日趋增大,甚至超过工农业的情况。服务业的迅猛发展赋予了城市新的活力,是城镇化进入更高的层次,城镇化离不开工业化,但中国未来城镇化的动力机制不仅是靠工业化,不是所有的地区都要建成制造业中心,而是同时需要依赖于服务业的大力发展。当前我国人均已经到达GDP3000美元,城镇化水平已经超过50%,服务业发展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将会起到主导作用,成为城镇化向纵深跃进的后续动力。国际经验表明,当城镇化率达到50%以后应该是服务业大发展的时期,如日本城镇化后服务业是工业产值的3倍,德国大概是2.68倍。可以预见,服务业将是未来中国助推城镇化的下一个主引擎。

  城市的服务业越发达,城市的吸附作用就越强,生产要素向城市集聚的速度就越快。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明确提出,要把推进城镇化与繁荣服务业结合起来,加强政策引导和体制机制创新,充分挖掘和释放其中蕴涵的发展潜力。现阶段的中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所以,要加快城镇化进程,必须依靠大力发展服务业,并要通过各种可行的方式努力促进服务业与城镇化进程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作者系中国城市管理研究院研究员)

服务业引领新型城镇化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