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6年04月04日 星期一

传承与开发湖湘文化 促城镇化发展

■王克修 《 中国城市报 》( 2016年04月04日   第 26 版)

  图为凤凰古镇沱江风景

  图为长沙天心阁

  图为张家界王家坪镇石堰坪村

  城镇化速度和质量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而影响城镇化速度与质量的因素除了工业化外,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开发也不可忽视。

  湖湘文化资源丰富

  湖南位于长江中游,南枕南岭,北接湖北,西连贵州,东临江西,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源远流长的历史变迁,多民族的融合,中原文化的渗透……这一切,为湖湘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内容丰富、品种多样、很多具有自身独特性的资源基础。

  历史资源。从原始社会起,湖南境内就有人类在此栖居,文化源远流长。由于自然环境和古老民族或部族的不同,形成了具有湖南特色的传统文化,如原始古朴的楚文化、独树一帜的湖湘文化、极具神秘色彩的梅山文化以及源远流长的龙舟文化等。具体表现在文化遗存方面,有距今七八千年的石门皂市下层和澧县彭头山原始社会遗址,距今五千年左右的传说时代中华始祖炎帝和舜帝的陵墓、沉睡地下两千余年的马王堆女尸及其随葬品、千年之前就已打开国际市场的长沙窑釉下彩瓷,三百年前农民起义领袖闯王李自成的归隐之地石门夹山寺;表现在名人方面的有楚国爱国诗人屈原、西汉政治文学家贾谊、东汉造纸术发明者蔡伦、唐代书画家欧阳询、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家魏源、理学大师曾国藩、献身于维新运动的谭嗣同以及领导辛亥革命的黄兴、宋教仁、蔡锷,特别是影响现代史发展走向的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贺龙、罗荣桓等英杰都诞生在这片热土上。

  民俗资源。湖南有苗、瑶、土家族等40多个少数民族,各个民族在建筑、习俗、服饰、饮食、婚姻、喜庆、禁忌、宗教信仰等方面都拥有自己的民族文化,特别是人口规模较大、居住较为集中的土家、苗、侗、瑶族风情各异,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它主要包括生活习俗、生产习俗、社交礼仪习俗、岁时节令习俗和信仰习俗等。透过这些民间习俗文化,湖南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各种社会条件下的社会风尚、各地区和各民族的社会风情,以及社会各阶层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都可以全方位地透视和折射出来。

  饮食资源。湖南的饮食文化色味俱佳,湘菜在丰富多彩的中国菜系中,以品种丰富、味感鲜明的特有风貌独树一帜,名列于全国八大菜系之中。湘人“没有辣椒不成菜”,湖南人民的共同爱好,使得湘菜形成三大风味流派,实则异中见同,大同小异。

  旅游资源。湖南有一大批“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旅游资源,如武陵源是世界自然遗产之一、南岳衡山五岳独秀、岳阳楼为全国三大名楼之一、韶山是伟人毛泽东的故乡,炎陵县的炎帝陵与宁远县的舜帝陵为中华始祖的陵寝、马王堆汉墓有令世界震惊的两千年不朽的女尸、精美的漆器以及技艺高超的丝织品等等。全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岳阳楼、千年学府岳麓书院、芷江受降坊、独具特色的侗族文化、梅山文化、苗族文化、独树一帜的湘菜等。这些旅游资源具有很强的垄断性和巨大的吸引力,是湖南旅游业打开国内、国际市场的强有力的王牌。

  品牌资源。品牌,特别是名牌,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财富,有时甚至难以用货币来衡量。规定产品品牌,特别是创造品牌,有利于加强企业的形象,吸引更多的品牌忠诚者。这些年来,湖南省在新闻、出版、文化、体育、旅游等方面,都已经有了或正在创造一批名牌产品。如在全国叫得响的“电视湘军”“出版湘军”“体育湘军”“动漫湘军”等,这些被业内专家称为“湖南文化现象”。

  传承与开发有障碍

  转化与开发的盲目性。在城镇化进程中,不加选择地对文化资源进行产业化开发是盲目行为。不是所有的文化资源开发都能转化为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也不是所有开发都能实现预期效果。一般来说,可度量文化资源更易于进入市场,而不可度量文化资源难以转化为有经济价值的文化产品。在城镇化进程中,有的地方不惜人力、物力和财力,做一些不切实际的规划,上一些很难看到市场前景的文化项目,往往得不偿失。

  转化与开发的层次较低。在城镇化进程中,对文化资源总体价值缺乏宏观把握,导致低水平开发。文化资源具有非独占性,谁占用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谁率先将其开发成高水平、有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一些地区虽然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的比较优势也非常明显,但这种比较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同时,在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上,缺乏人文情怀和可持续发展意识,过于急功近利,结果事与愿违。

  转化与开发的政策支持较弱。虽然制定了文化产业相关的保护条例和政策,但大都是宏观政策或法规,缺乏可操作性强的具体细则。政策缺失、无法可依,产业政策对城镇化进程中文化产业的保护、扶持力度偏弱,政策缺乏必要的稳定性,产业政策针对性不强重点不突出等情况不同程度地存在。

  传承与开发择路径

  尊重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资源是城镇化的灵魂。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城市文化衡量标准也越来越高,城市特色、城市形象等日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城镇化过程中不仅要创造和发展新的文化,也要保护好传统的、民族的文化,尊重和珍惜历史积淀。城市更新应是一个历史、文化生命体的新陈代谢,而不是推倒重来。要把握传统资源的丰富内涵。

  保护地方传统文化资源的落脚点。有发展独特的、地域的、民族的文化,才能形成自己的文化优势,增强地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地方政府应根据本地的传统和特点发展自己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制定出符合自身文化发展的规划,避免盲目性。长株潭地区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着力融入红色文化;在湘南地区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着力融入开放文化;大湘西地区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着力融入生态文化;洞庭湖地区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着力融入水文化。进一步开发湖南现有的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充分发挥优势。在湖南的西部和西南边远地带,由于山高坡险,交通不便等自然因素的制约,还无法通过发展传统产业来脱贫致富。但这些地区拥有风光秀丽、风俗民情独特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在这里,发展传统产业的劣势恰恰可以成为发展旅游产业的资源优势。对此,可通过旅游资源的开发,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带领当地群众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在开发城市旅游资源的过程中,要注意将当地的自然资源和传统特色文化精心结合在一起,如长沙的岳麓山、橘子洲、浏阳河、月亮岛等景点要注意人文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岳麓山来说,要形成前山人文景观、后山自然景观的格局等等。

  产业联动是文化资源保护开发的重要方式。通常人们对文化资源的理解主要是指历史既存,即既有的文化遗产、文化大师、文化精品等,似乎只有这些才是真正的文化资源,才是未来文化发展的依托。但事实上,文化资源不仅有地域性,还有跨地域流动性,能在更大的空间范围进行配置。对一个城市文化发展而言,文化资源的历史既存固然重要,重视跨地域流动,扩大文化资源增量,提高竞争力,也同样重要。城镇化要有产业支撑,更要有产业联动作为传统文化资源继承与开发的重要方式。

  加强文化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要善用文化资源,推动农业经济向文化经济转型,实现就地城镇化。湖南的新型城镇化必须彰显湖湘文化特色,将湖湘文化资源与湖湘山水生态资源紧密结合,以湖湘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为切入点,通过打造一系列“湖湘文化旅游小镇”带动乡村发展,进而推进湖南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以湖湘文化旅游小镇建设为引领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可以由旅游部门直接牵头,住建部门紧密配合,其他相关部门积极支持和响应,共同抓好这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

  (作者系中共湖南省委党校决策咨询中心副主任、教授)

传承与开发湖湘文化 促城镇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