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6年04月04日 星期一

随迁子女入学难 政策利好 限制难破

■中国城市报记者 张迪 《 中国城市报 》( 2016年04月04日   第 15 版)

  3月29日,民政部网站发布消息,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精神,切实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民政部、教育部、公安部决定从2016年3月底至7月底,部署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摸底排查工作。

  近些年,留守儿童问题被频频曝光,引发了社会和政府的极大关注,而农民工子女的另一群体——随迁子女,他们在城里的生活也不容易。

  “现在随迁子女基本上很难在城市里面方便地入学。在这种情况下,留守儿童就变成了一个很严峻的问题。”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一语道破留守儿童问题日渐严峻的原因,也引出另一个一直以来非常棘手的问题——随迁子女入学难。

  异地就学难在哪儿?

  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0—17岁随迁子女为3581万人,其中,义务教育阶段为1472万人。另据调查显示,随迁子女中已有近20%在流入地城市出生。

  作为人口输入大省,广东省目前非户籍义务教育学段学生就有430万人,加上学前教育超过600万人,且80%都集中在深圳、广州等珠三角城市。这些庞大的数字,不仅给城市教育的承载能力带来诸多挑战,也考验着中国教育的担当与智慧。

  随迁子女入学最大的难点在于公办学位的不足。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认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随迁子女的流入每年都是成万人增加。2015年,深圳市拿出了一半的公办学位来解决随迁子女异地就学问题,却只能满足23%的随迁子女享受公办教育的需求。他坦言,“50%和23%,差距实在不小”。

  此外,他还强调,保障随迁子女入学还涉及到土地问题。如珠三角城市,土地资源紧张,义务教育阶段办学用地如何解决,需要更灵活与有效的措施。

  此外,教师编制也是解决异地就学需求的关键。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宋永忠针对师资短缺的情况在“两会“期间发问道:“公办教师编制数难以增加,可学生越来越多,学校该怎么办?”例如,苏南某公办学校共有教师124人,其中有正式编制的教师只有44人。为了确保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不得不将一些拥有教师资格证的师范毕业生作为临时聘用人员承担教学工作。宋永忠坦言,他们工资待遇低,工作不安心,由此造成教师队伍不稳定、正常教育活动受到影响、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随迁子女入学如何破冰?

  一边是稀缺的学位、师资,一边是日益增长的随迁子女群体就学需求,异地就学如何才能真正破冰?

  江苏省政协副主席朱晓进建议,加大政府投入和支持力度,从源头上化解入学难。加大对流动人口变化趋势研究,将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发展总体规划,超前部署,合理配置,根据人口数量、分布及变化趋势,按照学校数量适当,区域布局合理,办学规模适度的要求,合理规划学校布局。

  同时,合理设置流动人口子女就读义务教育学校的接纳标准,并建立预报名制度。对于不完全符合规定要求的人员子女,可以建立打分制度,根据学校空额,优先满足高积分者,有序安排入学。

  结合流入地普遍状况,罗伟其认为,可用民办教育的发展补齐短板:“适当拓展公办学校空间;由政府购买部分学位;把民办学校水平提高,让家长觉得上民办校也是一个选择,而不是被迫的无奈。”

  “向民办学校购买学位”,这点也得到熊丙奇的赞同。“学生到民办学校读书,但学费由政府支出,因此,到公办和到民办,对学生来说,得到的政府补贴、支持是一样的。这是现阶段解决随迁子女城市入学的途径之一。”熊丙奇认为。

  此外,他还强调,政府购买民办学位还需要思考另一个问题,即政府如何对民办教育的发展进行补贴、扶持,以给受教育者提供更丰富的教育资源、更公平的教育机会。

  还有专家建议,实施“流动编制”教师聘用改革。“在现有公办学校编制约束政策不变的前提下,支持流入地区政府和教育部门根据办学需要,招聘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师资作为‘流动编制’教师,与公办教师享受同工同酬和福利保障。当公办学校教师缺编时,优先安排‘流动编制’教师进编;当教师数量过剩时,这部分教师则进入‘地方师资储备库’,接受不同类型学校和不同岗位的调配统筹,满足师资需求。”宋永忠说。

  政策虽利好 限制仍重重

  去年年底,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决定从2016年起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打破原先农村、城市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分别设计的模式,实现相关教育经费随学生流动可携带。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认为,这样一来,备受困扰的资金问题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解决。

  他进一步解释:“按照目前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随迁子女只有在户籍所在地才能享受财政承担的义务教育经费,一旦流动到城市就享受不到,这就造成了人的流动与义务教育财政经费的凝滞。对于流入地来说,接受随迁子女越多,承担的教育投入也越多。这使得教育资源在流出地的结构性浪费和流入地结构性紧张并存。”

  3月21日,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在全国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现场会上表示,要切实简化优化随迁子女入学流程和证明要求,提供便民服务。

  刘利民指出,在“两为主、两纳入”政策基础上研究建立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两为主”“两纳入”,即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同时将常住人口纳入区域教育发展规划、将随迁子女教育纳入财政保障范围。

  日前刚刚发布的广州市“十三五”规划纲要也指出,要逐步推进来穗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到2020年,通过积分入学等方式入读公办学校和政府补贴民办学校学位的就读比例达到70%以上。

  然而,政策虽利好,随迁子女入学限制条件仍然很多。据了解,在北上广深一线城市甚至其他二三线城市,随迁子女入学都面临多重门槛限制,如父母的就业证明、居住证明、加入社保的证明等等。

  对此,有专家认为,接受义务教育是每个公民的权利,而不是福利,保障公民平等的受教育权是政府的义务和责任,这是解决随迁子女入学的立足点。为此,应该取消所有门槛限制,并以此重新设计教育管理体系和教育资源配置体系。

  也有专家建议,二、三线城市要尽量放开公办学校,北上广深一线城市也要逐步创造条件,不管让随迁子女进入公立还是民办学校,都要保证他们读书的权利。

  链接

  随迁子女在北上广深中考须满足的条件

  北京

  1. 进城务工人员在京有合法稳定职业已满3年;在京连续缴纳社会保险(医疗保险或养老保险)已满3年且不含补缴。

  2. 随迁子女具有本市学籍且已在京连续就读初中3年。

  3. 进城务工人员持有在有效期内的北京市暂住证或工作居住证,并在京有合法稳定的住所。

  上海

  1. 考生父母一方须持有效期内《上海市居住证》;或者考生父母一方为灵活就业人员,从首次登记日起至2015年5月31日须连续2年在街道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办妥灵活就业登记(2016年及以后须连续3年办妥灵活就业登记),且持有《上海市临时居住证》从首次发证日起至2015年5月31日的有效期满1年(2016年要求满2年,2017年起要求满3年)。

  2. 考生在本市全日制初中学校连续就读2年(2016年及以后要求连续3年)的应届初三学生。

  3. 考生本人持有公安部门颁发的有效身份证或户口簿原件及《上海市临时居住证》。

  广州

  1. 进城务工人员需有连续3年的合法稳定职业、连续3年的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

  2. 进城务工人员按照国家规定在广州市参加社会保险累计3年。

  3. 随迁子女在广州市具有完整三年初中学籍,且为应届毕业生。

  深圳

  1. 非本市户籍就业人员在我市具有合法稳定职业、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

  2. 非本市户籍就业人员连续持有我市有效居住证满3年,在我市缴纳社会保险累计满3年。

  3. 其随迁子女符合我市义务教育就读条件并在我市具有3年完整初中学籍。

随迁子女入学难 政策利好 限制难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