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的到来,加之南方一些省市开始逐渐进入雨季,水资源和城市发展的关系,又进入了民众的视野。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城市发展的依托。比如北京,千百年来曾借助山前优越的地理位置,丰沛的水资源供给,成为四方辐辏之都会。但是,随着历史的车轮向前行进,曾经引以为傲的优势,如今却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块短板,令人唏嘘不已。因此,回顾历史,研究北京历史上何以因水而兴,何以因水而困,研究北京城与水系的密切关系,将为我们今天如何利用水资源,提供宝贵的经验教训和科学依据。
因水而建 依水而兴
历史上,北京城是一个水资源极为丰富的地区。它三面环山,一面向海,永定河、潮白河等河流的前身冲出山谷形成了肥沃的冲积扇平原。先秦时代,这里曾水网纵横、湖泊密布。燕王分封之后,蓟依托着莲花湖水系自然地发育起来。自此之后的历史时期内,平地流泉,河网密集,湖泊星罗棋布,其优良的水源和水利条件仍是吸引诸多王朝在此先后封侯建都的因素之一。
辽、金、元、明、清时期,北京地区的地表水、地下水都很丰富。辽代,在今通州区南部有个方圆数百里的湖泊,名叫延芳淀。水中天鹅、野鸭群集,菱芡、荷花丛生。辽、金、元时期,帝王常去游猎,故今通州区南境都曾有辽、金、元时期的帝王行宫。直到清后期,延芳淀才最终消失。另外,在其它地方,如朝阳区东北部、大兴区北部、海淀区西部等地,历史上都曾有大型湖泊。今朝阳区东北部有个金盏乡,“金盏”就是一个湖泊的名字。明末清初的大舆地学家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说:“金盏儿淀,(通)州北二十五里,广袤三顷,水上有花如金盏,因名。”可见,历史上北京地区的湖、泊、淀、泽之水是很多的。
兴修水利 缓解压力
城市用水的供需矛盾,北京作为都城时即已存在。宫苑用水是北京城用水的重要环节。金代时期,仿效汉法建造中都,在皇城西部设立苑林区,把位于西郊的洗马沟水引入城内,形成中都城的太液池,名为鱼藻池。
元朝建都北京后,改称元大都,这是北京城市发展历程中的一个转折点。大都城是全国性的政治文化中心,其面积和人口都数倍于前,莲花湖水源已远远不够。特别是上升为都城之后,漕运作为水的一项新功能被开发出来,运河成为北京城的经济命脉。为保证漕运增加运力,北京地区可用之水几乎“一网打尽”,涓涓细流齐聚运河。
为保证城市用水和漕运的需要,水源也转移到高梁河水系。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由郭守敬规划设计修建了白浮瓮山河引水工程,引昌平白浮泉水向西,一路收集西北一带山泉汇入瓮山泊,再经南长河、高梁河入“海子”;从万宁桥下向东南,再顺皇城东墙南下,接旧金的闸河与潞河相接,供大都用水。
明代白浮瓮山河湮废,北京的地表水源只剩玉泉山一处。永定河因含沙量大,泛滥严重,威胁城市安全,已无法引用。为补充水量不足,清乾隆年间兴建引用西山的香山、卧佛寺泉水的石渠工程逾10公里,将分散的泉水引至玉泉。北京城市园林供水,一直是水利部门的重要任务。因此,兴修的水利工程一开始便为美化首都环境起着重要作用。最著名的工程如元代瓮山泊,既是通惠河(见京杭运河)上源调节水库,又是著名风景游览区,元代皇帝多次乘船前往游乐。经清代扩建为昆明湖,成为大型皇家园林。
防汛防洪 整治为重
历史上,北京地区曾多次发生过严重水灾。仅清代就有顺治十年(1653年)、康熙七年(1668年)、嘉庆六年(1801年)、光绪十六年(1890年)、十九年(1893年)等多次发生的严重水灾,尤其是嘉庆六年、光绪十六年的水灾,实为百年不遇的特大水灾。《天咫偶闻》记载:庚寅(光绪十六年),“京师自五月末雨至六月中旬,无室不漏无墙不倾,东舍西邻,全无界限。而街巷至结筏往来。最奇,室无分新旧,无分坚窳,无弗上漏旁穿,人皆张伞为卧处。市中苇席油纸,为之顿绝。东南城贡院左近,人居水中。市中白物腾贵,且不易致,蔬菜尤艰。诚奇灾也。”就是这年,平谷、昌平等州县,阴雨连绵四十多天。
为防止水灾,清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对永定河水系进行系统整治,固定下游河道,改变“无定河”局面。总的治理方针是左岸筑堤,右岸分洪,以确保城区的安全。
城市发展 促水系变迁
水与北京城的历史,典型地反映了水环境变迁与社会变迁之间的互动关系。治水问题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
一方面,北京城市的形成与发展需要不断开发水利以满足其不断扩大的需求,如早期的农业灌溉、修筑城池;中期的城址由莲花池水系向高梁河水系转移,以及此后为解决城市漕运、农业灌溉、生活用水及排水、园林美化及城市防洪等等而对永定河、高梁河、潮白河、瓮山泊等河湖水系进行的各种整理和改造等。另一方面,历代持续不断的水利开发和城市建设,又不断改变着城市水源状况和原本自然的水环境。由于城市规模的突破性发展和人口数量的剧增,以及周边地区农业的深度开发,北京地区的许多自然水体以及水环境面貌从明清以后开始发生改变,水资源的供求关系由原来的相对平衡逐渐转向失衡。水利工程重在解决缺水问题,被人们更加关注和依赖,成为京城施政的重中之重。康熙曾将“河务、漕运与(削)三藩”列为朝政的头等大事,“书而悬之宫中柱上”,夙夜不忘。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合理利用、有效改善水环境的宝贵经验,如历代都把水脉纳入城市布局,使城市增添山水园林特色;元代白浮堰的开创与清代昆明湖的改造,为京城开辟新的水源拓展了思路等。但同时,也有许多值得吸取的教训。除去气候变迁等客观因素外,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城市的“超载”发展和周边地区森林植被的人为破坏等因素,是导致水荒的重要原因。重视这些历史的经验教训,对于我们当今协调城市发展与环境的关系,继承与完善自然和人文风貌,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
相关链接
历史上北京的水系变化
6个世纪以来,北京的河流水系,从原有六大水系变为五大水系,分别为:
永定河水系是北京元代以前赖以建城的水系,主干发源于河北张家口,上游称桑干河。当年水流汹涌,多次泛滥,常以“善决、善徙”著称,古有“浑河”、“浑水”、“卢沟水”、“无定河”之称,在北京市范围内,也曾经多次改道。
大清河水系在北京房山,主干为拒马河,有大石河等河流汇入,是北京目前水流最大的河流,至今仍有泛滥洪灾威胁,是北京唯一与历史上差别不太大的河流。
北运(温榆)河水系上游是北沙河,均为大运河上游,发源于京北军都山,流经昌平县,沿顺义县西界,经朝阳区至通县北关始称北运河,该水系亦称北运河水系,包括温榆河、沙河、通惠河及小中河,最后汇于北运河,流域面积总计达4300多平方公里。它是北京最主要的水系,也是唯一发源于北京的水系。
蓟运河水系位于潮白河水系的东南方,在北京境内的长度较短,其支流主要分布于北京市平谷区境内,在平谷区西南部汇流出京。
潮白河水系是北京的主水系,由潮河和白河二条河流组成。潮河发源于河北丰宁县上黄旗北,经滦平县、古北口入密云县,至高岭乡漕城子注入密云水库东北端,出密云水库东南端穆家峪乡大坝,向西南流至密云县城南十里堡,汇白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