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6年03月14日 星期一

建设品质西安,让百姓更有获得感

——访全国人大代表、西安市市长上官吉庆

■中国城市报记者 张志辉 通讯员 李伟 《 中国城市报 》( 2016年03月14日   第 04 版)

  编者按

  西安地处中国陆地版图中心,是华夏故都和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具有地理区位、历史文化、科教资源等多方面优势。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推进,西安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要着眼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品质西安”。值此全国两会之际,本期中国城市报特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西安市市长上官吉庆,请其阐述新时期西安的城市治理理念及发展战略。

  制定严格考核机制,建立城市治理长效机制

  中国城市报:2月21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在规划、建设、管理三个方面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说到“城市病”,请问西安的情况怎么样?

  上官吉庆:“城市病”是每个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的共性问题。近年来,西安在治理“城市病”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也取得了一定成绩,比如说治污减霾,2013年初,西安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启动实施了这项工作,将其列为环境治理和民生改善的头号工程,通过三年治理,西安的空气质量有了比较的明显改善,去年全市优良天数达到251天,比2013年增加了113天;再比如,缓堵保畅,我们通过工程、管理等多项综合治理措施,交通环境得到了改善,去年我们通过第三方民意调查,在九项民生工作测评中,缓堵保畅排第一位,说明老百姓是认可缓堵保畅工作的。

  针对城市发展中的一些具体问题,今年1月,西安市委、市政府还召开了城市治理工作“千人大会”,拉开了全市城市治理专项行动的序幕,主要围绕治污减霾、市容环境、城市运行安全“3个方面”的“12项任务”展开,集中解决一批群众反响强烈的“老大难”问题。

  重点从道路清洁、交通秩序、公用设施、广告牌匾管理及野广告、围墙围挡、城市绿化、违法占道经营等7个方面发力,大力整治市容市貌和城市环境。经过1个多月的治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城市面貌有了比较大的改观,社会各方面和广大市民也都比较认可。

  中国城市报:我们知道您是在今年2月4日正式当选为西安市市长的,那么,近期这些城市治理专项整治行动所取得的效果该如何保持?会不会仅是新官上任“三把火”?

  上官吉庆:在全面开展城市治理专项行动以来,我也看到了一些网友的评论,说这是搞形式主义,是“一阵风”。而这次城市治理专项行动,绝不是运动式的、突击式的活动,而是一项长期性的任务、常态化的工作,一定会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做到不达目的不罢休,不获全胜不收兵。

  大家知道,城市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很多都是历史形成的,解决这些问题,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 “毕其功于一役”,必须要有长期作战的准备。为此,我们制定了严格的考核机制,对实行全过程实行更严格的督导检查,并分类制定检查考核细则,明察暗访,全程紧逼,严督实查。这次整治工作将纳入今年各单位年度责任目标考核,做到工作推进到哪里,督查就跟进到那里。

  同时,我们还将通过“市民电视问政”和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等措施,真正把政府工作的监督权、评判权交给群众,让老百姓都来评价、来打分,形成全社会监督问政的倒逼效应,真正让那些不作为、慢作为的人感到压力。

  发展高品质经济,迈向“GDP万亿元俱乐部”

  中国城市报:前不久,西安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品质西安”的口号,“品质西安”都包括哪些内容?

  上官吉庆:品质西安的内涵概括起来就是:承古开新、开放包容、高端优质、和谐宜居。这里既有质的要求,又有量的提升;既有质量的框定,又有速度的指向;既有物质发展的目标,又有精神层面的追求,涵盖了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

  建设品质西安,核心是人,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人。我们希望通过提升经济发展、城市治理、宜居环境、对外开放、人民生活和政府服务等“六大品质”,实现经济实力、城乡居民收入、经济外向度三大跃升,促进城市创新驱动力、产业竞争力、综合承载力、辐射带动力及绿色发展力五方面能力大幅增强,全方位改善城市面貌、提高城市的综合承载力和竞争力,真正让广大市民从品质建设中得到实惠。

  建设品质西安,经济是基础,没有经济的高度发展,我们讲品质,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坚定发展是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且不是一般的发展,应该是“质优、量增”的高品质的发展。我们既要把经济蛋糕做大,同时又要把质量做优;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还要有一定的速度,而且这个速度还要与我们的“追赶超越”目标相匹配,因为我们毕竟是一个后发展地区。

  中国城市报:如何理解“质优、量增”的高品质发展?

  上官吉庆:从“质”的层面上讲,就是要发展高端优质的产业,打造具有西安特色的现代产业新体系。就目前来讲,要大力发展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这些都是符合国家产业发展导向、有市场前景、发展潜力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而且发展这些产业,西安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方面,西安有在全国遥遥领先的科教综合实力,西安现有普通高等学校63所,在校大学生近百万,拥有各类科研机构3000多个,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0家,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6万人,两院院士有62名。之所以韩国三星电子能够选择西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看中了我们的科教、人才优势。

  另一方面,西安有两块“国字号”创新改革试验、示范的金字招牌,一个是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一个是西安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具有很好的政策优势。这对我们下一步打造内陆性改革开放新高地、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创新之都,都是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从“量”的层面上讲,目前西安的经济总量还是偏小。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5810亿元多,与国内一些先进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我们提出要加速迈向“GDP万亿元俱乐部”,下大力气把经济总量做上去,把“蛋糕”做大。今年,我们确定了8%以上的增长速度,应该讲,这是一个“跳起来摘桃子的目标”,这既是西安市实现追赶超越的需要,也是支撑陕西全省发展的需要,更是不断满足全市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必然要求。只有经济发展了,才会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公共服务和改善民生等方面。

  政府主动担当,让百姓生活得到实惠

  中国城市报:刚才您提到“品质西安”的核心是人,它最终能给百姓的生活带来哪些变化?

  上官吉庆:我们推进品质西安建设,最终是要老百姓更有获得感。不要说的天花乱坠,市民没有得到实惠,那样的话,老百姓是不会买账的。

  今年,我们提出要在食品安全、教育服务、医疗卫生、扶贫解困等6个方面,推进实施45项民生工作,在年内都须兑现。这些工作虽然不产生经济效益,并且要投入大量的财力,但老百姓指定是受益。我们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业、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让每个生活在这座城市的市民都有获得感。

  宜居的环境对老百姓来说,感受最为直观。我们要通过持续抓好秦岭生态保护、“八水润西安”、城市生态廊道建设等一系列生态优化提升工程,以及治污减霾、缓堵保畅、“放心工程”、“餐桌治理”等重点民生工作,让西安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路更畅,让市民能够能够吃上放心的食品、呼吸到新鲜的空气,让人觉得生活在西安有一种安全感、舒适感和幸福感。

  中国城市报:推进品质西安建设,西安具备哪些基础?政府又将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上官吉庆:西安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城市,早在盛唐时期,西安就是一个享誉世界的国际大都会,有很多外国的使节、学者、商人、僧侣来这里进行贸易、留学、生活甚至定居,多种文化在这里交流、交汇、交织,共同促进了盛唐文化的大繁荣,这种博大、包容、自信的文化传统沉淀为西安城市的发展基因。我们建设品质西安,就应该继承和弘扬这种“包容并蓄”的优良传统,维护好开放性、包容性的文化氛围,增强城市的吸引力,让更多的外国人喜欢来西安,选择到西安来工作学习和生活。

  目前,西安已与24个国家的27个城市结为友好城市,外国投资企业3331家,世界500强企业中,有89家在西安设立了149个企业和办事机构。今后,我们还要推进高品质的对外开放,要坚持优进优出。一方面,“引进来“的要是优秀的、竞争力强的、世界顶尖的企业,如三星、微软、强生等。同时,通过加快“西安港”国际开放口岸建设,真正让西安的老百姓在自家门口就能买到物美价廉的国际商品。另一方面,”走出去“的也要代表西安实力、西安品牌的产品、技术和服务,不断增创对外开放新优势,积极拓展“海外西安”发展新空间,着力构建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我们的目标是,到2020年,全市进出口总值突破500亿美元,外贸依存度达到30%,西安对外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国际影响力也将大幅跃升。

  不管是经济发展、城市治理,还是对外开放、改善民生,都要有政府服务来作保障。比如,经济要发展,就要有公平、公正、开放、法治的营商、投资环境等,这些需要靠政府来倾力打造,环境好了,客商才愿意来投资。因此,建设品质西安,政府要担当,要主动作为。如果政府不担当、不作为,所有的这些只能是空中楼阁、水中明月。

建设品质西安,让百姓更有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