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6年03月07日 星期一

风险高 成本高 回报率低

普惠金融难题如何解?

■中国城市报记者 吉文惠 《 中国城市报 》( 2016年03月07日   第 11 版)

  今年的全国两会,各界人士热切关注着众多热点问题。而在金融领域内,“十三五”规划、供给侧改革以及普惠金融等话题则备受瞩目。

  在2015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指出要大力发展普惠金融,2016年开年,国务院印发的《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下称《规划》),首次将普惠金融纳入国家战略规划,并指出,争取到2020年,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普惠金融服务和保障体系,有效提高金融服务可得性,明显增强人民群众对金融服务的获得感。

  如何解决“两高一低”难题

  近年来,在技术创新推动下,我国普惠金融顺应形势、发展迅速,然而其发展也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如普惠金融服务不均衡、体系不健全,法律法规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商业可持续性有待提升等。

  邮政储蓄银行副行长邵智宝认为,金融机构在践行普惠金融时面临着“两高一低”的难题。一是风险高。由于“三农”、小微企业天然具有弱势性,缺乏有效的担保,加之农村地区征信体系不完善,“三农”及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率偏高;二是成本高。金融服务空白地区多位于偏远地区,如果通过设立网点的方式提供金融服务,成本较高。此外,与城市地区相比,农村地区的信贷需求额度小,并呈现较强的季节性,单笔交易成本也高;三是回报率低。由于贷款规模小、客户分散,时间成本与资金管理成本都极高,再加上由于多方面风险,正规金融机构信贷定价不能大幅度上浮,很多时候贷款定价无法弥补风险和财务成本导致回报率低。

  为抑制风险,完善普惠金融法律法规的需求更加紧迫。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互联网金融项目组主任常桦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要注重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和制度上的顶层设计,一方面,要确保在普惠金融的改革创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增强改革的合规性,尤其要注意普惠金融服务主体权利义务关系的规定,普惠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另一方面,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成立专门的“普惠金融委员会”或在中央银行内部设立普惠金融部门等,加强顶层制度的设计。

  此外,基础设施建设也对普惠金融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普惠金融的特点使其对社会征信体系有极强的依赖性,但当前还缺乏有社会公信力的第三方征信机构。业内专家表示,征信体系建设滞后加大了普惠金融活动的风险,提高了行业成本。

  央行副行长潘功胜认为,进一步推动我国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从全局角度制定普惠金融的发展战略,关键是要深化金融改革,建立更具包容性的普惠金融体系,完善普惠金融市场体系,不断优化普惠金融的组织体系,建立普惠金融的政策保障体系,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和教育,以更好地满足不同人群的多样化金融需求。

  对此,常桦还表示,在市场经济中要充分发挥好政府的调节引导作用,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对于市场失灵的领域,也是金融服务的薄弱环节,应当加强宏观调控,促进社会更加公平和谐,进一步加强金融服务的有效普遍供给与可得性。

  需坚持商业可持续发展

  如何实现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业内专家纷纷表示,必须坚持商业可持续原则。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表示:“要维持金融服务机构财务上的可持续性。为向低收入人群提供金融服务,多年以来各方作了很多的努力,但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的实践,逐渐让大家感到,如果想要做好这项工作,做这个工作的机构自身必须在财务上是独立并且可持续的。”

  从全球各地经验来看,那些运行有效的普惠金融体系基本上都能够实现商业的可持续性,比如孟加拉的乡村银行、玻利维亚的小额贷款体系等。相反,那些无法实现商业可持续的普惠金融体系通常很难持续下去,最终也必然会背离普惠金融的初衷。

  当前,金融新业态的出现,让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获得更大助力。业内专家建议,金融机构可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化技术,对金融产品实行标准化、批量化和专业化运作,利用规模效应降低单笔业务的成本。比如,可利用互联网为“三农”提供金融服务,建立“‘三农’直销银行”,发展涉农电商服务;利用智能手机普及的机遇,发展移动银行服务,低成本、高效率地开拓服务空间。

  链接

  “普惠金融”第一次正式写入党的决议,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所谓普惠金融,就是能够有效、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主要任务就是让列于正规金融体系之外的农户、贫困人群及小微企业,能及时有效地获取价格合理、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务。

普惠金融难题如何解?
保持PPP项目 政策协调性
互联网金融行业 要设立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