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6年03月07日 星期一

权威解读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

从“发展”到“打造” 智慧城市深耕在即

■中国城市报记者 叶中华 《 中国城市报 》( 2016年03月07日   第 04 版)

  (图1)

  2016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引起国内外高度关注,其中涉及互联网+、智能消费以及打造智慧城市的新提法传递出怎样的政策信号?对“十三五”期间智慧城市的发展有何指导意义?对此中国城市报记者特约国家信息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宁家骏、中国信息协会副会长胡小明、国际电工委员会及智慧城市国家标准总体组余涛三位专家予以深度解析。

  树立智慧城市的三大支柱 

  中国城市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广泛应用。这对智慧城市的发展有何深意?

  宁家骏:这意味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以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基础性地位,将在十三五期间迎来强劲的发展期,会给各个产业带来巨大的提升机会,并将成为经济转型的重要爆发点。

  胡小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都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大数据技术与资源推动社会实现精细化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改进决策、改善服务是十分重要的。利用云计算提供的软件与开放平台能够加快系统的开发,能够更方便地实现信息化应用。物联网成为自动化、人工智能应用以及未来智能化社会的基础。

  余涛:关于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我曾提出三个有益于的判断标准:即是否有益于增强政府的治理能力(强政)、是否有益于振兴城市的产业经济(兴业)、是否有益于普惠城市的大众民生(惠民),并在2014年基于“益”字设计了关于智慧城市的文字解读(图1),其中把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投融资列为智慧城市的四大支柱。如果说2015年全国“两会”还只是把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从与产业结合的技术角度来认识的话,那么今年两会的表述,应该说已经明确了这三者今后在打造智慧城市中的基础性地位。但目前这三者的应用基础还比较薄弱,无论从技术层面、数据层面还是人才层面、市场环境层面、配套法规层面等等,距离广泛应用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其次,各地城市在实际推动中,还是要本着“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根本宗旨,结合本地特点有方向、有节奏地进行,避免一哄而上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中国城市报:政府工作报告要求,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推动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变革,重塑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改造提升传统动能,使之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这对智慧城市的建设有何帮助?

  宁家骏:中国版工业4.0的核心离不开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的应用,将设备、生产线、工厂、供应商、产品、客户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将无处不在的传感器、嵌入式终端系统、智能控制系统、通信设施通过信息物理系统(CPS)形成一个智能网络,将会大大提升中国经济制造业的创新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余涛:从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结构分析,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改革深水区”“三期叠加”“中等收入陷阱”等等问题和风险,主要痛点在城市、解决关键也在城市,尤其是智慧城市——就此而言,能否充分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不仅关系到智慧城市的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的变革以及重塑智慧城市的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而且对我们做好准备迎接即将全面展开的工业4.0、工业互联网等国际挑战,具有直接影响力;我曾预测:信息网络将从局域网、互联网、物联网逐渐进化到一个延伸覆盖到各地的电子神经网络,这种网络的出现意味着新智慧的产生和演进……这种网络对促进创新、提升生产效率并最终推动生产力革命必将起到决定性作用。

  发挥“互联网+”的乘数效应

  中国城市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部门间数据共享,让居民和企业少跑腿、好办事、不添堵。这是自去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发展“互联网+”以来,首次对政务服务提出具体要求,这说明了什么?

  余涛:目前,基于“互联网+”的智慧政务已是各试点城市的必选项,而只有继续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依靠强大的技术与数据支撑,打破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打通信息共享的“最后一公里”,简化服务、高效服务、智能服务,并在更高水准上创新服务,才能避免诸如“证明你妈是你妈”等奇葩事件的再次出现,也才能将为人民服务的执政宗旨落到实处。

  中国城市报: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发挥‘互联网+’集众智汇众力的乘数效应”“深入推进‘中国制造+互联网’,建设若干国家级制造业创新平台,实施一批智能制造示范项目”。那么,何为乘数效应?如何实现?

  余涛:“乘数效应”是一种宏观经济效应,指经济活动中某一变量的增减所引起的经济总量变化的连锁反应程度。发挥“互联网+”集众智汇众力的乘数效应,就是在互联网+各行各业时,其作用绝不应是简单相加,而是要坚持和善用互联网思维、群策群力,把价值聚焦到对产业的升级改造,变革生产方式、整合生产资源、重塑组织架构、创新业务流程,释放出倍增发展的效果。特别是制造业,不但要深度融合信息技术,实施柔性制造、绿色制造、智能制造、创新制造,而且要培育和发扬大国工匠精益求精的传世精神,提效率、定标准、创品牌、倍速成长,有效改善供给,为顺利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迎接工业信息化浪潮的巨大挑战奠定扎实基础。

  胡小明: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能够极大地提高人与人沟通的效率。大量新技术的产生与发展主要是各种现成技术的集成创新,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不仅能有力地促进集成创新,还能促进技术创新的开放与合作,它将推动中国制造跨入中国创新的更高层次。

  壮大新兴消费开拓增长空间

  中国城市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壮大网络信息、智能家居、个性时尚等新兴消费。那么,如何壮大新兴消费?

  余涛:壮大新兴消费的提法比较有创意,我国拥有13多亿人口(近7亿网民)的超级市场,尤其在城市,基于互联网、凸显个性时尚的新兴消费热点不断涌现,例如:智能家居、智慧养老、智能汽车、智慧旅游等等,如何让市民买得放心、用得舒心、玩得开心,不但要在制度体系上加强完善和监管,而且要在服务体系上加强保障和创新,有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提升消费能力、改善消费环境、维护消费权益、激活消费需求、培育消费热点,以利开拓更大增长空间,形成对城市经济发展稳定持久的内需支撑。

  胡小明:网络与信息技术是创造社会新型消费模式的重要工具,将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移动网络融入居民的生活消费之中会有极大的服务创新机会。

  中国城市报: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要启动一批‘十三五’规划重大项目”,涉及“建设智能电网等重大项目”。为何智能电网被列入“十三五”规划的重大项目?

  胡小明:智能电网的建设对于电能管理有着重要意义。目前我国的电力资源浪费非常大,智能电网能利用大数据及时发现电网运行中的问题及时维护电网安全,减少浪费。智能电网还能够向居民提供合理化的用电建议,实现分时段差价计费,促进全社会的节约用电。

  从“发展”到“打造”意味着什么

  中国城市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打造智慧城市,改善人居环境,使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安心、更省心、更舒心。从去年的“发展”到今年的“打造”,提法的变化对智慧城市的建设意味着什么?

  胡小明:智慧城市的建设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建设有助于人民群众生活更愉快、更方便的宜居城市。智慧城市以人为本不仅是信息惠民,还包括尊重公众的创造力,鼓励公众积极参与智慧城市建设,共建幸福家园。

  余涛:本次会议对智慧城市由“发展”到“打造”的转变,充分体现了目标价值导向的务实精神,更加凸显了大国匠心筑梦的实干做派,必将是智慧城市领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强化国家网络安全

  中国城市报: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完善国家网络安全保障体系。”“以信息化为支撑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国家网络安全需如何完善?

  宁家骏:随着“互联网+”战略的提速,互联网与各行各业的融合日益加深,必须多管齐下夯实我国网络安全的基石,加快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继续加快研发关键核心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并在法律、政策、标准、教育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好统筹协调,包括加强全民信息安全的教育与普及,进一步提升我国网络安全保障体系的保障能力和水平。

  短评

  从“发展”到“打造”,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两次政府工作报告关于智慧城市的提法有了新变化,说明一年来智慧城市建设有了新发展,国家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随之有了新重点,“发展”是播种期,“打造”是培植期,意味着我国智慧城市进入了关键的“孵化期”,国家政策正向锻造精品智慧城市方向倾斜,预示着可复制可推广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有望早日出炉,可喜的形势令人鼓舞,但智慧城市的决策者和建设者是否准备就绪?

  有的城市曾在创建全国卫生城市或文明城市建设中因形象工程或政绩工程而最终落败,留下许多烂尾工程甚至以破坏生态或文物遗迹为代价,教训惨重史鉴不远!

  如今进入关键期的智慧城市能否乘势而上,实现中国现代化城市的弯道超车,关键在有关部门落实政府工作报告提及的促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这三大智慧城市动能的广泛应用,实现“互联网+”乘法效应,践行智慧城市的产城融合,提升智能制造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提高智慧政务的便民为民效能,这才能使广大市民真正体验到智慧城市在生产和生活领域带来的质变和飞跃,真正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安心、更省心、更舒心。

从“发展”到“打造” 智慧城市深耕在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