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6年02月01日 星期一

湖南歌室文化的 “前世今生”

■中国城市报特约记者 黄薇 《 中国城市报 》( 2016年02月01日   第 25 版)

  近日,湖南本土著名戏曲明星何晶晶复出的消息一传出,便引起热议。在湖南,不少观众都喜欢何晶晶。她圆润的身子,头上扎两个丸子,一口正宗的长沙话总能把观众逗乐。

  何晶晶走红于湖南的歌厅,而歌厅文化是新时代湖湘文化最特别的标签之一。无论从产业历史,还是从全国知名度来说,它都是长沙独具娱乐特色的文化资源。其中,不少节目因被电视台转播而为全国观众熟知。但近年来,湖南的歌厅文化却逐渐走向衰落。

  消遣文化突起

  上世纪80年代,长沙市出现了两家音乐茶座,这是长沙歌厅的雏形。1988年,长沙第一家歌厅——航空歌厅诞生了。当时长沙其他的文化娱乐都陷入低谷,而这家航空歌厅融入长沙本土文化的形式——小歌厅演艺让观众觉得挺新鲜,吸引了大批观众。很快,长沙的歌厅就火爆起来。晚上九点钟的演出,七点半就宣告门票售完。于是,一些文化经营者纷纷效仿,一时间长沙歌厅的规模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到1993年,长沙歌厅在数量上已经发展至150家之多。那时候的歌厅,小的座位四五十个,大的两百多个。

  贴近本土的俗文化是最初的表演内容。具体的操作方式就是从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找来一些小有名气的人来当主持,再请几个本土歌手、相声小品演员、简单的小乐队,凑到这些四、五十到上百平方米的舞台,就是一台演出。他们用一口正宗的长沙普通话演小品、说相声,观众一边品茶,一边点歌、听歌、观看小品相声,笑声、掌声不断……歌厅的风格平民化,给观众和演员之间更多的交流互动,而主持人则是即兴发挥,调节气氛,控制场面。

  在长沙歌厅发展的初期,由于歌厅数量激增,竞争异常激烈,歌厅开始一味地迎合观众,黄段子等恶俗表演一度成为主流。针对这种情况,管理部门出台了管理措施,歌厅的乱象虽受到控制,但与此同时歌厅人气也下降不少。于是,歌厅的发展就陷入了不管就乱、一管就停的恶性循环。

  黄金时代与大萧条

  然而,就在此徘徊期,港岛、红太阳演艺、琴岛等一批品牌歌厅开始冒出。此后,长沙歌厅步入声名远播的黄金阶段。

  数据显示,2003至2008年间,田汉大剧院、琴岛演艺中心、港岛演艺中心、欧阳胖胖大歌厅等数家歌厅,平均每晚接待观众7000人次。2009年,全新的琴岛演艺中心投资4000万元,在原贺龙体育馆扬帆起航。3000人的大剧场、一流的声光舞台设备,引领长沙歌厅进入新一轮的升级换代。

  长沙歌厅文化之所以能声名远扬,还得归功于湖南经视的一套综艺节目《幸运3721》。节目把歌厅好玩的东西直接搬到电视,一炮而红,创下了40%的收视率。当时,歌厅文化还有点不登大雅之堂,但随着电视元素的介入和提升,它迅速被更多的观众认可。很多在歌厅的演员一下子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明星,这反过来又带动了歌厅文化的繁荣。

  那时,有“没有进过歌厅,等于没有到过长沙”之说,歌厅一度成为长沙人或外地人在长沙夜生活的首选。

  随着时间的推移,湖南歌厅产业大不如前。一方面是由于歌厅演艺的高成本,经营起来着实不易;另一方面,娱乐消费选择更加多元化。观众被酒吧、KTV、电影、电视等娱乐方式分流。也有人觉得,歌厅文化为了迎合全国观众,融入过多外地因素,以往的本土相声、小品、戏剧已经难觅踪影,本土味不再,对本地观众也难有号召力。诸多因素原因导致歌厅文化陷入了危机;同时,又有新的从业者加入,并向外扩张。2011年10月末,凤舞九天演艺中心杀入歌厅业,接手港岛,使长沙的歌厅恢复到4家。同年,琴岛投资6000万元,高调进入武汉。

  浴火重生?

  2016年,湖南娱乐频道新开节目《娱乐大歌厅》把老长沙的歌厅文化再次搬上荧幕。节目氛围幽默轻松,何晶晶、彭鹰、方家翊、张一生担任主持,大兵也带爱徒上台表演。何晶晶在接受采访时说,“《娱乐大歌厅》是一档依托于本土歌厅文化的电视综艺,作为从歌厅走出来的演员,我对这种文化很熟。”在她看来,“电视节目的多样性和网络文化的飞速发展,给土生土长的歌厅文化带来很大冲击,但我并不认为歌厅文化会消失。”对此,大兵也直言,“歌厅的发展一直处于危机之中,总是摆脱不了灭亡的传言。但是,歌厅文化与电视文化都需要积极的创新,才会有更多新的亮点。湖南的电视文化与歌厅文化相依二十余年,彼此的磨合需要新的爆点,才会点燃观众情绪。”

  正如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样,凡事有鼎盛,就有衰落。但经历了黄金期和乱象后,歌厅文化该如何应对?如何恢复辉煌?一切尚不可知,唯有时间能告诉我们答案。

湖南歌室文化的 “前世今生”
比邻若天涯
湖南位列全国文化产业十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