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6年01月18日 星期一

百年钟声 教堂之城

哈尔滨教堂的那些事儿

■中国城市报记者 刘蕾 实习记者 温家辉 《 中国城市报 》( 2016年01月18日   第 28 版)

  19世纪末,哈尔滨成为沙俄修建中东铁路的桥头堡,曾有来自33个国家的近20万侨民聚集于此。大量侨民的涌入,带来了多元的宗教信仰,不同民族、国家文化的交汇,造就了“国中之国”的异国情调。教堂作为侨民必不可少的宗教场所,遍布大街小巷,是各国探险家、流浪者、军人和各色侨民的精神庇护所。每到祈祷时刻,白鸽声与钟声此起彼伏,交相呼应。教堂,这张哈尔滨市的名片,记录了东北地区近代史上的风云变迁。

  端庄浑厚的东正教堂

  1913年1月14日中东铁路局的一份人口调查报告中显示,哈尔滨近七万人口中,俄国人有三万之多,一度超过中国人数,俄语成为最常用语。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站稳脚跟的俄国侨民发起了建造教堂的热潮。据统计,1932年,哈尔滨教区共有教堂46所。当时的俄文杂志《亚细亚》这样描述:“就是在国外的所有俄国东正教教堂,也没有如此之多”。

  俄罗斯民族信奉东正教,为了适应远东高寒的天气,防止房顶积雪受损,东正教建筑形成了帐篷顶、洋葱头、厚墙壁的风格。作为哈尔滨市名片的圣·索菲亚教堂,就是这种风格的集中体现,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东大直街268号的圣母守护教堂,原址为南岗新买卖街(现果戈里大街)乌克兰俱乐部内,最初是为“守护”修建中东铁路、镇压义和团及日俄战争中而客死异乡的俄人亡灵而修建。1930年,教堂迁至东大直街俄国人旧墓地,由俄罗斯著名建筑师尤·彼·日丹诺夫重新设计,在木结构教堂的基础上,重新建造了砖石结构的教堂。教堂坐南朝北,高30米,宽18米,长25米,占地9502平方米,建筑面积660平方米。平面呈十字形,绿色的“洋葱头”穹顶体现出拜占廷建筑的特点,还有4个小穹顶环绕在其周围,每个小穹顶上都镶嵌有一个金黄色的十字架,与大穹顶上的十字架相呼应。穹顶下的红色墙体上均匀开出12扇采光窗,优雅精致,尽显异国情调,是沙俄侵华、义和团运动和中东铁路修建的重要历史凭证。1986年,教堂被列为市级一类保护建筑。

  冷峻高耸的天主教堂

  位于哈尔滨市呼兰区的天主教堂始建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被誉为“东方巴黎圣母院”,是哈尔滨为数不多的天主教堂,显得弥足珍贵。光绪初年,法国教士贡罗斯、舒为尼、薄若望等先后到呼兰传教,并开始筹划修建教堂。1908年,法国传教士戴治逵主持建成这座哥特式教堂。短横翼的十字形布局,结构朴实严谨,双塔高35米,门、窗均用青砖砌成拱形,使教堂看上去十分雄伟庄严。主立面顶端镶嵌着红铜制成的十字架,拱门上还“折衷”地饰有中国特色的雕花。教堂西侧还保留了附属建筑牧师楼,共二层,建筑面积267.3平方米,为巴洛克建筑风格。

  呼兰天主教堂的建造,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近代屈辱史。光绪八年(1882年),法国传教士贡罗斯为建造教堂,曾通过候希春等人盗买民地。后经呼兰副都统衙门判决无效,要求原主赎回。而贡罗斯的强硬态度激起很大的民愤,兵民前往贡罗斯寓所交涉。贡罗斯当场开枪打死副都统衙门官员来仓,反诬旗兵寻衅。法国使馆向清廷施压,贡罗斯最终交由法人处理,将领催富森阿被拘留两个月,甲兵依凌山等九人各鞭责四十,并向法方赔款白银3000两。

  2002年,百年天主教堂重见天日,返老还童。古朴的青砖、高耸的塔楼成为呼兰区的又一地标性建筑物,并继续作为天主教教堂存在。

  庄严肃穆的犹太教堂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欧洲的排犹活动越发高涨,加之俄国内部频繁的战乱,大量俄国犹太人来到哈尔滨寻求自由发展,得到了哈尔滨人民的友善相待,这支饱受流离与屈辱的民族选择了在此栖居。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这样说道:“历史上曾经有两万多犹太人为摆脱迫害、歧视而定居哈尔滨。哈尔滨人民以中华民族特有的博大胸怀善待犹太人的历史事实,是世界人道主义的光彩记录。”

  位于道里区经纬街162号的犹太教新会堂建于1918年,由著名的犹太建筑设计师约瑟夫·尤里耶维奇·列维金设计。整个建筑呈正方形,主入口设有三开门,4个廊柱上架着三连券外门廊。建筑立面由红白相间的砖块和石头混合构成,形成醒目的装饰带。巨大的鼓座双圆心式穹顶上,耸立着犹太教的标志——大卫六角星。

  2006年哈尔滨市政府按照当年的风格,将这座老教堂重新修整。其现在为哈尔滨市犹太历史文化展览馆和城市建筑博物馆,承载了犹太人民的自强不息的精神与中华民族的人道主义精神。

  哈尔滨教堂的新生

  2013年5月,哈尔滨犹太老会堂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重点保护建筑”。同年,哈尔滨市政府斥资1亿多元,对犹太老会堂进行全面改造,充分挖掘其历史和文化价值。老犹太教堂内部则改建为“老会堂音乐厅”,蛛网与灰尘被华丽的乐章取代,建筑与旋律的结合,使这座教堂之城激荡出新的火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让我们的城市建筑更好地体现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在哈尔滨市政府的主持下,许多历史建筑得到了妥善维修。《哈尔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1-2020)》(下文简称《规划》)确定了哈尔滨市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风貌街区和历史性绿地环境保护区等具体内容,对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做出了深入探索,也总结了两点值得借鉴的治理经验:

  第一,历史城区将控制人口增加绿化。一般来讲,许多历史建筑主要存在于老城区之中,保护历史街区必须使人口与老城区和谐共存,杜绝私建、扩建而造成的文物损毁,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城区环境质量与居住水平。基于绿地系统在城市中的特殊作用,《规划》强调,应保护各历史性绿地环境保护区的绿化种植特色及历史风貌,严禁减少保护区内的绿地面积;保护区自身宜增加开放性,保护区周边的建筑及空间环境应与保护区相协调,应逐步恢复或强化其历史风貌特色和氛围。

  第二,历史文化街区核心区“不新建”。《规划》指出,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控制地带内,新建、扩建、改建建(构)筑物应在性质、高度、体量、色彩和形式方面与历史风貌相协调,新建、扩建、改建道路不得破坏历史风貌。

  钟声已渐渐远去,但对哈尔滨老建筑的保护还在继续。新区的新古典主义住宅楼正拔地而起,老区楼体上的巴洛克雕花也被重新粉刷。冲突与融合,失去与重建,正携手正稳步向前。

哈尔滨教堂的那些事儿
声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