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6年01月11日 星期一

“走不完”的邵东“桥”

走近邵东系列之二

■谢光秋 《 中国城市报 》( 2016年01月11日   第 26 版)

  邵东地名除了“铺”多,“桥”也多。含“桥”字的地名多出现于中东路和小东路上,诸如廉桥、黄陂桥、周官桥、仙槎桥、棠下桥、龙公桥、杨桥、佘田桥、高桥、魏家桥等,不下20处。

  在过去,修路铺桥是民间的大善事、大好事。因此,以“桥”字为地方命名,纪念意义不言而喻。桥建好后,因桥而起的小镇集市渐渐成为一个地方的农产品、手工业品集散地,成为承载当地农耕文明信息的中心。

  古代侯城黄陂桥

  黄陂桥是邵东县的一个乡,得名始于清朝道光二年。此地修建了一座石桥,桥南端是黄土山坡,故取名黄陂桥。黄陂桥处于邵东县城郊,地势平坦,阡陌纵横,境内又有邵水主源桐江流经,是古代昭阳侯城故地。

  据《宝庆府志沿革表》记载,汉孝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分昭陵县东境置昭阳侯国,治地正在今黄陂桥同意村桐江边,东距邵东县城仅5公里。三国时,吴宝鼎元年(公元266年)改为昭阳县,隶属昭陵郡。公元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后,废除邵陵郡,并将邵阳县治迁于邵陵郡故城(即今邵阳市)。唐初,又在昭阳侯城旧址设邵陵县治,武德七年(公元624年),邵陵并入邵阳,昭阳侯城遂废弃。

  昭阳侯城先后经历东汉、三国、魏、晋、南北朝及隋代达600余年之久,直到唐初,该城还是当地政治、经济、文化之中心。古城建筑毁于何时,已无史可考。然而,其城池遗迹尚可窥其规模,城址呈长方形,四周保存有黄土夯筑的城墙,周长约800米,残高6至7米,宽5至10米,夯土层次分明,每层厚约6至8公分。城址内曾出土汉代的青铜器剑、矛、铁刀、陶罐、铜币、残砖等遗物。1983年,昭阳侯城址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解放前,由于桐江水位低,黄陂桥经常遭受旱涝灾害,是个“塘干好大丘,十年九不收”的穷地方。时光荏苒,今天的黄陂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黄陂桥新农村建设示范区暨城乡统筹发展实验区”已经获得县、市政府批准实施。“示范区”为县城综合服务区,它以桐江支流为主要景观轴线,与桐江风光带连为一体,主要功能有行政办公、宾馆娱乐、高档住宅、拆迁安置等。随着示范区建设的推进,黄陂桥乡已经融入邵东县城东扩的版图。

  龙舟胜地魏家桥

  魏家桥位于邵东西部邵水河畔。230多年前,一尉姓人从外地迁居此地,建了一栋店铺,经营商业。后因生意兴旺,发家致富,便在村南的小河上修建了一座木板桥,取名“尉家桥”。桥修得很气派,桥上筑有凉亭和一座小庙,桥两端古树参天,风景秀丽。后来“尉”姓人日益没落,后继无人,魏姓人迁居此地。这魏姓人人财兴旺,在此地建了几十家铺子,形成一条小街,经营铁货、南杂、织染、饮食、笔墨、米行等,南来北往的商客甚多,魏姓人将“尉家桥”改名“魏家桥”恰好“尉”与“魏”谐音,一直沿用至今。

  解放后,此地分为平和、魏家、黑木、胜利、灵官、长冲、大水等七个半乡(老邵阳县),1952年属老邵阳县16区,1956年成立魏家桥乡,1958年更名魏家桥公社。这里建立了公社农机厂、印刷厂、卫生院、供销社和邵东五中等。魏家桥集市一度汇聚了邵阳市、邵阳县和邵东的各种农副产品。方圆几十里地的乡民到此地赶集,高峰期一个集市日多达万把人,成为当地十分活跃的小集镇。

  魏家桥是邵东县水资源最丰富的乡镇之一,邵水贯穿西北,从魏家桥至邵阳市至今可以航行10吨以下的小船。划龙船是魏家桥的传统,邵东县和邵阳市每年的龙舟赛也经常在此举行。

  人文胜地佘田桥

  佘田桥位于邵东县境东南部,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邵东所有以“桥”字命名最具人文特色的地方。

  佘田桥的命名,还得追溯到唐朝初年。据佘氏族谱记载,唐高宗武德二年(公元619年),佘朝奉(号湖山)自山西雁门迁徙到邵东境内。他沿圣恩桥来到附近的小云山下,见此处丘陵起伏,土地肥沃,风光秀美,就在圣恩桥边开田筑屋,定居下来,以其号将小云山改为“佘湖山”,并将其田丘边之圣恩桥改为“佘田桥”,沿用至今。佘湖山距佘田桥镇区2公里,是佘田桥标志性景点。据《邵阳县志》记载:“县东百二十里有佘湖山,山势飞舞,其形若凤。”佘湖山是邵阳道教的发源地。唐代道士申泰芝(686-755),字广祥,长期隐修佘湖山,潜心修炼,能乘虚驭风,隐显变化,深不可测。唐玄宗召至长安,赐号大国师。天宝七年(748),泰芝辞归,唐肃宗敕令在佘湖山上兴建云霖祠,赐“云霖祠庭”匾额(1995年翻修时更名为“云霖寺”)。此地香火十分旺盛,祁、邵、衡等地的善男信女,纷纷来寺朝拜,佘田桥因此名声大振。时日既久,“佘田桥”这个名字就响亮地叫开了。

  佘田桥是连接祁、邵、衡三地的交通枢纽,蒸水河曾为其提供了便利的水上交通,宝庆东路是传统的官道。清政府曾在宝庆府设总铺司,即所谓急递铺。东南达衡州府衡阳县界为12铺,其中就有佘田铺,设铺司3人,专管政府信息传递。民国27年(1938年),筑有衡宝公路纵贯佘田桥。

  由于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佘田桥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抗日战争时期,1944年夏秋之际,日寇116师团的109、120两个步兵联队,由衡阳金兰市向佘田桥进犯,国民党74军遭遇败阵,佘田桥被日寇占领。解放战争时期(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佘田桥镇与灵宫殿镇交界之沙坪地段,与国民党桂系溃军进行阻击战,人民解放军取得了辉煌的战果。

  (作者系中山大学博士研究生)

“走不完”的邵东“桥”
心愿圣地:邵阳玉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