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化医疗卫生改革的道路上,2015年的收获颇丰。先有《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提出的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后有不久前闭幕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要推进医疗领域配套改革。然而,在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看来,由于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不足,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却仍未解决。
专家号“一号难求”
刚过小寒的北京城清晨的凉意比以往更甚了些,与7点钟刚蒙蒙亮的天相比,北京不少三甲医院挂号处的窗口前早已排起了长龙,门庭若市。
走进北京同仁医院的大门还未到挂号处,就有不少“号贩子”向记者涌来询问挂什么科,要不要专家号等问题。当记者表示要自己排号时,号贩子说道,要想排队拿到专家号要么从头一天晚上开始排队,要么就只能拿到两周后的号。走到挂号处,环顾四周,记者发现不少排队等候挂号的患者都自备小凳子,甚至还有头一天就睡在楼道里等待第二天排号。
“看一个耳科,挂号两天花了1000多元。”在北京同仁医院耳科外候诊的石女士无奈的对记者说。由于症状发生的突然,网络平台已经挂不到近几日的专家号,114电话挂号也表示没有近期的号出售,石女士只能大早晨来到医院排队尝试看看能不能现场挂到号,最终被告知当日的专家号已经没有了,无奈之下只能多花800元从黄牛手中买票。“为什么患者挂号就是没号,而‘黄牛’手里就有号呢?”石女士的疑惑并不是个例,据记者了解,多数有突发症状前来医院排队挂号的患者多会无奈选择多交一笔钱购买黄牛手中的专家号。
记者随后又走访了北京协和医院、北京积水潭医院等几家三甲医院,“黄牛”现象有增无减,专家号依旧售空。
为什么黄牛手中的专家号资源如此之多,而患者却“一号难求”?
据调查,“黄牛”获取“专家号”一般是三种途径,一是通过患者的预约并与患者取得联系后,拿着患者的就诊卡,自己或者雇人到医院彻夜排队“占坑”挂号;二是直接拿着患者的病例和就诊卡找医生,说是病人亲属,要求加号;三是通过24小时不断线地通过电话、网络预约挂号,抢占号源。一旦找到买主,就通过电话或者网络消号,然后用买主信息立即重新预约。对此现象,北京市卫计委表示,在严控专家放号,防止“号贩子”钻空子同时也要逐步在大医院和小医院间建立预约转诊通道,完善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间的转诊机制,缓解“大医院一号难求,小医院门可罗雀”的现象。
呈现结构性挂号难
据了解,北京市已于2011年将66家三级医院的预约平台进行了整合,患者可以通过网站或者拨打114两种方式进行预约挂号。记者通过114平台对北京积水潭医院新街口院区的运动损伤科门进行挂号咨询,工作人员告诉记者2月5日前的专家号已全部约满,只能建议记者第二天早晨早一些去医院试试运气。随后记者通过网络挂号平台对其他三甲医院的热门科室进行预约挂号,网页显示近期的预约的普通号早已约满,更不用说专家号了。
记者致电12320进行挂号咨询,客服人员表示,目前北京市指定的挂号平台只有114和北京市预约挂号统一平台两种方式,但有不排除一些银行与医院合作也开启了预约挂号模式。当记者问道平台每天有多少个号放出时,客服人员解释,具体专家号数量是由医院发放,他们并不知情。
北京作为优秀医疗资源的汇聚地之一吸引了大量外地患者就医,即便网络平台提供了提前3天到91天不等的预约挂号时间,优质的医疗资源仍旧“供不应求”。
然而,是不是每一个三甲医院的科室都是人满为患? 据北京市卫计委统计显示,北京市预约挂号统一平台提供号源的整体预约率还不到30%,这就意味着近70%以上的号源并未约出,其中大多是普通号和一些专科号。号源全部约满的情况仅集中出现在知名医院知名科室的“专家号”上,所以真正的“挂号难”体现为“结构性挂号难”。对此,北京市卫生计生委表示,由于优质医疗资源或“专家号”总量有限,加之层级就医模式尚不完善,知名专家出诊难以满足患者需求,仅通过预约挂号服务方式的调整难以解决问题。
因此,解决优质资源总量有限的“看病难”还要从其他方面动脑筋。
如何让好医生“长”在基层?
从2009年启动医改至今,看病难问题虽有所缓解但还未“药到病除”,要突破“大医院一号难求、小医院门可罗雀”的资源浪费,推进分级诊疗就显得尤为重要。
北京大学、中国卫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国恩对此表示赞同,他认为,破解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需要深度推动分级诊疗,把常见病往下引,把疑难病往上拉;同时促进社会办医,满足患者多元化的医疗需求。
但是,分级诊疗制度的“上转下”难题真的好破解么?
据记者走访了解到,目前多数患者仍旧排斥就近在当地社区医院就医,他们大多认为社区医生的救治水平和社区医院的医疗条件与大医院相比相对落后,“我不太放心在社区医院就诊,担心在社区医院不能得到有效救治还要再到大医院重新排队挂号,这样有些浪费时间。”同在同仁医院排队挂号的刘先生对记者如实说。
实行以家庭医生为基础的分级诊疗是国际通行模式,但社区医院的诊治质量被患者质疑导致家庭医生推广进程缓慢。据悉,北京曾表示2012年底普及“家庭医生式服务”,但这一目标依然未实现。
基层医疗人员短缺,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缺乏是老百姓对基层医疗持怀疑态度的首要原因,北京市卫生计生委统计显示,现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岗人员3.2万人,按2012年底常住人口及编制标准测算,共需社区卫生人员约5.1万人,缺口为1.9万人。大医院工作环境、发展前景、工资待遇明显优于基层医疗单位,数据显示,北京三级医院医生平均年工资为18万元左右,社区医生只有7万元,巨大的收入差距也是人才流失的一个原因。
让患者留在基层,社区医院能“接得住”的根本在于让好医生“长”在基层。上海财经大学卫生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俞卫教授表示,让医生留在基层并不只是涨工资那么简单,个人对未来的预期、社会地位、职业的稳定性等都要考虑。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医改研究中心主任王虎峰建议,建立基层小医院与大医院人才培养合作、帮扶机制,比如多点执业、对口支援等方式,让大医院优质资源向基层流动。
建医联体破分诊难题
近日,北京市卫计委透露,今后五年间,卫生计生部门将协调相关委办局,完善分级诊疗政策体系,通过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力争解决看病难的问题。
国家卫生计生委新闻发言人毛群安在不久前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厅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分级诊疗的基本原则便是“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
除去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也是缓解大医院资源不足,小医院无病可医的一个重要环节。毛群安指出,大医院比如说三级综合医院,可将经过手术之后病情平稳进入康复期的患者,下转到基层医院,通过明确不同级别医院的功能定位来发挥应有的作用,提高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
基层医院将在承接双向转诊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据了解,为了解决分级诊疗难题,北京、上海等地探索用医联体等多种方式。医联体由大医院牵手小医院组成,一般由一个三级医院或区域医疗中心(区县医院)作为核心医院牵头,联合区域内多家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北京朝阳医院执行院长陈勇的眼里,医联体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通过传帮带,将大医院的先进诊疗技术和管理理念带到基层。通过大医院专家到小医院出诊等形式培养基层医务人员,让他们自己逐渐强起来。相关人士透露,截至2015年11月,北京市已成立了包括38家核心医院、382家合作医疗机构的38个区域医联体,到2016年底将建成50个医联体。
除此之外,分级诊疗目前面临着医保政策衔接的问题。毛群安指出,机构之间的转诊不再收取额外的费用,这些属于医保政策的支持。不同层级医院初诊医保报销的比例不同,通过经济杠杆、柔性措施,引导患者自觉自愿到基层就医,患者可以理性的选择到底应该到哪个医院看,以最大程度的方便患者就医,这样就能让群众切身体会到分级诊疗带来的便捷和益处。
“目前各个地方都在把试点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按照国务院分级诊疗制度的顶层设计,通过多部门进行协调,进行政策的配套,最终一定能够形成一个共同支持分级诊疗制度的格局。”毛群安说。
编后:
经过记者在北京多个三甲医院的走访和对患者的随机采访发现,医院挂号难还是集中呈现在著名医院的知名科室。结构性挂号难是深入推进分级诊疗制度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解决结构性挂号难还是要从发展基层医院的人力、物力着手,通过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高基层医疗的服务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才能从根本上破解看病难。
同时,应进一步完善基层医疗体系。这不仅能缓解大医院的就医压力,也是带动健康医疗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政府还需加大政策实施力度,在推进医疗改革的同时也要完善相应的对基层医生的激励体制,从而让患者留在基层,让好医生“长”在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