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5年12月07日 星期一

中国是否想通过“一带一路” 来解决自己的产能过剩?

■解树江 《 中国城市报 》( 2015年12月07日   第 23 版)

  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是一个受到高度关注的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供给适度大于需求是市场竞争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有利于调节供需,促进技术进步与管理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说,产能过剩是市场经济的常态。世界上发达国家和地区(如欧洲、美国、日本)均经历过钢铁产能过剩阶段, 他们花了20年到30年的时间才慢慢化解掉过剩产能。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国际市场持续低迷,国内需求增速趋缓,我国部分产业供过于求矛盾日益凸显,传统制造业产能普遍过剩,特别是钢铁、水泥、光伏、电解铝等高消耗、高排放行业尤为突出。我国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产能利用率基本上在70—75%左右,明显低于国际通常水平。如果从经验上的利用率的底限80%计算,我国的利用率要低5到10个百分点。中国当前的产能过剩问题值得重视,但不能夸大。在产能过剩问题上,关注重点是产能“严重”过剩、落后产能问题。

  中国化解产能过剩的措施是综合性的,“一带一路”绝非唯一途径。中国把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成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着力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坚决遏制产能盲目扩张。严格执行国家投资管理规定和产业政策,加强产能严重过剩行业项目管理,严禁建设新增产能项目。2.清理整顿建成违规产能。3.淘汰和退出落后产能。“十三五”期间,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和环境承载力,通过提高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标准,严格执行特别排放限值要求,加大执法处罚力度,加快淘汰一批落后产能。完善激励和约束政策,研究建立过剩产能退出的法律制度,引导企业主动退出过剩行业。分行业制修订并严格执行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对超过能耗限额标准和环保不达标的企业,实施差别电价和惩罚性电价、水价等差别价格政策。4.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企业兼并重组,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引导国内有效产能向优势企业和更具比较优势的地区集中,推动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格局。5.努力开拓国内市场需求。挖掘国内市场潜力,消化部分过剩产能。例如,推广钢结构在建设领域的应用。

  除了上述举措外,还有努力开拓国际市场,这与“一带一路”有一定的关系。各国应把中国解决产能过剩、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当成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而非令人恐惧的挑战。中国需要化解过剩产能,有些国家则希望提高产能。在化解过剩产能,扩大国际合作层面,我们的做法是什么呢?1.鼓励企业积极参加各类贸易促进活动,不断创新国际贸易方式。2.拓展对外工程承包领域,提升对外承包工程质量和效益,积极承揽重大基础设施和大型工业、能源、通信、矿产资源开发等项目,带动国内技术、装备、产品、标准和服务等出口。3.扩大对外投资合作。鼓励优势企业以多种方式“走出去”,优化制造产地分布,消化国内产能。建立健全贸易投资平台和“走出去”投融资综合服务平台。4.推动设立境外经贸合作区,吸引国内企业入园。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发挥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等产业的技术、装备、规模优势,在全球范围内开展资源和价值链整合。

  我国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步伐不断加快,2014年我国装备制造业出口额达2.1万亿元人民币,大型成套设备出口额约1100亿美元,与一些国家的产能合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开展产能合作试点,打响了产能合作“头一炮”。目前中哈已举行了五次对话,签署了备忘录,形成了早期收获项目清单,包含48个项目,金额达303亿美元,签署28项合作文件,协议总金额超过230亿美元。中哈产能合作对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具有开创性意义,成功树立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双边产能合作样板。截至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对外开展产能合作的国家已达12个。今年上半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达560亿美元,同比增长29.2%。河北省企业在南非、塞尔维亚等国家的钢铁、水泥、光伏、玻璃等领域13个项目也正在积极推动中。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符合所有参与方的利益,符合互利共赢的标准。

  希望各国政府及其企业,能够真正认识中国的 “一带一路”战略和化解产能过剩努力中所蕴藏的巨大机遇。这种机遇是千载难逢的,我们都不要错过。让我们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以开放的心态和面向未来的眼光,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共同促进全球的经济繁荣和人类的进步。

  (作者系中国城市报社总编辑)

中国是否想通过“一带一路” 来解决自己的产能过剩?
打造城市智能监控最强“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