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5年11月02日 星期一

为北京交通支“招儿”

■中国城市报记者 张迪 孟航 《 中国城市报 》( 2015年11月02日   第 14 版)

  编者按

  日前,国家主席习近平结束了被誉为开启中英关系“黄金时代”的国事访问,中英两国间的紧密合作体现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英国诸多先进的城市发展经验都值得中国学习。近日,在全国市长研修学院举办的大城市交通治理研修班上,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了伦敦交通局政策主管彼得·怀特(Peter Wright)以及英国彼得布雷特公司合伙人斯科特·维查斯(Scott Witchalls)两位专家,与其共同探讨中英两国在城市交通治理中的新问题与新对策。

  公交车出行更具吸引力

  中国城市报:伦敦一向以优质的公共交通著称,请您介绍一下伦敦在发展公共交通方面有哪些成功经验?

  彼得·怀特:在英国,几乎所有人都是用公共交通出行。最常用的是公交车,占到整体出行量的21%,地上地下轨道交通加起来占到21%,地铁系统占到11%。

  从2000年开始,我们出现了交通出行方式转型的趋势,越靠近中心城区,机动车的使用量越小。例如在伦敦中心区,私家车的使用量减少了70%,而采用自行车和公交出行的人数增加了10%左右,这意味着每天有200多万人避免使用私家车出行。

  同时,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持续改进服务,使公交出行更加具有吸引力。第一,提高公交出行的可靠性;第二,采用单一票制;第三,进一步完善出行信息;第四,增加夜班车,周末时增加公交车的班次。

  中国城市报:如今人们的出行方式越来越智能,很多人使用例如Uber一样的打车软件出行,您对Uber有什么看法?

  彼得·怀特:Uber是一种智能化出行方式,在伦敦,传统的出租车大概有2.2万辆,私人租赁的汽车有8.8万多辆,还有1.2万多辆使用Uber的私家车。

  10月16日,伦敦高等法院裁定,uber在伦敦营运合法。伦敦市长鲍里斯是“新技术的强有力支持者”,他支持目前在伦敦出现的各种运用在出行方式上的技术成果,包括给Uber颁发相关的营业执照,保证他们合法营运。

  Uber在智能城市构建上起到了一定作用,我本人偶尔也会使用。但是在交通出行密集区,或者在夜生活频繁区域,都有Uber司机在等候,会造成一定的交通拥堵。现在,我们也在和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寻找替代方式来修补Uber退出市场造成的空白,例如增加夜间的地铁频次,以及推出夜间公交车等等。因此面对这种情况,很多措施都要调整。

  中国城市报:汽车尾气排放是造成城市空气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请您介绍一下伦敦如何平衡交通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彼得·怀特:首先,在伦敦有超低排放区,根据汽车发动机的清洁程度对其进行相应的限制。比如某种类型的公交车、大巴尾气超标,则每天罚款100—200英镑。到2020年,我们将在伦敦中心收费区建立超低排放区,对于超低排放区内的机动车清洁程度将会有非常严格的限制。 

  另外,在伦敦还有一些混合动力的公交车,其中的专线公交车可以一路直达中心区。到2017年,我们会投入1700辆混合动力公交车直接进入中心区。

  此外,我们还会鼓励替代交通出行方式,例如,我们已经投入10亿英镑来促进自行车出行的基础设施建设。

  发展新能源汽车要未雨绸缪

  中国城市报:新能源汽车概念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流行,伦敦政府是如何看待新能源汽车问题的?

  斯科特·维查斯:对于汽车而言,未来的发展趋势就是发动机越来越干净、排放量越来越小。伦敦政府的确出台了很多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车的使用,比如提供更便利的充电设施,进入中心区时保证新能源汽车有可用停车位,免收中心区拥堵费等等。

  目前来看,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还是比较少,大概只占到1%左右,但是增长的势头非常强劲。这是因为除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外,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商也在不断改进技术,单次充电的时间越来越短,充电后可运行的里程也越来越长。

  但是,对于汽车的类型和交通量方面确实存在一个平衡的问题,如果汽车总保有量不会变,虽然空气质量高了,但对交通拥堵没有帮助。所以,我们在鼓励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时候要做到未雨绸缪,提前规划。从管理策略来讲,还是先采用高容量的公交出行方式,接下来形成一种拼车文化,最后才是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停车区域提供便利设施

  中国城市报:目前,伦敦地区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大伦敦规划”,伦敦市政府通过公共交通的规划设计,达到分散人流,促进城市不同区域均衡发展的目的。这种规划是否具有普遍意义,尤其对于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

  斯科特·维查斯:其实对于卫星城我们有一个建设理念是,尽量减少出行诉求,上学、工作、购物、医疗、娱乐等所有需求都能在当地解决,这是促进卫星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当然,这需要长时间的规划才能实现。但是,有些人的工作和生活的区域不在一起,还是有出行诉求,我们没有办法强迫他们减少出行,只能采取政策鼓励他们就近就业。

  彼得·怀特:就业机会的创造对于打造卫星城至关重要。要想减少人们出行就必须保证在居住区域有足够多的就业机会。在大伦敦地区,有12个重要城镇,这些城镇都是从一间办公室、一家企业发展而来。为了创造就业机会,伦敦政府也出台了激励政策,同时,拿出财政资金支持当地打造自行车道,从而减少行车诉求。

  中国城市报:您对北京的交通发展有什么建议?

  彼得·怀特:在我看来,可以将收取拥堵费与土地综合利用结合起来,在某些区域限制任何形式的停车,像办公区域以及二环内的重要地段。

  此外,将停车区域盘活,而不是简单地开发地下停车场,还要给不同的交通出行参与者提供便利设施。例如,不仅要提供自行车停车位,还有淋浴设施,可以让他们在出行之后洗澡、换洗。总的来说,替代出行方式至关重要。

  宣传教育很重要。之前也说到,通过宣传教育伦敦减少了14%的私家车出行量,这种方式比拿出空间搭建14%居民的出行平台要好的多。

  记者札记

  北京与伦敦于2007年结成姐妹城市,两座城市在交通问题上拥有很多相同之处,这也为两城在经验交流与信息沟通上带来了无限可能。 

  来京数日,彼得和斯科特也不忘亲自体验北京的公共交通设施,当被记者问及感受时,他们表示,北京交通系统总体上运行得不错,但仍有改进空间:如地铁附近缺少公交站,步行至地铁站的距离过长;公交标志不够清晰,无法判断哪里有公交站点等。而这些感受也恰恰是作为北京市民的记者也常常面临的困惑,更别说那些初来的旅行者。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北京的交通服务有更大的改进和提高。

为北京交通支“招儿”
新能源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