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5年09月07日 星期一

冷对PPP,又何妨

《 中国城市报 》( 2015年09月07日   第 02 版)

  时下,对PPP模式的关注可以用“炙热”来形容。继财政部门出台《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操作指南》(财金〔2014〕113号文)之后,地方政府纷纷跟进PPP项目。但PPP “热”表象下,也存在“虚热”现象。

  2014年12月,财政部公布了首批30个PPP示范项目,涉及金额高达1800亿元。各级政府对PPP热情高涨,但社会资本则显得相对冷静。截至目前,各级政府推出的项目中,与社会资本达成初步意愿的仅占十分之一左右。这意味着,绝大多数的PPP项目最终未能实现,PPP模式正在遭遇实际签约率过低的质疑。

  第一批PPP示范项目存在大量未启动的原因,主要是地方政府对PPP项目存在诸多误解,导致其不真想搞PPP项目,只是想获得附带在示范项目上的好处,比如政策支持、资金支持。

  目前,纳入财政部示范名单的PPP项目正迎来一轮大清查,不符合要求的将无法获得财政补贴,也不会被即将成立的PPP基金视为潜在的合作对象,这表明财政部对PPP项目的要求将越来越严格。

  2015年8月31日,财政部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召开了PPP示范项目督导会议,对第一批示范项目进行督导小结和经验交流,对第二批示范项目进行动员部署。相比第一批示范项目,这次财政部管理示范项目的能力进步很大,比如要求示范项目上报资料和运作信息,组织专家验收,对第二批项目的要求比第一批更有针对性。

  需要警醒的是,PPP模式现在被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好像是一个既能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又能扩大建设的万能模式。但事实上,这种认识很危险。并非所有的项目都适用于PPP模式,国内外也有很多失败案例,并且国外也只有一部分基础建设项目会采用这一模式。因此,地方政府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不能把PPP模式简单地当作政府融资的主要甚至唯一的渠道,而当作另一种形式的利益输送;不能把PPP模式当作政府推卸责任的手段或是“甩包袱”的机会。

  另外,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之下,社会资本已经越来越理性,更懂得依靠平等的契约精神来操作项目,以及用专业、理性的数据来支撑相应的投资决策。政府若想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到PPP项目之中,就必须要着眼于长远而全面的顶层设计。这也就意味着,只有在PPP热潮下不迷失,避免“大干快上”式推进,PPP项目才能长期健康发展,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当然,冷静对待PPP热潮,并非是给PPP模式泼冷水。今后的关键在于“真刀真枪”地推进项目建设。PPP模式“落地难”的根本,在于制度环境未能与经济需求相匹配,政府违约、融资难、定位模糊、参与度低等瓶颈,推广PPP模式的中国之路还有很多核心问题并未解决。因此,我们一要加快转变政府融资理念,真正厘清政府和市场、政府和企业的关系;二要加速形成科学的收益分配模型,建立起一整套动态调整的定价或政府补贴机制;三要尽快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公司治理结构和评价体系;四要加快转变政府监管机制,特别要加强对公权力的制约,坚决防止因PPP项目运作得好就眼红、擅改规则和政策的做法。

冷对PPP,又何妨
进京需打“拦路虎”
抗战旅游“虚”得很
分级诊疗 叫好不叫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