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5年07月20日 星期一

向艺术性深入

巩海涛的书法追求

█胡抗美 《 中国城市报 》( 2015年07月20日   第 18 版)

  巩海涛: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传媒大学特聘教授,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委员,庄子书画院副院长。其书法作品自1995入展全国二届正书展以来,先后入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展览二十余次,2002年在全国第二届行草书大展中获奖,第二届、第三届兰亭奖均获提名奖。同时,获山东省书法贡献奖,山东省泰山文艺奖。

  

  当今中国书法的突出问题,是对书法艺术性问题的重视、研究、认识和遵循不够。几千年来,书法总是与写字搅合在一起,至今依然很难说清楚。但是,进入21世纪以来,有一大批中青年书法理论研究者和书法实践者,在默默追求书法的纯粹艺术性,努力把书法从写字实用中解放出来,并建立书法艺术专门学科。 

  巩海涛是个执着追求书法艺术的人。2005年,海涛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已经4年。就在这一年,他毅然决定脱产到中国书法院研究生课程班学习。结业后,紧接着又先后到国家画院的画家书法班、国家画院胡抗美工作室和沈鹏创研班深造。他对书法艺术如此追求,是因为他有一个内在动力:使自己的理念与创作更加贴近书法本体——书法的艺术性,向艺术性进军。这真的很难!难,不是因为一个人的艺术天资、艺术修养等不够,而是人们对书法本体的偏见,对书法艺术性的误解。 

  谈到对艺术的误解与偏见,苏珊·朗格曾经列举过一大堆被误解的门类:文学艺术方面的真实问题,戏剧方面的道德问题,舞蹈方面人的因素与感觉趣味问题,绘画与雕塑方面的“摹仿”的伪问题,建筑方面的实用功能问题等。然而,古今中外,人们见过不少艺术被误解的,但没见过像书法艺术如比被普遍误解的!书法是以汉字为符号来表现情感世界的艺术,不是写字,也不是书写技法本身,其内容也不是唐诗宋词、名言警句类的文本。误解与偏见恰恰相反——写字就是书法;技法就是艺术;诗词歌赋、名言警句、豪言壮语就是书法的内容。这种相反的认识是普遍而广泛的。例如,人们并不考虑书法艺术的艺术规律,而强硬要求其必须可识可读,只要是他们不认识的或读不懂的,就认为不是书法。因此,书家们被迫无奈,常常对自己的艺术创作画蛇添足地做出“释文”。我们说,书法家创造的是视觉空间,其艺术作品是供人看的,而不是识读。如果非要识读不可,那应当读读作品的组合方式与关系、对比方式与关系;应当读读作品的生命感、运动感、节奏感等等。偏见与误解根本不知道并且也不打算知道这一点,他们凭借习惯势力与实际权力使自己的言行列入传统,列入文化,当然也列入所谓的艺术。 

  笔者一直认为,书法的点画、结体造型及作者在点画、结体组合过程中的情绪反映,都是经过艺术化后的点画、结体及情绪。至此,点画不再是汉字的点画,结体也不再是汉字的结构。换言之,书法的形式是客观存在的,但不是真实的,因此可以说书法的自我表现是虚幻的。不错,汉字是真实的,但是,艺术化后的汉字便成为艺术创作中的一个元素,这些元素中已经注入了情感和思想,特别是这些情感、思想产生的那种偶然形式。由于它们具有不可重复性,由于它们的变化属性,由于它们之间的关系,所以,我们称之为虚幻空间。笔者看巩海涛的草书,其造型和布局不乏紧张与平静,躁动与文静等情绪类组合,笔者以为这就是那种高度表现力的虚幻性。人们都说草书是纸上的舞蹈,那么,真正舞台上的舞蹈又是怎么虚幻的呢?朗格说:“在舞蹈中,实际的和虚幻的姿势,以一种复杂的方式混合在一起。当然,动作是实在的,它们来自一种意图,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们都是实在的。但是,由于它们看起来似乎是从情感中产生的,因此又不像实在的姿势。舞蹈家用实在的动作来创造一个自我的表现的形象,并由此转化为虚幻的自发动作和姿势。以这种姿势开始的情感是虚幻的,是一种舞蹈要素,它把整个动作变成舞姿。”纸上的舞蹈与舞台上的舞蹈有多么的相似啊!尤其是两门艺术的内涵与外部形象的意象性,几乎一模一样。 

  如果以上涉及到的关于书法相关概念只是书法认识的一个门槛的话,那么,巩海涛的书法追求及变化,则是门槛之内观念与实践的攀升。应当说,任何一个书法家,当他获得成功以后,其创作水平欲向前推进一分一毫,都是非常不容易的,巩海涛也不例外。当下,人们只重视创作水平的提高,而轻视甚至忽视认识水平的提高,这正是难以前进一分一毫的原因之一。所谓认识水平的提高,实质上就是增强书法艺术性的自觉性。因此,解决认识问题是一件事半功倍的事情。比如汉字书写实用功能对书法艺术性的负面影响,如果我们认真分析就会发现,一切对书法艺术的曲解、亵渎都依仗着这一点;一些人一辈子追求书法,却一辈子缺乏个性、格调不高,症结也正在于此。巩海涛对书法的认识是端正的,他抛家舍业脱产学习,目的就是要减少不清醒认识对自己学习书法的伤害。 

  书法艺术性的深入,在历史上是艰难的。清代中期兴起的碑学热,是唐代以来第一次向书法实用观念提出的挑战。碑学兴起虽然有其复杂的社会原因和文化成因,但与其说是对帖学的不满,倒不如说是对帖学中实用成份的剥离。它让人们意识到,传统帖学无论在理论判断还是具体创作,都在实用价值的笼罩下,有的已经成为艺术家表达性情、创造个性化艺术的桎梏。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碑学的兴起,是继唐代狂草以来,又一次向艺术化深入。 

  笔者问过巩海涛,几年来学习的最大收获是什么。他说开始懂得了什么是书法。这是很了不起的收获。巩海涛的书法创作因这个收获而内容丰富、意趣横生。笔者仔细看过,他的每一次创作效果都有所不同,因为他增强了追求艺术性的自觉性。十年前,关于流行书风问题的争论,其实质就是“什么是书法”。这不禁让人联想起西方现代艺术发端时的情景。上个世纪初叶,“什么是艺术”的提问,着实让西方艺术家回答了半个多世纪,讨论的结果是目不暇接的现代艺术运动。在中国,人们十分敏感地关注到,当西方的现代艺术运动开始走向终结时,“什么是书法”的追问与反思刚刚开始,上个世纪八十年代 关于书法本体的讨论,及稍后兴起的各种书法风格的实验及褒贬,还有书法与伪书法,实用与审美,美与丑等等向艺术性深入的争论,说到底,都是围绕“什么是书法”、“书法是什么”的疑问展开的。这其实是中国书法的大事。可是,一些书法创作取得一点进步的人并没有十分在意,也没有把心思放在对这些重大问题的思考上。所以,当代书坛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出现一种现象:一代代“名人”、获奖者各领风骚三两年,最后便销声匿迹了。巩海涛获奖后,他拒绝接受这种循环往复的命运,他选择了向书法艺术性深入的道路。 

  任何艺术创作,都是美的创造;创造美需要遵循艺术规律。在书法艺术方面,应当研究和遵循汉字与艺术符号(或元素)的审美规律,情感与形式的规律,组合方式规律,对比方式规律,形象思维规律,还有继承、借鉴与创新规律等等,这是书法家向艺术性深入的一条捷径。也许有人会用事实说明,历史上不少书法大师并不了解这些规律,照样成为优秀艺术家。依笔者看,不管这些优秀的艺术家说没说过规律之类的话,他们自己的审美经验和那种自发地、无意识地艺术创作都不可能逃出这些规律之外。既然要使自己成为一名书法艺术家,就要清醒而自觉地遵守这些规律。巩海涛有这个愿望,更有这个能力,一定会在向艺术化深入中有所作为。 

  (作者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向艺术性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