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5年06月22日 星期一

“互联网+”对城市的重塑与展望

■宋刚 《 中国城市报 》( 2015年06月22日   第 06 版)

  图1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创新2.0互动推动“互联网+”

  图2 三代信息技术对城市的改变

  “互联网+”是在创新2.0下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融合发展的一种新形态、新业态,也是在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互联网形态演进所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简言之,“互联网+”是对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创新2.0思维相互作用模式与共同演化形态的高度概括。

  “互联网+”重塑新业态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融合与发展,泛在网络推动了知识的传递与共享,传统的社会组织及其活动边界正逐步“融化”,知识社会的社会形态越来越呈现出复杂多变的流体特性。在此背景下,以技术发展为导向、科研人员为主体、实验室为载体的科技创新活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以用户为中心、以社会实践为舞台、面向知识社会的下一代创新即创新2.0模式逐步显现其蓬勃的生命力和潜在价值。

  从更为宏观的视角来看,它是在知识社会背景下,一种创新民主化展现。跨领域专家与大众参与的知识创新、双螺旋结构驱动的技术创新、以信息化为载体的管理与制度创新相互渗透、互为支撑、互为动力,共同推动科学2.0、技术2.0和管理2.0新业态的发展,并通过三者的协同和互动,对社会及技术进行一定程度的重塑。

  重塑新一代信息技术形态。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了创新2.0,而知识社会的创新2.0又反作用并重塑了移动技术、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社会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形态。

  重塑知识社会的创新。在信息时代初期,尽管技术上早已进入信息时代,但仍以工业时代(1.0)的思维与模式为主。直至近些年,随着改变世界的力量主体从国家、企业逐步演变为个人,经济形态才完成从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的转变,如分享型经济的出现;社会形态才完成从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的嬗变,从工业社会迈入知识社会。知识社会的创新2.0改变着工业时代各类产业的业态。比如,从传统广电到信息通信技术融合下的新媒体、从传统工业自动化到物联网智能化、从以生产者为中心的生产范式到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范式等等。

  重塑社会脉络。借用社会学的拓扑结构,笔者试分析三代信息技术发展的社会脉络。第一个社会拓扑是地域,它以边界为特征,信息的交流需在四墙之内。第二个社会拓扑是网络,特征是节点与节点之间的关系,即无论距离,只需在网络节点上就可进行交互,然而一旦不在网络节点上,即便近在咫尺,也难以进行交流。第三个社会拓扑为流体,它如流体般变换无形,人们可以随地随时地进行信息交互和移动办公。

  “互联网+”驱动城市变革

  “互联网+”不仅引领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常态,也驱动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建设及其各个方面的变革,尤其是引发了产业、政府、城市、治理等新形态,即企业2.0、政府2.0(智慧政府)、智慧城市、合作民主等。“互联网+”也是创新2.0时代下智慧城市的基本特征,有利于形成创意层出不穷的智慧城市生态,从而进一步完善城市的管理与运行功能,实现更好的公共服务,让人们生活更为便利、环境更为宜居。例如,北京城管基于创新2.0的服务设计与业务模式,搭建了“五位一体”的城管物联网平台,推进了首都智慧城管建设。

  通过与“政用产学研”协同创新,创新2.0形成了有利于创新不断涌现的生态,在此期间,政府服务转型显得非常重要。在创新2.0时代,政府2.0应当是一个为公众服务的平台,更要发挥创新生态系统的使能者角色,转换以公众为中心、公众需求为驱动的创新服务模式,让公众成为创新生态的主角。同时,要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各类研发平台,提升企业自主研发和承接成果转化的能力,并为企业汇聚创新资源,不断延伸产业链和创新链,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此外,高校、研究机构、公共服务平台、孵化器、创客空间等创新载体也需发挥各自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不同创新载体之间的协同作用,确保创新资源的高效利用,帮助科技企业特别是中小科技企业解决技术平台利用、科研成果转化、产品中试等方面的问题。加快创新生态体系建设,除了进一步完善各类创新主体的功能、强化主体之间的协同性之外,还在于创新体制,营造相对宽松的创新环境,真正从制度中释放创新活力。

  “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展望

  “互联网+”的“+”,不仅是技术上的“+”,更是思维、理念、模式上的“+”。它将进一步为政府、社会、企业、国家治理、产业发展、智慧城市等领域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一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与创新2.0的互动与演进将进一步推动生活实验室、体验实验区、创客、“三验”应用创新园区、维基模式、生产型消费者、众包等典型创新2.0模式不断涌现。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包括深度学习神经网络、无人机、无人车、智能穿戴设备以及人工智能群体系统集群及其延伸终端等,将进一步推动人们现有生活方式、社会经济、产业模式、合作形态的颠覆性发展。

  二是开放开源与创新2.0。开放源代码、开放数据、开放知识管理正成为知识社会创新2.0时代的趋势,此外,包括电动汽车特斯拉的开源、政府的开放数据、中科院的开放科研和开放知识管理,其发展演进也推动了共享型知识经济与知识社会的进步。

  三是新常态下的创客浪潮与创新创业。Fab Lab及其所引发的全球创客浪潮是创新2.0模式在设计制造领域的典型表现。同时,创新2.0模式还引发了从个人通讯到个人计算、个人设计、个人制造的社会技术发展的转变,推动用户创新环境从创意、设计扩展到制造领域,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开放创新带来新机遇。

  四是新工业革命的发展与趋势。新工业革命协同生态革命和创客浪潮进一步推动了新能源、绿色生态、智能制造、开源创造的发展。如何把握创新2.0机遇、通过“互联网+”变全球制造大国为全球制造强国将是中国需要解决的问题。

  五是创新形态演变下的智慧城市研究。基于全面透彻的感知、泛在的互联网以及智能融合的应用,城市可构建有利于创新涌现的制度环境与生态,实现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塑造城市公共价值,并为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位市民创造独特价值,实现城市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六是创新2.0时代下的合作民主机遇与发展。创新2.0是科学2.0、技术2.0、与管理与制度2.0共同塑造的,如何走好创新2.0时代的群众路线、构建创新2.0时代的制度环境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课题。我们要把握创新2.0时代下的合作民主的新机遇,超越“直接民主的失败、协商民主的无力”,推进具有时代特点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

  七是开放数据与大数据。开放数据是大数据的基础,政府开放数据对于推动开放创新、激发市场与社会活力至关重要。复杂科学视野下的大数据不仅为政府把握经济社会整体运行、实现对城市系统的综合管理提供了新机遇,同时还方便了公众的参与,利于发挥个体的作用,有助于实现知识的汇聚,从而形成智力资源和知识服务能力,为城市管理者进行决策、管理与服务提供参考。

  八是创新2.0时代众包、众筹、威客。在“互联网+”时代,创新资源的流动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目前,各组织间的合作由过去简单的外包演变为产业伙伴合作,并有可能进一步升级为“政用产学研”各方协同合作的创新生态。

  (作者系北京大学移动政务实验室主任)

“互联网+”对城市的重塑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