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的新概念。通过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把中国制造从大国变为强国,是“中国制造2025”的主要目的。“中国制造2025”给各地园区和招商工作指明了重要方向,将成为未来各地园区竞争的主要阵地。以“中国制造2025”为导向,全方位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将会把园区经济和地方发展带到一个新的高度。
旨在推动中国从工业大国转型为工业强国的纲领性文件——“中国制造2025”已完成初稿。全国政协委员、原工信部部长李毅中表示,《中国制造2025》规划正在制定中,即将上报国务院。中国城市报从国家发改委了解到,国家发改委2015年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中国制造2025”,且将出台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三年行动计划。虽然国家层面的规划尚未出台,但福建泉州、天津、东莞等地的相关计划已经陆续出台。
中国制造2025:由大到强
“制造业是我们的优势产业。”李克强总理的这句话大家都懂,可是他接着说,“(我们)还不是制造业强国。”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
“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我国制造强国建设三个十年的“三步走”战略,是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立足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际需要,围绕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人才为本等关键环节,以及先进制造、高端装备等重点领域,提出了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增效的重大战略任务和重大政策举措,力争到2025年从制造大国迈入制造强国行列。
据中国城市报记者了解,“中国制造2025”将着力突破工业机器人、轨道交通装备、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新能源汽车、现代农业机械、高端医疗器械和药品等重点领域核心技术,推进产业化。机器人、轨道交通装备、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新能源汽车等产品都将成为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方向。
瞄准2015:各地出台行动计划
虽然中央层面的行动计划尚未出台,但这个弱化“五年”期限的规划概念已经率先在地方得到了实践。
福建泉州作为中国制造业的典型城市,被敲定为“中国制造2025”的延伸和地区性示范,作为唯一的地方样板和实践范例。受泉州市委、市政府委托,中国工程院牵头制定《泉州制造2025》,作为泉州制造业发展的战略性规划,目前方案已经制定完毕,其采取了“1+3”的报告结构。具体包括:《泉州制造2025发展纲要》,以及三项行动计划——《智能制造发展专项行动计划》《提升质量品牌专项行动计划》《发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计划》。
天津市政府发布了“天津市高端装备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这一计划着重对发展机器人整机及配套零部件进行了规划,未来三年天津市将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以及机器人零部件、机器人用先进材料与加工技术等。
据了解,目前天津市已拥有百余家机器人相关企业,整体产业规模25亿元,初步形成武清区、开发区和临港工业区三个具有明显技术优势的科技园区,其中武清区已设立专业的机器人园区,临港工业区已聚集10余家机器人企业。
2015年的东莞市政府工作报告和“一号文”,提出了实施“东莞制造2025”战略,打造中国制造样板之城。具体抓手是推进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创新制造、优质制造、集群制造、绿色制造等“六大工程”。具体包含实行“机器换人”计划、建设数字化智能工厂、鼓励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发展融资租赁、发展电子商务、加快智能手机等新兴产业发展、培育大型骨干企业、推动民营资本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实施电机能效提升及注塑机节能伺服改造等重点工作。
老工业基地黑龙江省也制定了“千户科技型企业三年行动计划”。总体目标,到2017年,新形成1000家以上具有一定规模的科技型企业,培育一批科技型上市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