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5年02月09日 星期一

2015年中国建筑文化的新常态(专家“建”言)

■金磊 《 中国城市报 》( 2015年02月09日   第 15 版)

  回眸我国建筑文化2014年发展足迹时,有三点值得归纳:其一,感悟建筑文化的新理念——从2014年2月习主席视察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做出重要批示到2014年9月到10月多次提及要遏止中国建筑文化“乱象”,不要搞“奇奇怪怪的建筑”,使长期以来业界关心的“山寨媚洋”“贪大求奢”“好大喜功”“权力建筑”等问题暴露出来,中国建筑界2014年最有价值的“用心浇灌的责任之田”,是举办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建筑文化研讨会;其二,感悟建筑评论的话语力量,即为建筑先贤声张正义,为建筑设计发展说出“公理”是行业努力为之的举动。2014年针对业内有多则“非梁”之声进行了如何不能在精神上“矮化”中国建筑师自身的系列讨论。尤以2014年9月17日别开生面的“反思与品评——新中国65周年建筑的人和事”具有时代价值。同时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已经启动了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初评认定工作;其三,感悟建筑师的情真意切——在中国建筑界每年数千种建筑图书中,2014年5月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推出的《建筑师的童年》一书深受业内好评,其定位有四句话:“这是一本由建筑人写就本真与感动的书;这是一部靠记忆与童心去回溯人生的书;这是一部阅后难忘且再拾文化思索的书;这是一部培育国民建筑文化素质的书”。其意义在于向业界及社会揭示了成功建筑师背后曾经的“童真”。

  事实上,与会专家感悟到,要传播中国建筑文化,需要一个有综合能力的多元化的“学刊群”及话语平台:如果说它能见证一代代建筑师的崛起,那是因为它确以建筑为根,在遗产传承与创意设计、评论与话语权、建筑摄影表现多方面提供平台;如果说它理性为先酷似一个研究机构,是因为它在传播建筑人与事、物与思的同时,以学习、原创的态度储备起有价值的文化学术智库资源;如果说它仿佛又是一套中国建筑文化不断书写并丰富的“大书”,那是因为它始终在追求独有的精神气质和文化魅力中为业界拒绝遗忘而一直在路上。

  2015,已开启新一年。何为新?用时尚的词面对“新常态”要有“新责任”及“新使命”。2015年的问题与趋势明显:房市难有好机会,短期的起伏难改总体全面下行的格局;对建筑文化一方面住建部及全国不少城市正为不准建奇怪建筑设限,一方面人们也质疑苏州“东方之门”为何11年还未关上门;2015年国家将继续吹响文化遗产保护集结号,不论是有创意的建筑设计,还是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都要开启“设计生态年”。新常态之“新”,意味着它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更意味着发展要相对稳定。

  2015年中国建筑界不仅要以低调务实的“新常态”且思且行,建筑文化传播更重要的是要寻找中国建筑设计精神的文化路标,无论是建筑的人和事,无论是全面审视东方与西方文化多元,无论是自信与创新,我们都要有太多的路要走。美国《名利场》杂志2015年1月号发表“中国世纪从2015年开始”的文章,无论这是否天才的预见,都预示着一种准备的开始。如果说问题是时代的声音,那我们更以为开风气之先负责任的媒体,要在不断的实践与思考中为中国建筑精神补钙,与建筑师们一起见证中国建筑文化的守望与新发展。2015年,我想无论中国经济对建筑设计界的冲击与挑战多么大,正形成的中国建筑文化业界及公众模式将在新的一年中呈现,此外,我们将在文化传承、建筑记忆与建筑评论中,让建筑设计“新风”成为“新常态”。

  (作者系北京市人民政府顾问,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副会长)

  

建设装备市场全面启动
2015年中国建筑文化的新常态(专家“建”言)
北京力争5年建成50公里
半径范围“1小时交通圈”(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