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书苑

新闻战线 2021年12月01日 星期三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思想性是内容的灵魂

——《江淮八记》自序

斯 雄 《 新闻战线 》( 2021年12月01日   第 07 版)

    法国作家大仲马说过,人生的真谛就在于“等待”与“希望”。

    有人对此做出解读:有一颗愿意等待的心,说明对未来抱有希望;有一颗充满希望的心,等待又算什么?人生就是在等待与希望中度过,人永远要对未来充满信心。诚哉斯言。

    “不东不西”“左右逢源”的安徽,省名来源于“安庆”和“徽州”的合称,又因为是古皖国所在地,古称八皖大地,所以简称“皖”。现在,安徽也被称为“江淮大地”,文化底蕴深厚,同时又是改革创新的热土。

    作为湖北人,我和安徽有种说不出的缘分。宗族谱牒载明,先世曾于唐时徙居歙县黄墩。所以,从北京到安徽工作后,无论走到哪里,总有一种似曾相识、久别重逢的亲近与愉悦。

    《徽州八记》于2018年5月出版后,小有反响。我并未把它当作终点,而是努力地、不负众望地酝酿“新八记”。说是写“八记”,其实可写的题材,何止八十记。反复权衡、删繁就简之后,最终将“新八记”命名为《江淮八记》,作为《徽州八记》的延续。分别为:《宣纸记》《桃花潭记》《中都城记》《安茶续香记》《杏花村记》《构树扶贫记》《“安大简”记》《量子纠缠记》。从酝酿到最终成型,大约花了一年多的时间。这三四百天的“等待与希望”,艰难而充实。

    说艰难,是因为人不应轻易停下脚步,不能简单重复自己,更不该沉迷于过往的经验之中。熟练不等于高超,想要出新,唯有突破、超越自我。这就需要不断苦思、不断探索。有时候,会在写什么与不写什么上患得患失,举棋不定地纠结。一个纠结过去,又一个纠结来了。

    说充实,是因为艰难过后是坦途,所谓“苦尽甘来”是也。人生有时候就是这样,当时觉得迈不过去的坎,雾去天晴、柳暗花明之后,回头再看,其实并没有那么凶险、那么难。经历积累得多了,人自然就充盈、就宠辱不惊了。

    全媒体时代,无论技术和平台如何发展变化,“内容为王”始终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内容为王”是传媒业界最为人熟知的从业理念之一,完整的提法是“内容为王,外链为皇”,是一个强调内容的原创性对网站十分重要的比喻。事实上,无论什么作品,绝不仅只要求内容具有原创性,题材、主题、细节、情节、情感、哲理等都是必须考虑的要素。

    腹有诗书气自华。为文与为人一样,内容为立身之本。什么样的内容才立得住?首先得有料,有原创、有营养。内容的价值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其稀缺性和唯一性。安茶与构树,较为小众,并不为常人所知;宣纸与中都城,确有其唯一性;量子纠缠,更是大多数人不了解的尖端科技。这些稀缺且唯一的知识性内容,对读者而言,颇具吸引力,让人读后能有所得。

    文字要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桃花潭与杏花村的景,宣纸与中都城的韵,都是大美。以干净精炼、文采飞扬、富有美感的文字描写之,令人读起来感到舒适,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所谓“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即是对文章美感的要求和警示。

    文章要有思想。好看的皮囊千千万,有趣的灵魂万万一。思想性是内容的灵魂。作者要善于从事物的表象中跳出来,见人之所未见,言人之所未言。游记散文不是导游词,需有更高的立意和站位,令人能悟出一些道理和哲理,给人以启发,才耐读。既有思想,又有趣,自然更好。写作过程中,我虽有纠结,却也常能遇到倏忽冒出的思想火花,偶尔有神来之笔,自己也惊喜万分。

    当然,内容为王,并不等于孤芳自赏。过去讲“酒好不怕巷子深”,如今再固守这样的观念,却是不合时宜了。新媒体时代,传播渠道和平台,几乎具有决定性意义。再好的内容,如果淹没于海量信息之中,读者也难以看到,有如大海捞针。

    《江淮八记》的推送传播则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紧紧拥抱新媒体。每一“记”都通过多平台、多渠道进行推送:首先刊发于报纸副刊,为第一次传播;然后由网站、客户端、微博、微信公众号、电子屏媒进行推送,为第二次传播;朗读版和微视频出来后,再作第三次传播。全方位传播,使得受众面不断扩大,传播效应达到最大化。

    做传统媒体,尤其是做报纸的,对文字的感受力相对会强一些。这次通过做朗读版,才深切地感受到,听朗读出来的文章也是一种非常好的享受。只不过因为自己长期埋头弄文字,没怎么在意,也外行了。

    朗读确有独特的魅力。2018年12月,第20届齐越朗读艺术节暨全国大学生朗读大会优秀作品展演在安徽凤阳举办,央视晚间新闻主播彭坤在现场朗读了《中都城记》的节选。据说“现场很火爆”。我听了朗读音频之后感到非常震撼。彭坤后来告诉我,鉴于这篇文章的历史背景,在朗读之前她还专门就相关问题请教过她的父亲。之后,她把现场朗读的音频发给父亲,老爷子居然听哭了。《杏花村记》朗读版由人民网微信公众号在《夜读》栏目进行推送,有读者留言称:“作为安徽人也是第一次知道杏花村景居然在池州”,“文史类文章在晚间静听,太舒适了”。

    有一种记忆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趣味记忆。比如,现在一提到写过的《中都城记》,首先出现在我脑海里的居然是央视彭坤朗读的有穿透力且充满正能量的声音;提起《量子纠缠记》,首先想起的是央广姚科具有磁性而又震颤心灵的声音。

    人们现在看手机、电脑的时间过多,往往用眼过度。仅从阅读的角度来说,用耳朵听,与用眼睛看相比,是完全不一样的感受,似乎与当代人的生活方式更合拍。毕竟用耳朵听,不像用眼睛看那么累。

    《江淮八记》因为经由融媒体推送,展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传播力持久,网上点击量不断攀升。《安茶续香记》刚推出时,全网阅读量是800万+人次,至2019年底,已突破1000万人次。

    经过一年多漫长的等待,《江淮八记》总算是完工了。随后的希望是什么?我只能答以“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

    身在安徽,因为美好,因为缘分,确实常有一种持久而充沛的感动。

    (作者系人民日报社吉林分社社长,安徽分社原社长)

    责任编辑:曹雅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