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关注

新闻战线 2021年12月01日 星期三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展示精准扶贫的典型样本

——新闻纪录片《闽宁纪事》创作实践与启示

邹琦逊 洪 炜 《 新闻战线 》( 2021年12月01日   第 03 版)

    深入采访,激发灵感;挖掘亮点,讲好故事;突出个性,彰显个性;原汁原味,由点及面。新闻纪录片《闽宁纪事》围绕精准扶贫这个主题,生动展现闽宁协作的成功经验和启示,从前期准备、风格确定到人物塑造、主题表达,都体现了较强策划意识和谋篇能力。

    2020年3月,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接到国家广电总局重点纪录片项目《闽宁纪事》的创作任务。1996年,东西部扶贫协作正式启动,北京、上海、天津等9个东部省市和4个计划单列市与西部10个省区开展扶贫协作,福建帮扶宁夏。1997年4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亲赴宁夏调研,提议采用易地搬迁方式,在黄河岸边建设起一个贫困群众的新家园——闽宁村,并预言:“闽宁村现在是个干沙滩,将来会是一个金沙滩。”24年来,一批批援宁人牢记使命、用爱接力,闽宁协作成为东西部合作的典范和样本,闽宁镇为全世界解决贫困难题提供了中国经验。

    《闽宁纪事》分上下集,每集30分钟。为了在较短时间内生动反映援宁干部的使命担当、福建企业家的拼搏精神、贫困地区的城乡巨变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摄制组在宁夏多地拍摄60余天,行程近万公里,采访对象超50人,获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电视新闻专题类一等奖。本文主要从前期准备、风格确定、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等方面,简单梳理其创作历程和心得。

    前期准备:深入采访,激发灵感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福建结对帮扶宁夏九县区一镇,县区主要集中在宁夏南部的固原,一镇就是闽宁镇。年初,因疫情原因,摄制组无法及时赶赴宁夏采访,只能先做案头工作。6月,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摄制组到宁夏实地采访。

    吃透新闻背景,深挖触动人心的细节

    面对主旋律“命题作文”,有些创作者会习惯性归类,首先想到用唯美画面、溢美之词、优美旋律叠加,完成宣传任务,没有亮点也没有毛病。这类作品在主旋律大片中并不少见,相似的文字、相似的配音、相似的音乐、相似的节奏,看似娓娓道来,但是缺少创意和灵气。究其原因,是创作者无故事可讲。创作的枯竭是因为对事件背景缺乏了解,这是摄制组在宁夏采访期间的切身体会。

    摄制组成员走遍福建帮扶宁夏的九县区一镇,每到一处,城市干净整洁、绿荫环绕,仿佛度假避暑之地。大家来到20多年前当地人曾经的居住地。当年,这村庄房屋极少,主要是由山边就地挖掘的一个个窑洞组成。说是窑洞,不如说是山洞,家徒四壁,甚至没有门。24年前,这里曾经住满了人。在这里,大家听到了一家老少只有一条裤子的故事,谁出门谁穿;听到了一个家只有一个盆的故事,装饭洗脸都用它;听到了有病不去治的故事,小病就要了孩子的命是常事;听到了窑洞垮塌,一家人被活埋的故事……这些超出常人认知和想象的故事,不是电影、不是久远的历史,而是24年前这里的真实生活。每一个故事都是鲜活生动的佐证,证明了人民生活发生了质的飞跃,证明了共同富裕正在成为现实,也让摄制组进一步增强了讲好闽宁协作故事的使命感。

    感动,是激发创作灵感的源动力

    随着采访的不断深入,经过多次与援宁干部、闽籍企业家和当地干部群众的沟通交流,创作人员一次次被深深触动。

    大家发现,援宁干部都有着同样的特质:他们不说闲话,讲的都是项目、进度、效率;他们不分白天晚上、上班下班,匆匆吃过晚饭又去催进度、见客户,处处展现出只争朝夕的敬业精神。他们艰辛并快乐着,他们庆幸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之年,能有机缘参与到闽宁协作的伟大事业中,倍感光荣,也深切感受到脱贫攻坚的时不我待。

    这里的福建企业家也有着共同的特质:他们带着使命而来,在援宁之前早已致富,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要让这里的村民们生活好起来”。种了十万亩葡萄的葡萄酒大王陈德启说:“死了就把我埋在这里”;种了万亩牡丹花的林锦云说:“这辈子要把这光秃秃的山地变成绿水青山”。他们知道,爱拼才会赢。这里村民生活好起来了,幸福感和获得感写在脸上,他们发自内心地感恩,“共产党亲,黄河水甜”成了口头禅。福马路、晋江中学、闽宁镇等带有福建特点的名称,以及红瓦燕尾檐的闽南风格建筑随处可见,大街小巷时而传来闽南歌的旋律,一切都那么和谐美好。

    福建人在这里也受到了特别的礼遇,这里所有的旅游景点对当地人半价收费,而出示福建身份证全额免费。摄制组感受到了这份情真意切的闽宁情,这是一任接一任的援宁干部用不分昼夜的辛劳赢得的,是福建企业家们手牵手带着当地村民致富赢得的,是闽宁人在携手战胜贫困的艰难斗争中建立起来的。时代英雄就在我们身边,他们用自己的言行甚至生命奏响了时代主旋律。

    创作灵感来自对背景故事的深入了解,没有真正的感悟和感动,很难创作出好作品。抛开习惯性思维,到现场去,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心去体会,才能找到灵感的源泉、赋予创作更多激情。     

    明确风格:挖掘亮点、讲好故事

    如何在有限时间内呈现最有价值的内容,是创作的难点。放弃太多,内容会不完整;面面俱到,会像流水账;讲得太多,又会像走马观花;讲得太细,则容易出现取舍不当等问题。结构和谋篇布局一直是创作的核心问题,简而言之,就是“怎么说,说多少”的问题。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和实地采访,创作团队收集到很多感人故事,也有了创作好作品的激情和动力。但用上下两集共60分钟节目时长表现持续了24年的闽宁协作,该如何取舍,又该采用什么风格呢?

    选好故事、讲好故事,抓住观众兴趣点

    好作品的共性,就在于用情节吸引人、用情感打动人。闽宁协作24年,12批援宁干部前赴后继,每一批都有说不完的故事,哪些要保留、哪些要放弃,都是难点。闽宁协作、扶贫帮困,不可能一蹴而就,是渐进渐变的,每一次改变都历经艰辛。摄制组要求,选择节目风格的标准,首先要考虑百姓是否想看、年轻人是否爱看,要把最想讲的故事讲好、把最动人的细节表达好。最终,风格确定为纪实手法下的故事化表达,每一个故事都采用一闽一宁双主角的角色设计。

    第一集线索为移民搬迁“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表达“搬得出”,选择了第一批援宁干部卓金贤与闽宁镇第一批搬迁移民谢兴昌的故事,24年后的今天,他们相拥而泣,回忆起当年的情景,既不堪回首又历历在目;表达“留得住”,选择了福建农林大学教授、菌菇大王林占熺与当地通过种植菌草致富的村民刘昌富的故事,刘昌富把对林占熺的感恩之情编成了秦腔传唱,激动之情溢于言表;表达“能致富”,则选择了葡萄酒大王陈德启带领村民种葡萄酿酒的故事,村民们由衷表达对“先富带后富”的深切感悟。双主角的角色设计,也进一步增强了报道说服力,让当事人讲述脱贫致富历程,有没有脱贫、有没有致富,百姓说了算。生活幸不幸福、有多少获得感,也是百姓说了算。

    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是讲好故事的制胜法宝

    当下,各种风格的好作品层出不穷、创作手法多种多样,如果不能满足观众预期,传播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好的故事,往往会给人一种“万万没想到”的感觉,超出一般认知,细想又符合情理、合乎逻辑。

    摄制组挖掘故事的重要标准,就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福建企业家陈德启在闽宁镇带领村民们种葡萄,风沙太大,葡萄死了。为了种葡萄,他开始种树建防风林,成为全国植树造林先进个人;福建农林大学校长兰思仁到宁夏固原做生态环境调研,当地农业部门介绍干旱半干旱地区只适合种小麦玉米土豆。兰校长深入调研后提出,通过长时间的环境治理,这里已经过渡到了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可以种植苹果之类的经济作物了。兰校长的论断得到中科院确认,改变了固原当地农作物规划和布局,去年,村民种的苹果丰收了。

    创作就是选择。选择什么、取舍什么,坚持什么、放弃什么,最终决定了作品的风格。

    人物塑造:突出共性、彰显个性

    “人物即结构、结构即人物”,意思是故事的结构设计为的是塑造人物,人物塑造是否成功也决定了故事结构是否合理。好的故事就是要把人物立起来、让人物鲜活起来,这是节目是否能成功的硬指标。

    突出共性,精准塑造人物群像

    《闽宁纪事》人物多、类型多,每一类型群体的代表人物也多。为了确保人物群像塑造的准确性,大家力求首先找到每一个群体的共性,找到每一个群体共有的专属形象。如:援宁干部,他们始终肩扛脱贫攻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时时刻刻心系各种脱贫工程,不分昼夜、只争朝夕,为能够参与闽宁协作、脱贫攻坚伟大事业而自豪;闽商,是一种敢闯敢拼、爱拼会赢的精神,不言累不言败,办法总比困难多,时刻把宁夏村民挂记于心;宁夏干部,深入脱贫一线,决战脱贫攻坚;脱贫群众,主动改变,心怀感恩,等等。确定了基本人物群像,就抓住了主流、抓住了精神内核。有人愿意帮忙、有人需要帮忙,有人付出、有人感恩,有人出钱出点子、有人抓生产抓落实,这样才能打赢脱贫攻坚战。

    彰显个性,生动展现不同风貌

    展现个性,要选准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报道对象,以及自带表现力或通过沟通能够激发良好状态的人。如,闽商陈德启一口闽南腔,事必躬亲,事事过问,有点牛脾气,对着镜头也会发火,有时爽朗大笑,不拘一格,寥寥数语,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活灵活现表现了出来。

    宁夏固原万亩牡丹花基地的闽籍企业家林锦云,说起十几年前刚到固原时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他说一下火车,城市黑灯瞎火,心里凉了半截,同行的人说咱回去吧,林锦云说或许留下来就会成功。现在,林锦云已经是万亩牡丹花基地的老板,还把六盘山下的美食引入了福建,在福州开起了六盘山土菜馆连锁店。闽宁镇搬迁移民马燕,没上过学,去餐厅点菜都不认识菜谱,她鼓起勇气向儿子学习认字,在援宁干部的鼓励和帮助下,已经成了当地直播带货的网红,成了代表闽宁镇的形象大使。

    主题表达:原汁原味、由点及面

    命题作文最忌讳的是大而空,那样很难引发受众共鸣和共情。如何表达才能做到主题清晰、雅俗共享?摄制组下了一番苦功。

    原汁原味、朴实贴近

    《闽宁纪事》选择在聊天、采访、夹叙夹议中,通过百姓的朴实话语,进行生动恰当的表达。兰思仁校长说:“真正把论文写在了宁夏的大地上。”西吉县涵江村驻村第一书记秦振邦说:“福建有一个涵江区,我们宁夏西吉有一个涵江村,我们就把这段历史永远记录在我们闽宁协作的这一块历史上。”闽宁企业家陈德启说:“死了也要种在这边啦。”陈德启厂里的工人老赵自豪地说:“董事长先带动我们先富起来,我再带动工人富起来!”种菇致富的村民刘昌富用歌声表达感恩之情;纺织工人说出“感谢闽宁协作,感谢共产党”的肺腑之言……通过唠家常似的三言两语,给人以更触动人心的感悟和感动。

    有机串联、由点及面

    《闽宁纪事》选择了8个故事,但讲的绝不仅仅是这8个故事,每个故事都代表了一个群体和一种帮扶模式。卓金贤代表了援宁干部积极踏实的工作作风;林占熺体现了2000多名福建科技工作者的坚守和追求;陈德启背后是闽商带来八百多亿元的援宁资金和他们爱拼会赢的精神;秦振邦和涵江村则是闽宁协作示范村的缩影。可以说,每个人都是一群人的代表,每一个故事都是闽宁协作故事的缩影。一件件感人事迹,让闽宁协作成为东西部扶贫的典范。闽宁镇的人生活好了,马燕直播带货成了名人,刘昌富自己富了不忘带村民致富,兰思仁的气候变化推断改变着固原的生态。每一个人的命运、每一个故事的结局,就是纪录片要表达的主题思想,点点滴滴、汇聚成河,最终成就了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伟大事业。

    结  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好的作品,一定是带着生命的气息和泥土的芬芳的;好的创作方式,也一定是放下身段、扎根于生机勃勃的人民生活中的。勿忘艺术创作的初心、始终扎根群众中,深入思考、精心创作,就一定能生产出紧跟时代脉动、符合时代精神的精品。

    (作者邹琦逊系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科传中心文体部负责人,洪炜系该集团综合频道中心制片人,二人 均系《闽宁纪事》总导演)

    责任编辑:陈利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