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关注

新闻战线 2021年12月01日 星期三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短视频时代新闻纪录片的突围之路

——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特别奖《生死金银潭》创作感悟

李志伟 《 新闻战线 》( 2021年12月01日   第 03 版)

    短视频时代,纪录片不会因其严肃性和制作周期长而失去价值。深入新闻核心现场,让内容更扎实、事实更硬核;通过故事化叙事,让细节更丰富、情感更饱满;以立体化传播,让作品突破“圈层”、引爆互联网;通过国际化传播,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都是新闻纪录片体现超越性、提升传播力的有力举措。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发生,社交媒体上出现大量互助信息和碎片化短片,也有一些自媒体拍摄的系列Vlog视频,从个人视角观察记录身边故事,而来自武汉当地医院核心现场的纪实较为鲜见。拍摄一部纪实片,还原和传递最真实的抗疫现场,成为当务之急。

    在武汉市解除离汉离鄂通道管控前夕的重要节点,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及时推出纪录片《生死金银潭》。这部28分钟的作品,是全国最早深度报道武汉定点医院隔离“红区”的纪录片。拍摄团队驻守医院,深入“红区”连续跟拍36个日夜,真实记录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医患之间的日常故事和生死时刻。2020年3月31日,纪录片甫一推出便刷屏网络,社会反响热烈,并产生了一定国际影响。

    《生死金银潭》实现了境内外全平台、全渠道、全媒体传播,覆盖境内互联网、电视台及境外社交媒体。仅在人民日报自有平台,播放总量就超过1亿次,主持的微博话题阅读总量超2.1亿次。多家电视台主动联系,请求授权转载播出。人民日报新媒体授权东方卫视播出,CSM59城收视率0.21%,全国省级卫视同时段排名第二。同时,人民日报制作中文繁体、英语等多个版本对外推送,许多网友还自发翻译成日语、俄语等多语种版本。在西方一些人和媒体污名化中国的背景下,纪录片《生死金银潭》改变了很多国外网友对中国的偏见,取得良好对外传播效果,荣获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特别奖。

    来自核心现场的事实最有力量

    金银潭医院是武汉市首批新冠肺炎定点医院,收治了大批危重症患者,具有很高的报道价值和传播价值。制作团队决定不预设片长、不预设主题和人物,先用镜头自然记录、捕捉细节。片中的主人公梁顺是在调研中接触到的人物,而程文涛医生和李晓静护士长,则是在拍摄进程中发现的。拍摄重点也会根据拍摄对象的实际情况随时调整。制作团队分析,受众对金银潭医院这类内部曝光较少的医院缺乏了解,也渴望了解。只要用心记录,镜头里的人物都有讲述的价值。

    疫情之下,纪录片生产模式也变为“云”制作。前方拍摄在湖北,策划和后期制作力量在北京,前后方通过远程协作推进、边拍边剪。每天,前方摄影师和记者进入医院拍摄,传回拍摄素材,后方及时下载梳理。深夜,一天的拍摄基本结束,北京的编辑团队和前方记者通过视频会议形式交流当天拍摄内容,商量第二天拍摄计划。有时,也会根据跟拍对象的值班安排调整拍摄时间。如果重症监护室护士通宵值班,前方就会通宵跟拍。

    由于在医院“红区”内拍摄风险很高,重症监护室原本只让隔着玻璃拍摄内部,积极沟通、做好防护后,前方记者终于得到机会进入现场“贴身”跟拍。有时摄影师在核心区跟拍,记者观察记录、补充采访。就这样,不分昼夜连拍几十天,记录到大量珍贵的一线画面。仅原创视频素材量就高达2TB,具有独特的新闻价值和史料价值。

    《生死金银潭》全片没有主观性旁白,通篇为医护和患者的画面和同期声,试图用镜头语言呈现金银潭医院疫情期间最真实的样子。许多网友反馈,不刻意煽情,却处处是泪点,节奏上步步惊心。

    真实是纪录片的底色。作品能打动人,归结一点,全在一个“真”字。真实讲述疫情之下医生和患者的众生相。在金银潭医院,每天都是希望与失望交织、生与死之间的缠斗。大量客观镜头的运用,让许多国外网友在看完视频后感慨,他们看到了中国真实的情况。外国网友“QY”在优兔视频下留言:“如果你想知道中国真实发生了什么,看这个视频。”外国网友“BashirAbid Abid Bashir”在脸书视频评论区留言:“在中国的武汉,真实的生活就是在与病毒战斗。”

    故事化的讲述方式更易被接受

    曾有某电影制作人指出,情节就是宇宙运行的法则,以此强调冲突性角色的作用。《生死金银潭》中的“主角”其实是相对的,因为每个医护人员的故事都有闪光点。从一开始,片子就摒弃宏大视角,拍摄的就是这家医院医护人员和患者的故事。

    这其中,有1999年出生、全院年龄最小的男护士,也有“不写请战书,直接上”的女护士长,还有耐心劝慰轻生患者的90后医生,等等。他们夜以继日,如亲人般照料病患,平凡却伟大。医护人员工作细致而琐碎,将这些整体拼接、合理调整,便成了那段时间日复一日的救治场景,争人眼球、触动人心。

    无论是圆满的,还是遗憾的,生者和逝者都不再是冷冰冰的数字和空洞的概念。乐观的医护,千面的患者。如同一位网友反馈的:“从无数个细节中看到了千千万万个故事。”通过短片,无数观众如临其境,深刻感受着抗疫第一线的艰辛与温暖。“医院中蔓延的,不只是病毒,还有爱”,成为国内外网友的情感共鸣点。

    纪录片播出后,许多网友讨论片中的人物角色,关注患者的治疗进展。网友“珊儿啊少刷微博多学习”说:“有个爹爹说不想活命了,一下子泪崩,想到前段时间我奶奶也是生病住院,难受地说不想活了,我还劝我奶奶一定要多活几年。”还有一个细节为网友“津津乐道”:支援武汉的护士小哥孙岸中说从长沙带来了辣酱,金银潭医院的护士小哥梁顺突然激动地紧握住他的双手,郑重“嘱托”:“搞一瓶给我,好吧!”网友用“谐音梗”形容这是“生死之椒”,有网友看完片段说:“笑着笑着就泪目了。”

    全媒立体传播突破社交“圈层”

    短视频有自身的特质,直奔主题的开场,独立成片的故事,高度浓缩的情感,碎片化传播,往往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观察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报道可发现,视频长短不再是决定性因素。一些传播效果较好的科普视频、微纪录片,片长短则七八分钟,长则十几分钟,甚至二三十分钟。

    制作《生死金银潭》,拍摄现场异常复杂,许多情况无法预料。在收集了大量拍摄画面后,综合考虑各社交媒体平台的特性、微信视频的后台时长限制,制作团队决定剪辑一部时长接近30分钟的纪录片。

    在正片发布前一天,先期推出《生死金银潭》1分钟预告片和主题海报,以《重磅预告!36天“红区”跟拍,记录金银潭生死时刻》为题在人民日报微博、微信、客户端发布。这一较为“稀缺”的主题,引来不少网友关注。

    2020年3月31日,28分钟《生死金银潭》简体版正片在人民日报微博、微信、客户端、英文客户端首发后,很快刷爆朋友圈,立即被很多新闻网站、客户端、商业网站以及微博、微信、抖音、快手、B站、腾讯视频、搜狐视频等平台转载,并保持持续点播热度。

    从人民日报微信传播效果来看,以往发布的疫情纪实类短片,观看量大多在30~60万次之间,《生死金银潭》观看量则达到237.6万次。许多网友反馈,一秒也没跳地看完了,每一帧都是感动。有多家电视台主动联系,请求授权转载播出,上海电视台纪实人文频道多次重播。

    2020年4月5日,在第一轮中文版推出后,人民日报新媒体再次推出28分钟繁体版正片和英文版正片,分别向中国港澳台地区和国外推送。#生死金银潭英文版#持续占据热搜榜单。

    在传播节奏上,把握“时、度、效”原则,预告、正片梯次推出。《生死金银潭》实现了境内外多语种、多版本、多平台、多渠道传播,覆盖很多境内互联网、电视台及境外社交媒体。许多网友对疫情艰难时刻能呈现这样的片子表示感谢。网友“木水追然”评论:“非常珍贵的纪录片。比起有些混淆视听的言论,这部片子更让我看到疫情期间医院的真实。”在豆瓣网站,有网友给《生死金银潭》打出9.6的高分。

    除了网友的线上反馈,纪录片也成为线下了解武汉战疫最前线的教材。国内许多中小学自发安排学生观看,写下观后感。高三学生“粒粒的娇妻”留言:“昨天我们班看了,给我看哭了。”教师“谙岚”在B站录制教学视频,点评学生写的观后感。

    很多基层党组织和社区将观看《生死金银潭》作为党建、基层活动。网友“爱喝奶茶的刘圈圈就是个甜甜圈”发微博称:“下午党员活动看了生死金银潭,真的太好哭了,还不好意思哭出来。”

    让中国抗疫故事更具传播穿透力

    除了在人民日报新媒体自有平台发布,许多网友还自发将短片译制成日语、俄语等多个版本传到境外,产生了一定的国际影响,仅在境外社交媒体平台浏览量就超200万次,转发、评论、点赞10371次。在推特平台,纪录片被中国驻土耳其使馆翻译成土耳其语版本发布,观看量超20万次,转推、点赞、评论达1231条。土耳其网友“Serdar Türk”留言:“我们应该向这些医生致以最深的敬意。”“e?ek dikeni”说:“中国很快就恢复了,希望土耳其也能达到那样。”中国驻欧盟使团、驻莫桑比克大使馆等驻外机构官方账号也转载发布。在脸书平台,People's Daily、China Daily、上海日报等账号转载发布,视频点击量超150万次,分享、评论、点赞4631次。在优兔平台,视频还被众多外语字幕组账号主动翻译发布。

    这部纪录片扭转了部分国外网友对中国抗击疫情的偏见。国外网友“Celina C”看了视频后在优兔平台感慨:“这个国家没有放弃任何年龄段的新冠肺炎患者,无论你是20岁还是80岁。这个国家的人民团结一心与病毒战斗。”

    对外宣传的主阵地,在以海外社交媒体为主的国际舆论场。此次疫情,西方一些人借“中国病毒论”“武汉肺炎论”等带有歧视性和污名化的言论,将疫情政治化、甩锅给中国。主流媒体必须用扎实的内容、硬核的事实,传播可信可敬的中国形象,对外讲好中国抗疫故事。

    从小切口切入,进行客观理性的叙事,更能为外国人接受。《生死金银潭》的对外传播,就是一次有效尝试。短片试图通过平实而又生动的镜头,去勾勒武汉乃至全国的抗疫图景,让外界更深刻理解“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中国抗疫理念。

    短视频时代,纪录片不会因其严肃性和制作周期长而失去价值。只要把握住新媒体传播节奏,做到选题精准、内容扎实、叙事生动、情感饱满,纪录片同样具备传播力,甚至更具长久影响力。这启示我们:唯有深入新闻现场,用心、专心,才能用镜头讲好反映时代、打动人心的中国故事。

    (作者系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社交媒体运营三室主编)

    责任编辑:陈利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