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广角

新闻战线 2021年07月20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创新语态,实现共情传播

——浅析人民日报法人微博的科学家形象展现策略

刘 刚 《 新闻战线 》( 2021年07月20日   第 05 版)

    摘要:通过“高低语境”融合,让多元身份交融呈现;通过“无他者”叙事,让性别意识淡化;通过可视化传播,让学者气质与科学精神实现共情传递。在对科学家群体的报道中,人民日报法人微博不断创新传播语态和传播手段,为展现深入人心、富有感染力的新时代科学家形象,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

    关键词:人民日报 微博 科学家形象 共情传播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调“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在我国,大批科学家潜心研发、集智攻关,不断斩获佳绩,为国家建设做出突出贡献。近年来,各大媒体平台围绕科教兴国战略部署,不断加强科学家群体报道力度。人民日报法人微博不断创新报道方式和手段,塑造新时代科学家形象,讲好、讲活科学家故事,弘扬科学精神,积极营造崇尚科学的社会氛围。

    “高低语境”融合 :多元身份的交融呈现爱德华·霍尔在《超越文化》一书中,将跨文化传播语境划分为“高语境”和“低语境”。“高语境”是指言语表达含蓄甚至抽象、理解门槛较高,人们较难依靠语言本身的物理编码获知信息,大多数是依托于交流的语境来理解信息,这一过程是内化于心的认知方式。相反,在“低语境”传播环境中,人们可以轻松从语码的表象中破解意义并获得大量信息,所以这一语境的语言传达是十分简单直白、易于理解的。 ①

    主流媒体对科学家的报道也存在“高低语境”之分。从“高语境”报道来看,主流媒体在一系列相关报道中,常常围绕“党的事业”“回国效力”“服务人民”“弘扬主旋律”等展开,刻画出一个个高尚伟大、至诚报国、矢志奋斗的科学家形象。这些报道在传递正能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容易在受众心目中形成单一、抽象的科学家形象。有些报道还存在“我说理你受教”的说教痕迹,容易让一些受众特别是年轻受众产生抵触心理。

    针对这些问题,人民日报法人微博采取了高低语境融合方式报道科学家人物及事迹,以轻松活泼、简单明了的文本形态,提高了科学家报道的传播有效性。为了吸引更多受众特别是年轻受众,人民日报法人微博不断创新话语体系,运用大量朴实轻松的文字与受众沟通互动,主要表现在表达的口头化、网络化、年轻化,以及视角的微观化等方面。如,在对袁隆平逝世的集中报道中,人民日报法人微博发布【# 袁老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回顾袁隆平对杂交水稻事业的贡献,追忆他的禾下乘凉梦,用朴素的白描语言,勾勒出袁隆平不平凡的一生。通过多维视角的挖掘呈现,让受众看到这样一位可尊可敬的袁隆平 :在崎岖的科学道路上,他不惧嘲笑,敢为人先,提出设想,发现真理 ;在杂交水稻研发成功后,他依旧努力探索,顶着烈日、冒着风雨在田地间、试验场攻坚克难……

    人民日报法人微博还注重通过营造他人 (他物) 的微观语境来塑造袁隆平形象。如【# 袁花花常陪袁隆平听汇报 # 网友 :袁花花你要好好长大】,讲述袁隆平收养的一只小猫,经常陪伴着他听学术汇报,袁隆平去世后,小猫再也不能陪伴袁老听汇报,读来令人泪目。【# 小理发店再没等来老顾客袁隆平 #】,则讲述了为袁老理发 18年的理发师与其相处的日常点滴。人民日报法人微博还推出了 # 长沙的哥免费接送吊唁乘客 ## 长沙外卖小哥说外卖单全是鲜花 ## 请袁老查收的卡片 # 等多个微博话题。这些“低语境”的报道,分别从家人朋友、工作同事、人民群众等微观视角,为袁隆平刻画出除了“人民科学家”身份之外的“父亲”“爷爷”“教师”“平民”等可亲可近的生活化形象。

    通过“高低语境”的融合,人民日报法人微博完整呈现科学家的多元身份,还原科学家无私、高尚且平凡、平静的一生,让科学家的形象摆脱了神圣化标签,极大提升了人们的阅读主动性,拉近了科学家与大众之间的心理距离。

    无“他者”叙事:性别意识的淡化

    在 2020 年 度 国 家 杰 出青年科学基金名单中,青年科技人才共有 300 名,其中女性只有 30 名,男女比例呈现出明显的失衡特征。这种比例失衡在很多报道中被强化,进而在大众心目中建构了一个以男性为主导的科学家群体形象。有学者指出,青少年甚至直接把科学家的性别等同于男性 ② 。显然,这一刻板认知的形成,与科学家性别比例有关,与媒介对科学家形象的建构也不无关系。

    一直以来,传统的男权意识在许多领域占据主导,在大众传播领域也存在对女性的固化认知,进一步加深了女性的“他者”角色。③ 尽管当今女性在科学领域的占比越来越多,对科学领域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但许多报道仍脱不开对“女性”这一身份的强调,报道常常被刻意限制在女性的外貌和家庭生活等私人空间。如,在有关女科学家颜宁的报道中,关于身份的介绍总是离不开“美女教授”“清华美女”以及“颜值”等词语修饰,像《3 名 80 后美女科学家 , 获得科研大奖 , 一个比一个漂亮》《中国骄傲 !3 位美女科学家 , 才华与颜值的完美融合》等。在人民日报法人微博中,颜宁的媒介形象则有明显不同,大部分报道将颜宁塑造成时代的青春榜样,讲述 30 岁的她如何成为清华最年轻的博导,以及不到 37 岁的她如何与团队共同攻克困扰结构生物学界半世纪的难题等。

    许多媒体在对女科学家的报道中,也往往将家庭妇女作为她们的身份标签。这些报道在肯定女科学家对科学事业贡献的同时,总不忘强调女科学家人民日报法人微博【#袁老给我们留下了什么#】,视频观看人次达到1268万。

    对家庭的愧疚,强调她们没有尽职尽责做好一个好女儿、好妻子、好母亲的遗憾。如,《隐形妈妈屠呦呦 :获诺贝尔奖却再也唤不回女儿的心》《屠呦呦 :一心工作,家务事丈夫承包》等。这些报道,把大量笔墨放到对女科学家家庭角色的描写上,通过对女性身份的强调,建构出程式化的女科学家形象。人民日报法人微博关于屠呦呦获诺贝尔奖的报道则不同,大多围绕屠呦呦获奖、青蒿素提取的科学实验以及“三无科学家”的身份展开,淡化性别意识,以客观视角记录女科学家的科研实践及其巨大贡献,成功塑造出一名热爱科学、为人类健康做出贡献、无性别差异的医药科技工作者形象。

    可视化传播 :学者气质与科学精神的共情传递

    自人民日报搭建“中央厨房”以来,媒体深度融合不断向纵深推进,数据资源集中采集分发,生产了大量多元化、可视化跨媒体新闻产品。人民日报法人微博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可视化传播方式,塑造了一个个生动、丰满的科学家形象。

    在有关钟南山的新闻报道中,多以图片和视频为主。图片传播的内容主要以时间轴、信息图表、漫画海报为主,呈现出钟南山的生平事迹和研究成果。如,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人民日报法人微博推出一组钟南山表情包,呼吁全民坚定信心、共同抗疫,趣味十足的漫画动图一经推出瞬间圈粉无数;视频新闻报道则多以碎片化的短视频形式呈现,涵盖钟南山人物专访、发布会现场、直播连线、远程声援寄语等多种内容和形式。 ④ 这两种传播模式与当下读图、视频时代的需求相契合,通过大量影像化与形象化呈现,建构富有感染力的场景,让人产生强烈情感共鸣,令科学家形象深入人心。

    图片和视频报道可以将表达意象符号化,让人们自我编码解码、做出解释。符号意义在某个节点得到认可后,人们共同将其意义延伸拓展并广为扩散,形成社会共识。人民日报法人微博借助具有易读性、趣味性、有感染力的“符号”娓娓道来,利用视觉影像实现说理意图的自然释放,让科学家形象及精神气质得到生动传播。

    综而观之,在新媒体语境中,人民日报法人微博融合“高语境”和“低语境”报道模式,淡化男女性别差异,打破对科学家偏于扁平化、刻板化的报道模式,建构了生动立体、全面真实的科学家形象。同时,在可视化传播手段的助力下,以图像符号作为传播内容,通过生动活泼、简单易懂、娱乐生活化的意符与人们互动交流,激发情感共鸣,塑造深入人心、富有感染力的新时代科学家形象,为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

    (作者系浙江日报全媒体经济新闻部主任)

    责任编辑 :陈利云

    注释 :

    ① [美] 爱德华·霍尔著、何道宽译 :《超越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年版,第 79 页。

    ②周晴、范雨萱、刘彦锋 :《中美中学生心目中的科学家形象比较研究——以中国北京地区及美国麦迪逊海茨地区中学生为例》,《科普研究》2017 年第 4 期。

    ③张田 :《论媒体对社会性别的文化建构》,《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 年第 5 期。

    ④严智芬 :《〈 人民日报 〉两微平台报道疫情典型人物的新与变》,《新闻传播》2020 年 10 月(上)。